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父母屏蔽朋友圈(如何看待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发朋友圈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层目的,以及我们屏蔽他人背后的心理需求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怎么看待父母屏蔽朋友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怎么看待父母屏蔽朋友圈(如何看待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

怎么看待父母屏蔽朋友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发朋友圈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层目的,以及我们屏蔽他人背后的心理需求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发朋友圈目的

1.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界定为一种表演。这种表演既受到观看表演的特定观众的影响,又反过来会对这些观众施加影响。

微信朋友圈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戈夫曼意义上的线上“舞台”。发朋友圈的我们在呈现自我的同时,也会受到“观众”的影响,会按照“观众”的喜好调整表达的内容与方式。所以朋友圈所展示的内容往往是我们和朋友之间互动之下所形成的一个社交形象。我们在面对朋友时所戴上的“面具”往往不是也不想给父母看到的。

2. 期待“台下的掌声”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的“人性游乐场”概念中认为,“互联网中,人们真实、复杂的一面被缩小了,完美、精致的一面则被放大了。在分享的过程中,人们满足了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还会渐渐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带光环的幻觉”,而这种幻觉正是由于他人所给予的正面评价带来的。

我们在微信朋友圈所呈现的个人形象往往是经过塑造和优化的,而且发布信息之后会期待他人的点赞和评论,以此来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但往往父母在浏览完孩子的朋友圈时,产生的互动往往并不能让孩子“愉悦”。

比如你精心P图,父母评论怎么变化这么大?半夜吃烧烤,他们叫你少吃点都那么胖了等等。这样“煞风景”的评论对你的大脑来说是一种“负反馈”,这就相当于在表演时遇到砸场子的,你大脑中的安保人员就会把他们“请”出去。

二、朋友圈屏蔽的原因

1. 社交媒体本身属性

从朋友圈使用过程中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语境崩溃角度出发,因为朋友圈的信息可以轻易跨越时间和空间,所以过往“数字痕迹”被他人轻易地搜索到并用来与现在的用户自我呈现相比较下,很可能会出现“人设崩塌”的风险情况。

所以为了将表演继续下去,不让之前辛苦维护的努力白费,我们就会对时间、受众和内容进行限制。年轻人的朋友圈往往会设置X天可见,给朋友增加标签(包括屏蔽),对已经发布的内容设置公开或私人可见。

而其中最容易让你“人设崩塌”的就是我们父母。所以不少年轻人就会选择直接屏蔽。

2. 避免麻烦

我们在发布朋友圈时,往往希望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渴望借此行动收获人际交往中的关注。因此在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时,往往选择不同的剧本,以避免一些 “表演”带来的突兀感,同时增强被认可的可能性。

但我们和父母因为存在一定的代沟,无论是三观的不同,还是所受教育的差异,都导致在沟通上存在不少的困难。朋友圈这一主要面向朋友的平台,我们与朋友的沟通内容和父母的沟通内容往往天差地别,你发的朋友圈很可能被父母误解,并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关心则乱”,你就不得不跨越代沟去解释。你也不想因为一个“/微笑”就要跟父母解释半个小时吧?

3. 节约精力

此外,相比于反复斟酌被父母和朋友都认可的语言符号,采用分组或屏蔽发布更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展现一个可以同时和父母、朋友沟通的内容以及个人形象,往往比较麻烦。

当用户在语境崩溃的前提下,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尽力维持朋友圈的自我展演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牺牲一部分“展演可能”来使表演重新回归正轨。对于年轻人来说,与其发朋友圈引来父母的误解,费尽口舌才不让他们担心,简单的屏蔽相比之下更为便捷,而且父母往往也不会发现你屏蔽了他们。

4. 安全感

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人们通常不想过多地向他人展现非常自我的情绪和想法。当错误暴露时,往往会产生“社死”的感受。屏蔽父母,目的是营造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表达的安全感,朋友圈从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电子“秘密基地”的角色,它记录了你过往的欢乐时光、emo时刻、无聊时的吐槽、与他人的共鸣。这些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碎片,是非常私密和个人的,不希望被任何人看见的,特别是父母。

三、如何应对:相互理解

首先,是否屏蔽朋友圈,并非衡量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标准。

朋友圈作为一个展示平台,存在粉饰与表演的成分。正如父母保护孩子而不展示自己的社会面具一样,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不想被父母发现的社会面具。有的孩子屏蔽父母,也是为了避免矛盾与误会,维护家庭氛围。

其次,父母和孩子都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父母因为承担家庭顶梁柱的责任,几乎不会和孩子说自己工作、生活的困难,所以不少父母也能理解,孩子在成长之后,可能会有一些心事不想和父母说。

最后,作为家长,发现自己被孩子屏蔽不用过于忧愁,年轻人也需要独立的空间自我成长,放宽心态,理性看待,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生活,放下对孩子过度的操心,给予足够的尊重。作为孩子,不论是否屏蔽了家长,都应该审视自己平时是否和家长有充分的沟通,可以从小事开始慢慢分享,让家长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亲子#

参考文献:

[1]. 吕行与金忻淳, “何人可见”与“何时可见”:双重语境崩溃下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呈现管理——一项对于微信朋友圈可见性控制的考察. 新媒体研究, 2021. 7(18): 第37-41 55页.

[2]. 赵瑛晨, 从人际传播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 新闻研究导刊, 2022. 13(06): 第17-19页.

[3]. 马宣, 拟剧理论视域下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新闻传播, 2022(03): 第23-24页.

[4]. 李耘耕与朱焕雅,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闻记者, 2019(05): 第25-35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