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句子及感悟(从叛逆少年到天才作家)

文/精灵 (柚子很甜特约作者)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每次听齐豫的《橄榄树》,心里就想起一个喜欢的作家,那就是三毛。她原名叫陈平,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她喜欢漂泊流浪,想把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在旅行中感受美的事物,然后用笔记录下来。因此,她写的散文,笔锋细腻,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她的作品深受各地读者喜爱,很多读者因为读了她的文章,开始向往远方,可以说她的作品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三毛句子及感悟(从叛逆少年到天才作家)(1)

《雨季不再来》由十几篇散文和与父母的十几篇书信组成的散文集,该书从三毛朦胧记事以来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的所思所想,直到她在西班牙、德国、美国留学结束。从一个特立独行甚至成年人眼中的叛逆少年到独自面对人生的成人的重大转折,其间有痛苦、失落、惆怅、郁闷,也有欢乐、满足、愉悦、成功,但伴随她勇敢化解一道道人生难题的,一直是父母、家人、恩师、朋友的关心和鼓励,陈平之所以能成为三毛,与他们的帮助是密不可分和息息相关的。

一、阅读为三毛的成长插上了翅膀

三毛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及家族中的长辈都是中国式的典型知识分子,从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湾,家中藏书丰富。三毛从孩童时代就开始阅读家里的书籍,不论是囫囵吞枣还是只知其然,三毛总是乐此不疲,因此养成了她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毛在“吹兵”这篇文章讲到,因部队要参加“国庆”典礼,因此提前进入城里,借住在她所在的小学里。她也因此结交了一位当炊事兵的大朋友,可是这位老兵文化不高且聋哑,错将“炊兵”写成了“吹兵”。三毛心知肚明,将错就错也不指明。如此的善解人意源自她的个人涵养,这份内涵却恰恰来自阅读的魅力。

三毛句子及感悟(从叛逆少年到天才作家)(2)

在学校里,比三毛高两个年级的姐姐品学兼优且多才多艺,学校排演话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女主角,结果在挑选群众演员时,她沾了姐姐的光,出演“匪兵甲”。三毛在“匪兵甲和匪兵乙”里讲述了她女扮男装的演绎经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台词,也只有一次的舞台露脸,但她却深深地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到达信手拈来的程度。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新生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在人格和三观的初始建立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至关重要。书香浓厚的家庭,即使不刻意强调学习和阅读,但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也会使孩子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里尔克说,灵魂没有庙宇,就会被雨水淋湿。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得形成自己。包括自己的信仰,品格,爱好,观念等等。这些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加深的。读书,让人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建设自己灵魂的庙宇。

大量的阅读滋养了三毛的性格和灵魂,也赋予她对于文字的灵性,为她以后的成长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发掘天性的天使

三毛从小就属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叛逆”孩子,她喜欢语文和美术,特别头痛数学。但在德智体美被要求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里,她还是在勉强学好各门功课。三毛因受家庭的影响,对课外阅读非常渴望,进入中学后更是达到了痴狂的地步。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阅读成就了她在文学领域的辉煌,也因此中断了她的中学学业。

三毛句子及感悟(从叛逆少年到天才作家)(3)

三毛在“逃学为读书”里坦率地交待,除了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甚至在课堂上也偷偷地把书放在腿上阅读,而且还常常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不能自拔。这样造成了数学的严重落后,一急之下,她发挥了好记忆的作用,一知半解地将解题过程背下以应付考试。面对高分考试成绩,一贯了解她的数学老师肯定产生质疑,于是重新出题单独考她,结果自然是糟糕透顶。但接下来老师的做法却有违师德和人德,不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三毛,而且还将她在楼道里“游行出丑”。

从此,三毛开始逃学,刚开始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去学校,后来就干脆不去了,每天背着书包去书店、郊外、墓地等地方看书阅读。教育的作用不仅是答疑、解惑,还要教书、育人,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可能制造出来的学生都是解题高手的高分低能者。

在“我的三位老师”的文里,三毛却向读者展示了三位人品良好、学识超高、教育极佳的美术艺术家。因为停学闲赋在家,除了阅读和与家人的日常生活,三毛几乎与外界相对隔离了,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触发了她的美术因子,激活了对美术的重拾兴趣。

在跟随顾福生老师学美术的日子里,顾老师对她不去严格要求学业上的进步,只是不断地鼓励她和关爱她,同时也发现了三毛的写作的才能,为她的文章在期刊上正式发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毛句子及感悟(从叛逆少年到天才作家)(4)

自信心一旦建立,人的潜能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顾老师因为出国又将三毛托付给韩湘宁老师,最后她又师从彭万墀老师,三位老师对她的教导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因人施教,鼓励加上赞赏,使三毛的信心倍增,不仅继续发表文章,而且美术也大有长进,在一次美术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教育的本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师者首先要德才兼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如何扬长避短是当今教育应该探索的课题,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书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可能在短期内具有明显的效果,兴趣的培养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最好的老师。

三. 异国求学收获更多的是社会知识。

未完成中学学业的三毛,凭借在美术比赛中的获奖和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申请进入了一所民办大学学习哲学,但仍然没有读完而前往国外留学。她先后在西班牙、德国、美国进行学习,出国以前的三毛已经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即使休学在家的几年时间,她也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进行阅读。出国对三毛而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感受异域文化和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差异,从而作比较和融合,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平衡点。

“初见蒙拉丽莎”讲述了三毛在西班牙学习期间,利用假期去参观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真切的目睹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真迹,她流连忘返于各大博物馆,足迹几乎遍及了整个欧洲。特别是在法国的卢浮宫和达芬奇的名作“蒙拉丽莎”面对面地进行心灵的交流,三毛对于蒙拉丽莎并不陌生,从小就在家里的装饰画上见过,但一面对真迹之时,仿佛几百年前的人物瞬间复活,充满灵性地与各位观众微笑。虽然艺术家有国籍,但艺术无国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无语言障碍,一颦一笑和一招一式可以和不同肤色的人们进行流畅沟通和交流,成为人类文明永恒的瑰宝。

三毛句子及感悟(从叛逆少年到天才作家)(5)

但是在“西风不识相”里,三毛为读者揭示了东西方文化的教育差异。在国外,中国的留学生都秉承为人谦逊、友爱、和善的品德,但这种中国式的涵养和修为似乎不太适应西风的风向和风速。她主动承担寝室的环境卫生被当成是应该,热情地帮助同学也被视为犯傻,人人都可以轻视她,直到她的尊严被别人踩在脚下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为人格和自尊发起了绝地反击的保卫战,居然很对西方人的胃口,因此大获全胜。东西方文化的不对称主要来自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孔孟之道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上千年,中国人深深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道理。

游学是知识获得实践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学习异质文化最快捷的方式。每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如果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能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不管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相互的学习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雨季不再来》是三毛从小学时代到留学完成后成为职业作家的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真实地反映了她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成长为享誉中国海峡两岸的华人作家,她的成长过程有挫折、沮丧、失落、孤寂,但是她能一次次地从跌倒之处又重新站立起来,并且还大步向前,除了自身的坚强和毅力,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亲情的陪伴和滋养成为三毛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三毛句子及感悟(从叛逆少年到天才作家)(6)

父母的爱是孩子飞翔的翅膀,陈平之所以能够蜕变为三毛,是因为她每次的折翅,是父母默默地为她疗伤,保护她,爱惜她。而她每当要起飞之时,父母的爱化作动力和东风,助她青云直上。在她告别故乡漂流在异乡之时,父母的书信和包裹成为她思乡的安慰。不管她飞多高多远,始终有牵挂她的父母与她同行,用爱融化了她这个游子心中的冰雪,用爱温暖了她受伤的心灵。

可爱的毛毛虫最终羽化成蝶,三毛也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爱和鼓励是她成长路上的基石,帮助她攀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