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声母有何特点(甘肃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区别)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部分,普通话有22个声母,其中21个辅音声母、1个零声母。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要受到阻碍,通过克服阻碍而发出声音,其特点是时间短,音势弱,容易受到干扰,易产生吃字现象,从而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声母的发音部位是否准确,是语流中字音是否清晰并具有一定亮度的关键。

声母的分类方式有四种:1.按发音部位分;2.按发音方法分;3.按气流的强弱分;4.按声带是否震动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普通话声母有何特点(甘肃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区别)(1)

甘肃方言一般是23个声母(不算变体),包括零声母。但甘肃方言的声母同普通话声母有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零声母字较普通话少

普通话四呼中都有零声母字。尽管实际发音时这些零声母音节开头常带有一定的摩擦,但这种摩擦音比较轻微,有时明显,有时不太明显,所以声母位置是个“虚位”。

甘肃方言将普通话的一部分零声母字读成了有辅音声母的字。大致情况如下:(1)将开口呼零声母字前加上了声母n或ng。例如:“安”、“挨”、“傲”、“恩”、“欧”等字,在甘肃临夏、平凉、庆阳等地加上了n声母,而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加上了nag声母。还有其他特殊情况,如甘谷人读“爱”、“额”等字,前边加上g声母,兰州人在“饿”字前加上了v声母。(2)合口呼零声母字,如“我”、“文”、“屋”、“歪”、“忘”、“翁”等字,几乎在甘肃所有地区都将音节开头的音读作唇齿浊擦音v声母。(3)部分齐齿呼零声母字,如“牙”、“眼”、“咬”、“硬”、“业”等字,在甘肃定西、天水、武都等方言中,前边都加了舌面浊鼻音n声母。

2.舌尖鼻音与边音混读

普通话中舌尖浊鼻音n与舌尖浊边音l,二者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但发音方法有别。n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流出,l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头两边流出。

甘肃方言中这两个声母有混读现象。大体分为两类情况:(1)全部混读。如兰州话中n、l是两个自由变体,“男、农、怒、牛”与“兰、龙、路、刘”两组的声母n和l随便读,不受条件限制,没有辨义作用。(2)部分相混。如定西 、天水等地,这两个声母在与齐齿呼韵母相拼合时,分而不混,加“牛”、“刘”不相混;其他情况下相混。其中大都是将n声母字读作l声母字,如定西话、天水话等。也有将l声母字读作n声母字的情况,如武都话。

3.zh组声母读音特殊

普通话以舌尖后音zh、ch、sh、 r为声母的字,在甘肃方言中的读音比较复杂。如定西、天水、武都、平凉、庆阳、酒泉等地,将—部分zh、ch、sh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字,读作相应的z、c、s声母的字,将“枝”、“抄”、“是”的声母分别读成z、c、s。但“知”、“超”、“世”等字的声母仍读作zh、ch、sh。

4.普通话j组声母的—部分字在甘肃方言中读作z组或g组声母字

普通话舌面音声母j、q、x在语音史上出现得较晚,它是从z、c、s和g、k、h两组中分化出来的。分化的条件是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的字。甘肃靖远、景泰等地之组声母尚未分化,“鸡”、“举”等字声母为z,“七”、“取”等字的声母为c,“洗”、“虚”等字的声母为s。兰州、天水、平凉等地亦留有g组演变分化的遗迹,如“街”、“腔”、“鞋”三字的声母仍为g、k、h。

5.将—部分不送气音读作了送气音

普通话塞音、塞擦音中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立:b—p d—t、g—k j—q zh—ch z—c。甘肃天水、平凉、武都等地方音将—部分不送气音的字读作送气音字,例如:“病”、“动”、“跪”、“净”、“赵”、“在”等字的声母分别读为送气音p、t、k、q、ch、c。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