书法到底有没有统一的规律标准(书法是雅还是)
书法中的"雅"和"俗"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们经常在欣赏书法时听人说这幅字很雅,那幅字有点俗,意思是说雅的字高雅耐看,俗的字看一眼就够了。事实上,对于高雅的字总是让人流连诚心忘返,其中总有一种精神或者气息被吸引着,而俗不可耐的字,却让人心情不适,甚至影响情绪。
那么,雅和俗究竟是怎么来区分呢?这个问题其实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萌芽的思想,那时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之说,这也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德的标志。在书法上,汉代的赵壹又提出了"书法通神"的主要思想,但真正明确雅和俗的界定概念的人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他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中写到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而且他还经常教育其侄要多读书,多增长见识,加强学习,才能使书法更有境界。
"昔东坡守彭门,尝语舒尧文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李昭《乐静集》)这段话说书法的境界来自三方面:知识(读书)、见识和功夫,由此可见,一幅作品中工夫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余都为学识。
苏轼一生饱读诗书,是一位儒士,他终生提倡人们多读书,修好德。"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人的相貌美丑都是天生的,但人的气质、品德是他显现出来的自然现象,书法也是一样,只要每个人下功夫去学习,对于形体都可以掌握,但其中的气质和精神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
说到底,苏轼所说的"雅"和"俗",实际上就是"神"和"形"的问题,魏晋以来人们一直追求"工"和"形",但苏轼的北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朝廷矛盾突出,君子和小人遍野,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以一个文人的姿态提出了"雅"和"俗"是书法的根本区别,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书法人的基本修养。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