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梦里相见文案(侯娣中元节寄语)

中元节寄语

文/侯娣

中元节梦里相见文案(侯娣中元节寄语)(1)

中元节,咱们这里的人叫“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这种说好像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七月十五做面人或面羊是山西河北一带的风俗,其他地区一定不同于我们的。我们河北张家口捏面人的风俗是姥姥给外甥做,但是我姥姥家的孩子太多了,六个人,姥姥做不了那么多,如果只做一两个,哥哥姐姐一定会不高兴,说姥姥偏心最小的孩子。

中元节梦里相见文案(侯娣中元节寄语)(2)

说起“面人儿”,这算得一种民俗文化吧。我想现在的孩子一定没有见过,或者只在电视上看到,即使看了他们也不会感兴趣的,只有我、对这种文化情有独钟,它包裹着浓浓的爱、至深至纯的爱,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欢歌笑语。

说起我的“面人儿”,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着那一个个鲜活的面人儿,拿来一块面做面人儿的整体轮廓,圆圆的脸上用两粒黑豆做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尖下用口红点个小嘴,最巧妙的是这个面人儿娃娃还穿着美丽的衣服、披着披风,这就需要在娃娃身上再裹一层面;最精致的是面人儿娃娃如果是女孩儿,头上必须梳辫子,女娃娃面人儿是梳着两个发髻,发髻用梳子的齿轧上印儿,头上还扎着蝴蝶结,一个漂亮的女娃娃就出现了。接下来上锅一蒸,十几分钟后一个白白胖胖的面人儿就更有立体感了,太烫手需得用手绢包着才行呢。我把它抱在怀里,冷了我也舍不得吃!直到今天、那香甜的美味依然在我嘴边回味。可惜再也没有人为我亲手制成那么精巧的面人儿了,即使做出来、还是二十多年前的模样与味道吗?

爷爷过世十年了,再也没人给我捏面人儿了。但是我奶奶每年都给我和妹妹买一个提匠娃娃!我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用一块手帕包起来舍不得吃,像小时候一样爱不释手、不肯先吃它的头,也不肯先吃它的腿。小时候总有一个梦想:带上提匠娃娃去周游世界,提匠娃娃真可爱,三十多年了,奶奶年年都给我买,我舍不得吃!

中元节梦里相见文案(侯娣中元节寄语)(3)

时光飞逝,又是一个中元节,秋日的阳光十分明媚,街道两旁摆满的鲜花在阳光照耀下甚是鲜艳,但人心却是哀悼的,为死者祈福,敬献一点秋季的水果,他们地下有知,让这些死去的人也感受到秋日的气息。看见墓地上的坟墓挨着十分紧凑、足足有上千座,有的是男人的墓碑、有的是女人的,也有夫妻二人共同的,当然大多数都是已故的老人,碑文末端写着儿女敬立。人活一生,最终最在乎的是什么?爱情还是亲情?我相信爱情的力量,也相信爱情能够超越生死,但这都是主观上的臆想,等我们死了,去了火葬场,炉子一烧,我们之间的爱情也会化作一缕青烟;亲情是这人世间最温暖的,就如这秋日的阳光,虽人已故、但还有儿女悼念亡灵,我想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罢。爱情也好、亲情也罢,真正的有情人是最最真实的、把感情摆在第一位的,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份真情不会减退、反而愈加浓烈、深沉。

春去秋来,季节更迭,风雨几度,虔诚几许,静守岁月深处。风,依然是最初的姿态;念,依然是最初的颜色。长夏逝去,山野间的初秋悄然涉足,恍惚中天气已然变凉,换季风起时、请你一定要懂得照顾自己。

中元节梦里相见文案(侯娣中元节寄语)(4)

作者简介:

侯娣,女,祖籍河北涿鹿。1986年生于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系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刊发《太行文学》、《花园文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