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抛弃儒学呢?儒家为什么被称为
《论语》第六篇《雍也》是和第五篇《公冶长》的性质相衔接起来的,也就是讨论和印证学问在做人做事上所发挥作用的后半集。
《公冶长》代表修德之体,《雍也》则代表进业之用。
雍是孔子学生中很有名的一个,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年轻二十九岁。
孔门得意高弟当中,孔子认为道德学问都行的是颜回;慷慨好义、军事第一的是子路;政治、外交、经济等等第一的是子贡;另外一个他最得意的学生,就是冉雍,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南怀瑾先生解说是“所谓南面,就是说他有南面而王,君临天下的大才。”
冉雍出身贫苦家庭,却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孔子的器重和栽培。
后世为什么称呼孔子和他思想的继承人为“儒”家?我国文学是象形文字,根据文字的写法往往可以推导出文字最初所代表的意思。
儒,根据《说文解字》的一种解释:“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另外,孔子是最早以普及教育到基层的伟大教师,他的弟子和门人从政不成则往往以教书为业,我们知道,教师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职业,人类的进步又离不开知识的提升和完善,所以对当时的人来说,“儒”也代表着教育,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
孔子的思想或儒家的思想后世有很多不以为然者,学问是允许多样性、包容性的,有反对和不同的声音、意见出现才是正常的。但孔子对教育的普及这一点是不管崇拜他思想或对他思想不以为然的人都肯定的。墨子在思想和政治立场上反对很多儒家的思想和立场,但他也广收门人弟子,以教育传播的方式普及墨家的思想和立场,这点不得不说也是受到孔夫子的启发。
另一点是孔子并没有对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存有定见,性本善、性本恶是同为儒家传承人的孟子和荀子的见解。
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他说人性好比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主张:他说人性像白丝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现在教育上“可塑性”的观念,便和此相近。
这一篇有一句话叫“先难而后获。”先努力奋斗后面才有收获。天上掉馅饼的事不是不好,是不知道这个馅饼过没过保质期?吃了会不会拉肚子?而且会不会天天都能掉?还是自己努力赚馅饼钱比较踏实。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有智慧的人的快乐像水一样灵动,有仁爱的人的快乐像山一样稳重。有智慧的人善于变通,有仁爱的人善于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爱的人长寿。”
一动一静,相辅相承,变化无穷。
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适变”“随时”这两个要点。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但自己要站在中间,顺应这个变,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
谓之“外动内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