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连中三元者都有谁(史上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
本周开始,温州学子们将陆续迎来中高考季。
古人喜欢用“连中三元”来表达对考生们的美好祝愿。殊不知,连中三元对古人来说,那可是极为难得的,称得上是百年一遇——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二十八“三元”条考证,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连中三元者,不过十几人而已。
三十六坊君之前介绍过,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产生过数百万名举人,近11万名进士,状元却只有区区700多名(也有说500多名或800多名)。
而能够次次考第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更是凤毛麟角。尽管各种考据说法不一,但总归不过十几个人。据说连名列唐宋八大家、惊才绝艳的欧阳修,在连中解元、会元之后,摩拳擦掌想冲击一下“三元及第”,最终在殿试中才拿下了第十四名。
▲王名世状元及第匾
温州,就和两位“三元及第”的学霸有关:
一位是温州人、明朝“武三元”王名世,他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武三元”之一,也是温州科举史上唯一一位“武三元”;点击阅读:明代温州有个“神一般的学霸”,连中武举“三元”,号称“武诗书”三绝,让永昌堡王家拳名扬天下
另一位,则是被时人称为“张三头”、唐朝“文三元”张又新,他曾经当过温州刺史,也是在温州留下诗作最多的唐朝诗人。
温州人最耳熟能详的那首与五马街有关的《百里芳》,就出自张又新笔下:
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
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
▲
超级学霸“张三头”
张又新,字孔昭,祖籍深州陆泽(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出身文学世家:曾祖张鷟,字文成,曾四次登制策甲科,四次参铨选高中,名士员半千称赞他“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青钱学士”。张又新的父亲张荐也是才学过人,官至工部侍郎。
张又新读书资质出众,打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科场上也是罕见的顺风顺水。
科举制度兴于隋、盛于唐,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划时代的制度变革。唐末五代王定保编撰的《摭言》,是全面了解唐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中记载:唐大中中,张又新号“张三头”,谓进士状头,宏词敕头、京兆解头也。
唐代进士及第以后,一般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个别甚至十几年才能获得官职。为了科举出身后入仕,唐代就设置科目选才,而“博学宏词科”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博学宏词”既要“博学”,又要有“宏词”,登科者地位崇高,因而唐后期不少进士及第者都纷纷参加此科考试,有点类似“公务员考试”申论。
唐代不少名人应宏词科试一再受挫,如韩愈就曾失望而归。但博学宏词科也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尤为知名的宰相如陆贽、裴度,文学家如刘禹锡、柳宗元等。
然而,相比较科场得意,张又新的官场生涯不算顺利,因为被名臣、后来成为宰相的李逢吉赏识,他被归入李党,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但史学专家认为,唐人经常因为家族、科举、同事、师友等原因形成政治派别,李逢吉这派被主流的清流人士所不喜。李逢吉晚年与名臣令狐楚、大诗人刘禹锡交好,最近的史料则证明,策划甘露事变(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权力)的李训正出李逢吉门下,在事变失败后,张又新也被贬。
张又新人生的另一大成就,是他撰写的《煎茶水记》一文。
▲《煎茶水记》
中唐前期饮茶之风极盛,陆羽《茶经》应时而出,后世奉其为茶圣。饮茶所需,除茶叶外,器具与用水也极为讲究。《煎茶水记》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所载二十水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在饮茶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也提到温州,“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下下南零。”
唐朝诗人中为温州留下诗作最多的一位
张三头的学霸体质,没有帮他在仕途上留名,却在温州刺史任上,真真正正给温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关于唐时温州的诗文记载。
不但张又新的作品对温州意义重大,他的好友、唐代诗人赵嘏《送张又新除温州》,也是吟咏温州的一首名作:
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旆向天涯。
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
地与剡川分水石,境将蓬岛共烟霞。
却愁明诏徵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九载:“张又新为守,自《孤屿》以下赋三十五篇。”
可惜的是,《全唐诗》所存仅十二篇,包含《白鹤山》《白石岩》《罗浮山》《青嶂山》《帆游山》《谢池》《华盖山》《吹台山》《青岙山》《孤屿》《春草池》《白石岩》等。
不过,后人根据各类文献整理,又发现了不少张又新在温州所作题咏诗作,可以说,他是唐朝诗人中为温州留下诗作最多的一位。
温州山水秀美,早在南朝宋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就留下了大量赞颂温州山水的诗文歌赋,被后人誉为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
张又新,则是继谢灵运之后,另一位深度探访温州山水的诗人,尽管他的诗作艺术造诣无法与大咖谢灵运比较,但张又新涉及的地方比谢灵运更广、也更具体。
张又新的诗作中,大量是追寻谢灵运脚步,“向大咖致敬”之作。
如张又新去过百里芳、江心屿等处,《孤屿》诗云:“碧水透逛浮翠崛,绿萝蒙密媚晴江。不知谁与名孤屿,其实中川是一双。”前二句写景,从谢灵运名句中化出,后二句质疑孤屿命名欠妥,可见唐代孤屿尚且“不孤”。
▲江心屿老照片
《春草池》:“谢公梦草一差微,谪宦当时道不机。且谓飞霞游赏地,池塘烟柳亦依依。”
《谢池》:“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今来惟有灵池月,犹自婵娟一水间。”
▲清末的积谷山
除了谢灵运到过的地方,他还曾去过洞头、乐清、瑞安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张又新还喜欢在他所作的诗前写序,说明所咏景点的位置与传说,也是非常珍贵的记录,如明姜准《歧海琐谈》中收录他的《滴水巷》序云:“滴水巷在华盖山西北,流入郡城,涓涓不盈不竭。谢公与从弟书:‘地无佳井,赖华盖山北涌出一泉,名为滴水。’即此水也。”另一处是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三录《中界山》序云:“木榴屿,玉流山也,居海中,去郡城三百里。东晋居人数百家,为孙恩所破,至今湖田尚存。”
记录颜延之与望海楼
洞头的著名景点望海楼的重建,也要感谢张又新的诗作。
▲望海楼
南朝刘宋元嘉年间,与谢灵运、鲍照合称“元嘉三大”的颜延之在担任永嘉太守期间,率属下巡视温州沿海,曾在洞头筑望海亭。约400年后的唐代宝历年间,张又新追寻颜延之的足迹,来到洞头寻找望海亭,可惜当时亭已被毁,于是留诗《青岙山》表达遗憾之情:
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
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
张又新在序中提到青岙山:海中山也。西至郡城二百里。宋永明(初)中,颜守延(之)于此立亭观海。
不过,望海亭原在何处,后人已无定论,按照张又新的诗名,可见望海亭应该建在青岙山。
一千年多年后,洞头根据张又新的这首诗新建望海楼,如今的望海楼坐落于洞头本岛东郊烟墩山,是洞头标志性建筑,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参考资料:
《唐才子传》、《太平广记》、《旧唐书·裴度传》、《唐诗纪事》、《陔余丛考》
《诗人张又新的人品、水品与佚诗》作者 陈尚君
《唐状元、诗人张又新笔下——青岙山在何处?》作者 孟甫
《登顶博学宏词科》来源网络
编辑:汤琰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