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1)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14岁的行天丰雄,看到了战争留下的满目苍夷,田野和村庄荒芜,国人靠着吃草根、树皮度日。日本政府也不知道国家前途在哪,命运已不由自己主宰。“太上皇”麦克阿瑟致力于重建日本,但困难重重。工人罢工、退伍军人不满……1945年战败时的日元汇率是15:1,1949年日元汇率是270:1,狂贬18倍,日本经济到了崩溃边缘。连日本首相吉田茂都催促美军应“趁早回家”,报纸上有人嘲讽麦克阿瑟为“蓝眼睛的幕府将军”。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2)

1950年,行天丰雄考上了日本最好的东京大学,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是在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命运也迎来了重大转折。美国不再将日本视为战败国赶尽杀绝,而是打算将其改造成抵御红色势力的亚洲桥头堡,。美国将日元汇率锁定在极低的360:1,低估的汇率有利于日本出口恢复经济,之后又给了日本35亿美元的物资订单。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日本GDP达到216亿美元,出口总额16亿美元,两项数据都比1950年增加了1倍。

1955年,行天丰雄以优异的成绩从东京大学毕业,被学长大藏大臣(财政部长)万田尚登一眼相中,招至麾下。整个50年代,日本GDP和出口基本是5年翻一倍,10年翻两番。日本经济如脱缰的野马,紧追美国。1961年,行天丰雄被派往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IMF)织参加培训,培训目的是混个脸熟,方便日后好借款。别看日本出口牛哄哄的,但岛内资源贫乏,原材料、能源都非常依赖进口,低汇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所以日本也要到外面“化缘”找资金。

借钱发展的日本运气不错,在60年代遇到了越南战争,GDP再翻两番,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且出口商品的结构也迎来了根本性变化。1950年,纺织品占日本出口的一半,机械产品只有10%;20年后完全倒过来,纺织品占比只有12%,机械品上升到46%。

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日本经济结构转型

过去世界各国实行的是“金本位”:你有多少黄金,就发行多少货币。二战后,美国GDP占全球40%,拥有世界80%的黄金储备,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了炙手可热的美金。

1970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虽然只有区区15亿美元,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1970年美国国债余额达到2300亿美元,是GDP的40%,其中短期债务就有25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剩下了110亿美元,连短期债务的一半都覆盖不了。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等不到周一上班,就单方面宣布:美元不再绑定黄金,停止美元对黄金的兑换。之后美国人开始赖账,放开手脚开印美元还债。没信用的美元贬值,意味着其他货币的升值。

货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既然日本货外国人买得少了,那就努力增加内需。1972年6月,首相田中角荣推出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要对国土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开发,股市和地价飞涨,短短两年间,日经平均股指上升2.65 倍,地价上涨1.93倍。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3)

为抑制通胀,防止经济泡沫,日本政府放弃货币放水计划,进行产业升级。将发展重点从石油、化工、钢铁等资金密集型行业,向汽车、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政府顺势放开资本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将劳动密集型等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转移海外。整个50和6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才10亿美元,但在1973-1980年,日本对外投资年均增幅30%,累计投资超过40亿美元。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4)

日本的高光时刻

美国刚刚做出第一块集成电路,日本就紧随其后做出来了。美国推出DRAM(俗称电脑内存)芯片,日本NEC推出自己的DRAM芯片。直到卡西欧生产的计算机占到全美80%的市场,才让美国如梦初醒。1972年,美国借口计算机倾销,拒绝再给日本提供核心IC集成电路。

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一书中提出“踢开梯子”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攀上高峰后,就会把身后的梯子一脚踢开,以免别人跟上来,以此来保证自己的优势”。日本政府乘胜追击,1974年牵头龙头企业组成国家战队,各大企业高手一起研发某个项目,互相PK,谁能做出这个项目和专利就归谁;再由政府发放补贴和接近于零的低息贷款;最后保护国内市场,提高关税抵制美国产品。

1979年,NEC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超过IBM。1980年,日本产品的良品率远远高于美国产品,龙头公司NEC、东芝、日立甚至比部分美国著名公司高出6倍。1986年,日本在DRAM的份额占80%。

到1985年时,日本贸易顺差全球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其银行的国际资产总量世界第一,GDP1.4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10,全球第二,人均GDP1.1万美元(这是80年代的美元),城市化率80%,产品技术独步天下。

一个能搞高科技、汽车、半导体、芯片、精密机械,产品“我有别人没有”的制造业国家,下一步想干什么呢?当然是货币国际化!征服制造业制高点,再夺取金融制高点嘛。当欧美抛出“美元贬值”的橄榄枝时,日本比他们还主动,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因为解除美国进出口失衡所可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是替日本消除出口的障碍。日本设想的是挺美:先让日元汇率升值,不是不利于本国企业的出口吗?没关系,我再下调利率。这样企业就可以贷到款,居民也会减少存款,增加在国内的消费。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5)

广场协议出炉

1989年9月22日是个星期天,G5集团(美、日、英、德、法)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齐聚纽约中央公园对面的广场饭店,讨论各国汇率和全球贸易平衡。东道主新上任的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因为飞机在芝加哥遭遇大雾延误,到的最晚。大藏省(财政部)国际金融局局长行天丰雄因为级别不够,待在会议室的隔壁房间,但隔音效果不好,会议的发言他全程都听得很清楚。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6)

大藏大臣(财政部长)竹下登很爽快:“可以升值20%,OK的。”不止日本,英法德三国也是希望美元贬值,缓解本国货币贬值的压力,对广场会议讨论的议题一路开绿灯。下午4点30分,会议在融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形成了会议公告:美元有序贬值,另外4国对美元升值。史称“广场协议”。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向竹下登提问:“为什么能容忍日元升值?”竹下登笑道:“因为我的名字里有‘登’啊(日语中“登”与“升”相近)。就算日本升值到190日元兑换1美元(当时汇率是260日元兑换1美元),也无所谓啦。”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7)

1985-1988年,日元升值1倍,德国马克升值了1.4倍,法郎升值1.1倍,英镑升值70%,像瑞士、意大利等欧洲重要货币也都大幅升值。美国人没有意料到美元会贬值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弱势美元难以吸纳到足够的国际资本购买其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1987年2月,美国财长又号召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多边协调会议,并达成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汇率的协议,史称“卢浮宫协定”。

蛋哥前面也说了,日元汇率升值势必对企业出口产生影响。为了应对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业工厂恨不得把毛巾的最后一滴水都给拧出来。日元一直在涨。能降低成本的手段都用完了,日本企业只能把自己的生产线转移到人力物力更便宜的地方,比如东南亚、中国。1986年日本失业率突破3%大关,东京还爆发”反解雇、反降薪“的游行示威。作为配套措施,日本政府下调银行利率,到1987年2月已从5%将至2.5%。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宣布了一个6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主要投向低效率的基建。

人们从银行以非常低的成本拿到钱,也没有去消费,国内消费早已经过剩,于是就把钱投到了股市和楼市。不仅如此,大量不受管制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继续炒作资产。据计算那个时候日本的股市上涨了三倍,地价平均上涨了四倍,核心地区的地价甚至上涨接近十倍。

1989年,当日本央行意识到泡沫过大时,开始出手干预。用国人喜欢讨论的方式,”是保房价还是保汇率?“,日本选择了硬着陆,从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央行5次加息,将利率由2.5%上调至6%。一年之内日经指数从38915.8点跌破14000点,跌幅高达64%。楼市也秒入寒冬,日本房地产市场1991年崩盘,东京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价格急剧下跌。

和日本疯狂泡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由于对一战后,魏玛时期恶性通胀深刻记忆,德国对宽松货币政策持保留态度。广场协议后,德国也下调存款利率,但幅度要小于日本,也没日本那样疯狂去刺激经济。德国股市、房地产尽管有起伏,没有造成剧烈震荡,再加上德国抓住了两德统一的契机,就平稳地走出了困境,坐稳了欧洲领头羊的地位。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8)

做个简单的总结,广场协定让日本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了全球扩张布局。尽管岛国经济因此陷入衰退,但广场协定不是诱发问题产生的根源,日本自己的脱实向虚才是。日本的教训已充分说明,金融业固然不可或缺,但绝不能缺乏管束,任其疯狂扩张。

日本广场协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4年日本广场协议)(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