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比较 魏文改革二外儒内法
#历史开讲#魏文侯重用儒学士子,拜子夏为师,为他带来最直接的收益有:
1,中原的文化中心从鲁国转移到晋国魏氏(此时魏氏还没正式立国),各国谋求出身的士子纷纷前来求学,为他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人才资源。
2,巩固统治,大量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子充斥魏氏朝堂,尤其是魏文侯重用段木干教授公室子弟,不仅教授这些贵族子弟治国安民之学,还大量灌输“忠君”思想,终魏文侯一朝,竟出现难得的君臣和睦,将相通力合作的盛世景象。
3,无形中削弱老贵族的权柄,降低老贵族干涉朝政的影响力,增强了权力的集中。大量有才有德又能干的平民士子为了在朝堂站稳脚跟,只能通过发挥自身才华与能力才可以得到国君的赏识,提高了魏文侯的执政效率。
4,洗白名声,虽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私底下大家都可以放心大胆的臭不要脸,但台面上的面皮还是得讲究的。虽然说三家分晋是弱肉强食的历史必然,但无论怎么说都洗不脱韩赵魏三家“窃国偷家”的黑历史,魏文侯很聪明,他非常清楚儒家士子掌控着舆论权,既然如此,那只要把这帮人供起来,名声不就来了嘛。在这一点上,魏文侯是成功的,在世世代代儒家学子的渲染之下,“独魏文侯好学”的“历史评价”仿佛彻底遮盖了他“窃国大盗”的黑点。
有人才,政权稳定,周边安全(三晋不闹),就该考虑干事业了。
但是儒家士子好用是好用,可要是给他们来主持国政,还真不太放心。毕竟作为“家贼”,他的理想可不是给周天子继续当家臣,而是要正名(成为诸侯),要不断把家业发扬光大,要彻底改天换地,要杜绝自家也出现“家贼”偷家!好不容易把晋国掏空了,把周天子架空了,要是让儒家这帮老顽固整一下,重新尊起国君和天子,那怎么能行!正儿八经的儒家弟子绝不能统领国政!
一个人的经历引起了魏文侯的注意。
李悝,安邑人,算是他老魏家正儿八经的“家臣”,早年师从子夏,学成后曾担任上地郡守。
上地地处魏国和秦国的交界处,大概位于今天陕西北部、黄河以西的地区,与函谷关内的秦国接壤,属于魏国的边防重地,魏文侯为了阻挡秦国东出,专门设置上地郡管理此地,可见这是一个“战略重郡”。
李悝非常清楚上地郡对魏氏的重要性,为了加强防守力量,他在担任郡守期间,颁布《习射令》,鼓励当地百姓练习射箭技术。并且规定对于民间纠纷和官司,一律通过考核射箭技术来进行决断诉讼案的曲直。
看起来很荒唐,却相对“公平”,至于会不会产生冤假错案,那不重要,要是你觉得冤了,就好好练箭,练好一身技术再回来找回场子。
好家伙,这规定一出,百姓们为了避免哪天被人碰瓷了还被李郡守大人“冤枉”,一个个全都苦练射箭技术,当地土豪也害怕哪天因为“鱼肉”了老百姓又没办法在李郡守这边走后门疏通关系,也只能让家里子女跟着练箭。没到几年,上地郡遍地“神箭手”,屡次击退来犯的秦军。
规矩很粗暴,但很实用。
在很多公司内部,老板为了员工好好“努力干活”,总会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制定许多条条框框和规章制度,设置一大堆乱七八糟让人眼花缭乱的绩效考核制度,既想力图全方位管理员工,又追求所谓完美的“公平公正”,其实在所谓“公平”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
制度越复杂,看起来越完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更容易被“有心人”钻空子。
比如一套复杂的roi考核制度,虽然能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比,却往往会错过极好的市场机会。当一个营销人员发现某个市场有潜力时,他一定会想大力开发这块市场,可是当他对着预算方案,核算自己的roi考核时发现,哎呀,要是把真把钱花出去了,这个月提成反而有可能比原来还少,既然这样,还干个鬼哦,还不如老老实实在自己一亩三分地再薅点羊毛或者没事干偷懒打打游戏多好咧,反正公司也不是自己的。
一套好的制度,就应该是为了达成目标服务的,与其追求各方面的完美,还不如简单粗暴直指目标。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只要能完成目标,您就别管他上厕所是不是超过了时间,是不是背地里搞办公室恋情,上班是不是打了卡,有没有加班等小节小错。您是招人来给您赚钱的,人家都给您赚到钱了,您还在乎这些干撒子哦。至于说什么想培养高级干部,别开玩笑,赚不到钱的干部要他有什么用?
些许感想,言归正传。
说实话,从李悝的仗绩和政绩来看,李悝治军领军能力一般,与同时期的吴起没法比,治理地方水平也只能说中上,比不上西门豹,但从他“断讼以射”这件事来看,他也有其他天下没有的优势:定规矩。
这是统领国政需要的本领,魏文侯眼光独到的发现了这位比他小将近20岁的年轻郡守。他发现这小伙子哪是传统的儒家子弟?为达目标,不辩是非,不讲对错,勇于突破传统,这不就是他需要的变法人才吗?于是他决定破格提拔这位“同门师弟”,拜李悝为相,统领国政,实行变法。
李悝不仅是大胆创新型的天才,还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上位后第一件事便是丈量魏氏的封地,统计封地内所有的人丁户口和每家户口青壮年的人数,又统计了可耕作土地的面积和山川河流的比例,每亩田往年可生产的粮食数量,百姓之家维持生活所需的粮食数量等数据。
在得到明确数据之后,他才向魏文侯呈上他的改革方案,他对魏文侯说:
“一般一家五口耕田百亩,一年能收150石,交10%的税后还有135石,每个月每人吃1.5石,一家子一年就是吃90石,还剩下45石的盈余,要是算上穿衣祭祀疾病丧葬进去,往往农民每年还会入不敷出,所以必须要劝农啊!”
他又说:“一般百里之地,: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要是勤奋努力的种田,每年能多收180万石粮食,要是不好好耕地,就少出180万石粮食,这一出一进可谓天差地别,所以一定要鼓励生产,找土地多要出来这360万石粮食。”
什么叫实践出真知?这就是实践出真知!什么叫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空头大话谁都能说,可哪怕你的方案再好,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撑,领导也只会觉得你在吹牛。只有依靠实际数据做出来的方案,明明白白告诉领导,这是针对实际问题给出来的解决方案,才可能得到领导的采纳。这才是干事的态度!
李悝给魏文侯摆出的数据让魏文侯清楚的知道老百姓有多么不容易,很快一锤定音全力支持他的改革,并给他划了一个底线:每年每户百亩之家最多最多征60石的粮食!老百姓就算不给祖宗烧纸,自己一家子每年还是要吃90石粮食的,再多征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
当然问题远不止于此,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打击商人囤积粮食发国难财,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李悝颁布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1,彻底废除井田制。国家组织百姓开荒,给农民分配土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尽地利之教”,鼓励在住宅周边种植农产品,在田地上种植多种农场品,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综合利用山川河流湖泊,增加粮食来源。
3,实行平籴法,国家在丰年的时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在灾年的时候,国家再把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不仅增加国家粮食的储藏,还能打击商人投机倒把行为,维护农民的利益。
李悝的重农抑商政策很快使魏氏富强了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积累了巨大的威望之后,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顺势出台政治改革政策:
1,打破传统,废除陈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整顿吏治,根据能力选拔官员。说直白点就是不养闲人。有功者赏,无功者不受禄,逼迫贵族子弟从政或者参军建功,鼓励百姓从军报国。
2,实行法治,颁布《法经》,把变法成果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规定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制度,和社会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君主集权和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维护社会秩序。
经济强盛,社会繁荣,百姓富裕,政权稳定且有压倒性的制度优势,该考虑开疆拓土了,李悝针对军事改革放出了王炸大招:
魏武卒制度
由于吴起实在太猛,名气太大,很多人以为魏武卒是吴起打造的。这话也没错,吴起作为魏武卒创始人,对魏武卒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要忘了,吴起作为领军大将和地方郡守,他是没有权力进行军事制度改革的,而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背后绝不能缺少先进的制度保障。
李悝正是为军队提供制度保障的总设计师,他为了彻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达到精兵强军的效果,首次实行“募兵制”:
1,他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优秀者。“武卒”待遇极高,一经认证,先分得百亩土地,同时解除奴隶身份,再免除“武卒”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税。
2,将军功细化分级,分为“上功”“次功”,根据不同的军功给予不同奖励,大功者甚至家属子女也有重赏,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另一半”
李悝在军事制度上给出了不能再优厚的配合,李悝的一整套变法改革帮助魏国在制度上确立起了远超那个时代的先进性,但没人才,士兵再勇猛,大将是草包也不管用。
而真正把“魏武卒”打造成战无不胜的强军的,正是吴起。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