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语录当我还是个傻瓜的时候 王朔顽主我惶恐
文/@一名读书
英国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卓别林给乌娜》中说:“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马戏团,它让你兴奋,却是让我惶恐,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华大地进一步迈出奔富之路,每个中国人都憋着一口气,充满了干劲。
——王朔短篇小说《顽主》里的于观、杨重和马青同样如此。
他们合开了一家公司叫“三T”,从事的即使是放在现在也是闻所未闻的职业: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
说白了,就是像卓别林所说的,自己替人“惶恐”,把高兴的、兴奋的留给别人。
但是,理想有多性感,现实就有多骨感!
同样是一种交易,供方与需方都存在——
需方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供方是: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这耍嘴皮的工夫其实也不易,既要顶住随时到来的皮肉之苦,又要保证脸皮足够厚。
文学奖那回事
小说里的第三个客户是宝康,一个伪作家,只要给足他面子,钱不是问题。
接待他的人是于观,因势利导,设奖、评奖、颁奖、领奖流程很清晰,搞成功了,必能通向康庄大道。
可是,全国奖不是说搞就搞。
好在,宝康是个“矛盾体”,爱脸面的他说:
“我不在乎得不得全国奖,我对名利其它是很淡泊,我只希望我的劳动得到某种承认,随便什么奖都可以。”
这个可以,“三T”公司可以信手拈来。于是“三T”奖应运而生。
随后是流程和操作上的事——
颁奖大会果然隆重,来了很多“作家”,丁小鲁,一个商场的售货员转向成了作家;
林蓓,一个舞台上的演员也是作家;
“作家”宝康踌躇满志,注视着冒雨走上湿漉漉台阶的西装革履的男女:
“你从哪儿收集来的这么多有身份的人——我真开了眼,每个人后脖都是雪白的。”
他是真不明白,还是故弄玄虚?
不过,这不是“三T”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对宝康来说,让他是鹤立鸡群就够!
给了钱,发言的作家代表岂会旁落他人?
既然是谎言,穿崩的“镜头”自然少不了。
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重是自己人,还好!“市委领导”是来自主席台的最边上的人,因为传过来的麦克风他传不下去了,只能屈就。
“年轻人自己写东西自己评奖,我看这是个创举,很大胆,敢想敢干……”
很符合某种精神,
可是,这不等于说,运动员是自己,裁判也是自己吗?
幸好,那些“作家”们和参加大会的人不在乎,反正,他们都是冲着接下来的舞会和酒来的,能跳能喝能吃能玩就好!
“作家”宝康也不在乎,他想说的也有了台面,他激动、喜悦地谈了母亲、谈了童年、谈了村边的小河和老师,这不是每个获奖者都是这样说的吗?
“三T”公司的于观、杨重、马青的目的达到了、“作家”宝康获奖、领奖的目的也达到了,供与求没有矛盾,“惶恐也好,“兴奋”也罢,这个“装”得很好!
恋爱那回事
杨重要见的人是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姑娘。
他不是相亲,女孩刘美萍要等的人也不是他。
可事实上,他们就是这场戏的男女主角。杨重受托而来,刘美萍应约而来。
杨重说明了来意——
像所有恋爱中的女孩一样,
“居然有这种事,他们都是什么人?厚颜无耻的闲人?”
“可我不习惯,本来是在等自己的男朋友,却来了一个亲热的替身,让我和这个替身谈情说爱……像真的一样?”
刘美萍的男朋友自是只交了“劳务费” 其他消费不可能给付。于是,她要买皮大衣自然得不到“替身”的满足。
“我说不会一样嘛,我们明水历来都是慷慨大方的。”是对男友明水的炫耀,又是对连谈情说爱的“替身”的不满,更是对“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这种奇葩业务的情感宣泄。
对于被服务,刘美萍当仁不让。于是,“人”尽所用,杨重没有拒绝的理由,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直到精疲力尽,唯有搬救兵,于观、马青齐齐上阵。
无奸不商,同样适用于他们“三T”公司和“三T”服务。“三T”公司的三个男人约上刘美萍玩碰碰车,一次又一次的冲撞,刘美萍只有认输,在“再见”声中结束了被服务的快乐。
恋爱也安排“替身”,并非只是工作繁忙,而是早有预谋。王明水要与刘美萍分手,他说他不想通过自己的嘴说出来亲自伤害刘美萍,他想“三T”公司出面,把他的话带到。
“三T”公司业务包罗万象,够全面,他们接了,说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词,可是,现实呢?
“他委托我来对你讲,他不想再见到你了,也希望你不要再去找他。”
很直接,他们也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编不出婉转的说词,已经顾不得是否给刘美萍带来的伤害甚至什么样的伤害了。
至于刘美萍的反应,已与代表人杨重无关,话带到,恋爱那回事,任务已完成,安慰或劝说,属于他自己的义务馈赠!
耐性那回事
一个汉子——
“活着没劲。”
是他的心声,他要付诸行动,他想跳楼,原本要于观陪他,却又觉得于观是男人,不值得。
于观耐心够了,到最后是“正被那汉子播着脖领子在办公室里拖来拖去。”也坚持完成受托任务。
——不仅不体面,人身安全也是个问题。
马青扮演着少妇的丈夫的角色,学着少妇的样子抓起烟灰缸摔在地上不心疼,接着又端起电视机要摔,被少妇拉住。
这不得了,少妇说她丈夫急也不会邀约贵重东西。
真真假假的“我爱你”让少妇受了,但耐性也已透支,匆匆付了“劳务费”说了句类似于“后会有期”的告别话便结束了这场交易。
《顽主》作者王朔,曾被人骂为流氓作家,但他自己从不忌讳,甚至坦然接受,又以玩世不恭有顽主般的态度写他的书,做他的事。
从小说来看,被称为“躁动的一代”的于观、杨重和马青等,他们从事的无疑是躁动的工作。他们似乎很投入他们的工作,如于观的“文学奖”、杨重的“替人恋爱”、马青扮演丈夫为“破坏王”,他们敢作敢为——
但他们的行为,能达到“三T(替)”目的吗?
我觉得是否定的——
宝康花了大钱,换回来的是一个“菜坛子”;
刘美萍的“恋爱”,最后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马青的假“丈夫”让人肉麻,客户匆匆结束。
说是替人消灾,实际上是给人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顽主》告诉了我们什么?
躁动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只有脚踏实地才是真!
我叹服于小说幽默的语言,看似平淡的故事,却并不缺少哲理,不过需要我们慢慢咀嚼。
我是@一名读书,爱读书,愿以书分享!如喜欢,欢迎关注、评论、点赞,感谢每一位友友的支持[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