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抗美援朝老兵李敦厚)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文翰 文 受访者供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91岁抗美援朝老兵李敦厚)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文翰 文 受访者供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句熟悉的歌词,曾经让一代人热血沸腾,大批军人勇往直前。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经过去70年,对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91岁的老兵李敦厚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走进李敦厚的故事,去探听那些峥嵘岁月……

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敦厚

从打工到从军

他想吃口饱饭

11月29日下午,渝北区回兴金福花园,李敦厚身穿红色羽绒服、戴着手套,伴随不时比划的手势,坐在躺椅上跟记者说起从前。如果不是身边家人提醒,很难想象这个精神充沛的老人已经91岁,而且双目已近乎失明。对此,他颇为坦然:“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了,但我脑子是清醒的,心里是明白的。抗美援朝的那些战友,我都记得……”

李敦厚介绍,他是重庆江北区人。打他记事起,父母就一直打着各种零碎的长工、短工,雇主在哪,一家人也搬到哪。既是处处为家,也是无以为家。在李敦厚人生的前二十年,他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就要跟父母一样,颠沛流离、身无长物、穷困度日。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李敦厚卖过水烟、在面馆打过工、在钢丝厂当过工人,纵使起早贪黑,也只能堪堪填饱肚子,他看不到人生的方向。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乡的邀约下,他选择了从军。

“那个时候自己年轻,也没读过书,就是单纯地想吃口饱饭,哪里能吃饱饭就去哪里,怎么想得到后来会发生这么多事情……”李敦厚嗟叹着人生的无常,干涸的眼睛如一口幽深的古井。

风华正茂的李敦厚

预备役军官证

革命军人证明书

严寒天气弃皮靴

冻坏十个脚指甲

1950年9月,李敦厚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第八十八师63团。根据公开资料记载,二十六军作为抗美援朝的第二梯队,于11月21日晚最后一批由吉林临江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东部地区,参加了那场悲壮的长津湖战役。

“在上战场前,还记得去了北方都是吃馒头,我原来还没吃过馒头,还感觉吃不惯。有战友个子大、胃口好的,还把馒头用绳子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我们还笑他是饭桶。”在李敦厚的记忆中,这应该是他进入长津湖之前最后一件趣事,对他来说,战争的残酷从脚踏入朝鲜境内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而我们身穿的军装是棉衣,这种棉衣抵御南方的寒冷是没问题的,但在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是远远不够的。”李敦厚回忆,抛开身体的寒冷不说,给大家带来最大问题的就是雪地,因为雪实在太深,当时志愿军穿的皮靴踏入雪地后,往往又会带起积雪,极大地影响了行军的效率。而军情紧急,为此,不少战友都脱掉皮靴,选择穿胶鞋行军,由此带来的残酷后果无暇顾及。

“我们当时负责的任务是追击敌人,就是晚上行军、白天埋伏,如果发现敌人就阻击他们。在行军路上,你是不会去想身体遭不遭得住,赶起路来,也不觉得冷。”李敦厚说,这样的追击战没持续多久,他就发现自己的十个脚指甲因为持续的寒冷,已经冻得发黑,只需轻轻一抠,脚指甲就脱落下来……而类似的问题,在其他战友身上同样存在,大量战士被冻伤。为此,李敦厚在穿上袜子后,再用绷带将袜子绑紧,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利于伤口愈合,但却能够缓解疼痛。同时,为了不暴露目标,吃饭时部队也不会生火,随身携带的馒头已冻成“冰糕”,大家就这样忍着疼痛,用牙齿一遍又一遍刮着馒头……

李敦厚和战友合影留念

战争瞬间带走生命

他与死神擦身而过

“当时我们每个人配备的是1支步枪、100发子弹、10个手榴弹和一包炸药。但战斗真的打起来的时候,为了不暴露目标,我们只有等敌人接近了丢手榴弹,然后又马上转移。”李敦厚回忆,在他还没和敌人直接战斗时,他曾在路上看到过美军尸体,那种感觉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害怕。没想到,在克服了对敌人尸体的害怕后,他很快迎来了比害怕更难以承受的东西。

“我在埋伏点丢了几颗手榴弹后,一发炮弹就飞起来,根本来不及反应,也不知道炸到自己没有,就晕过去了……”李敦厚说,等自己醒过来,发生身边的世界已经安静了,除了敌人的尸体,还有大量战友的,但这些人有的他不认识,有的只是面熟。

“当时就是觉得心里憋得很难受,就是身边的战友突然就死了这么多人。后来我找到了组织,距离集合的时间已经过了2个多小时。还记得指导员看着我,表情一脸惊喜,他说,小李你还活着啊!”李敦厚说,这就是他经历的第一次战斗,还没来得及有什么感悟、总结,第二次战斗又来了。

“当时在我身边的两名战友还来不及熟悉,一发炮弹飞过来,就在我身边几米远的地方,一个人就没了,我也被震开了,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找掩体躲起来,先保住性命再还击!”李敦厚说,第二次战斗对他来说震撼更甚,他只记得那名死去的战友姓张,年龄比他大点,个子比他高一点,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等到战斗结束,他再也忍不住,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

“至于第三次,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命大吧,当时被敌人打了冷枪,听到两声枪响,一颗子弹打到了水壶上,一颗子弹射偏了。我躲了起来,活了下来。”李敦厚说,在而后的战争中,他的职责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没有再跟敌人进行直接战斗,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但三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却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能活下来已是莫大的幸运。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己要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李敦厚和战友合影留念

回归地方扎根劳改工作

希望犯错者有“重生”

回国后,李敦厚继续在部队服役至1958年转业,他来到的地方是青海省一个偏远地区,从事劳改工作。“当时那个地方的确是非常荒凉,周边几百里没有人生活。但是湖泊里的鱼也非常大,随便一钓就是好几斤重的,算是可以改善伙食了。”李敦厚说。

李敦厚的女儿李霞回忆,在她的童年,对父亲其实有些陌生,因为父亲一心都扑在工作上,少有回家的时候。记得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们所在的地方也有震感,她心里很怕,但家里只有妈妈和两个弟弟,当时她很希望有爸爸在家,她能在爸爸的怀里。但是爸爸依然在单位,彻夜未归。

“等我大些的时候才知道,那个时候有一部分改造结束的犯人,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劳改农场工作、生活。爸爸既要管束犯人,也要管理这些人,事情很多。”李霞说,青海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对于参加过战争留下隐疾的父亲来说并不好过,终年的操劳也让李敦厚患上了呼吸性疾病。作为根在重庆的李敦厚来说,他内心也渴望能回归故里。但在过去,一家人逢年过节才能回重庆待上一段时间。

李敦厚幸福的一家人

直到1980年,组织上对李敦厚的工作进行调动,他回到重庆,在重庆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工作。

“虽然都是监狱系统,但其实工作区别是非常大的,劳改犯都是成年人,更多是要用纪律去约束他们;少年犯还是小崽儿,不懂事犯了错,我们对他们帮助改造好了,他们可以回归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改造帮助得不好,他们很可能再次犯罪,走上不归路。”李敦厚说。

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李敦厚,初见那些青春的面孔时,他也陷入过回忆,自己在这么大时,还在为生活发愁;再大一点时,已经见证了许多的生死离别。而这些犯错的孩子,也许还不明白生命的可贵,有强大的祖国作支撑,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李敦厚的儿子李键说,父亲对于那些血气方刚的少年犯,往往会讲述一些战争年代的故事,有些是父亲的亲身经历,有些是他战友的故事,还有些是父亲从书本知道的。但即便是亲身经历,父亲也会隐去自己的身份,只是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娓娓道来。

而这些年他知晓的是,父亲在工作中拒绝过数次升职的机会,只是安心扎根基层工作,最终以一个基层干部的身份退休。而李霞、李键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加入到重庆的司法系统工作,贡献着他们的一份力量。

初到重庆市司法局工作的李敦厚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抗美援朝老兵们的无私奉献。10 月2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纪念章,重庆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王鹏斌亲自将纪念章送到李敦厚手中,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重庆市司法局党委号召在全系统进一步营造学习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在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下,为我市司法行政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