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苗宛秋《老师·好》

在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中,于谦凭借在电影《老师·好》中饰演的苗宛秋,夺得了最佳男主角称号。

毫无疑问,于谦老师在电影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成功地把一个刻板严厉,但又对学生关爱有加的老教师呈现了出来。相信不少观看过电影的朋友,都有在观影时被于谦老师打动的瞬间。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1)

但于谦老师的演技得到认可,并不代表电影《老师·好》得到认可。

豆瓣电影网上,这部于谦老师表现出色,年轻演员没拖后腿,还有吴京、张国立、乔杉等知名演员客串的校园青春电影,只有6.7分。

在演员演技没有硬伤的情况下,《老师·好》为什么只会获得一个刚刚超过合格线的分数呢?

我认为与电影的剧情转折比较生硬息息相关。而之所以会转折太生硬,是因为缺少了一条能合理承载师生感情的主线,让一段段美好时光成为了戛然而止的遗憾。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2)

剧情一分为三,层次鲜明却不能相得益彰

电影叙事结构属于倒叙,是已经为人师表的王海对自己高中恩师苗宛秋的回忆。

剧情可以根据高中三年级大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高一时期同学们与苗宛秋的斗智斗勇。

正直青春期的少年一个个都性格张扬不听管教,而苗宛秋却是一个严厉刻板的教师,对叛逆的学生严惩不怠。这导致了师生关系随着第一天见面时的各种冲突变得势如水火。

学生们为了报复老师的严苛,对苗宛秋最珍视的自行车动手脚,让苗宛秋生气却又无奈。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3)

高一阶段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塑造电影主要角色的性格和铺垫人物关系。

通过36分钟的剧情,电影基本把苗宛秋的严苛、关婷婷的争强好胜、洛小乙的血性刚烈、刘昊的机灵圆滑等角色的性格特点都呈现了出来,每个角色的形象都非常立体,不会出现让观众觉得“脸盲”的人。

其次,通过师生间的斗智斗勇,让人物关系进入一触即发的对立阶段,为高二阶段的反转做好了铺垫。

但电影却在转接时采用了一个慢镜头,并配以了一段歌颂友谊的旁白:

这份被老师冠名为狼狈为奸的友谊,才是最宝贵。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4)

电影中的旁白,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虽然这段旁白及5名少年踏步“向前进”的画面,与高二阶段班级参加艺术比赛歌唱《我们走在大路上》相互呼应,“启下”的作用是做到了。

但高一阶段的故事并不是为了歌颂友谊,师生间的斗智斗勇也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团结”起来做铺垫。采用这么一组慢镜头不仅无法承接苗宛秋对学生的从严厉到关爱的转变,让高二的故事展开得比较唐突。

也让高一的故事成了欲言又止的遗憾,让观众感觉高一阶段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5)

高二部分的故事主要是讲述苗宛秋对学生的爱,先是以文艺表演的故事开幕,把苗宛秋严厉苛刻偏爱好学生的形象“一脉相承”,同时也通过方婷婷损害了苗宛秋的水杯反映了师生关系依然势如水火。

接着,通过苗宛秋为患脑瘤的刘昊募捐,表现了他的刀子嘴豆腐心;通过苗宛秋不放弃误入歧途的洛小乙,表现了他为了学生甘愿冒生命危险。

于谦老师和两位青年演员在这两个故事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刘昊的扮演者孙艺杨,一边狼吞虎咽地吃面,一边淡然地说出自己患上脑瘤却没钱治病。那种假装看破生死,实际却放不下的矛盾心情,被他完美地演绎了出来。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6)

洛小乙的扮演者王广源,在浪子回头的那场戏里,从狂怒到自责再到懊悔,一连串的表情变化充满张力,让人对这个97年生的青年演员印象深刻。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7)

于谦老师更不用说了,欲言又止的神情,充满关爱的小眼神,恨铁不成钢的声调,他通过各种细节生动形象地还原了一个倔强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8)

但是,即使演员们都出色地完成了表演内容,两个小故事也把苗宛秋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展现了出来,但却难以通过这两个故事产生“以小见大”的效果,让观众感受到老师对全班学生的关爱。

尽管为刘昊募捐可以让学生团结一致,尽管让洛小乙“浪子回头”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苗老师的“大爱无言”,但两个故事都是指向一个学生,蕴含的情感还不足以反转高一阶段苗宛秋因为严苛和专制给全班同学带来的坏印象。

本来文艺汇演这种全班参与的事件是提升师生感情的契机,但电影却用来强化了师生矛盾,并为高三的文艺汇演做铺垫。所以,高二阶段的师生关系由势成水火到相亲相爱的转变缺少了一个让感情有“落脚点”的具体事件。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9)

高二阶段本来可以呼应主题,深入展示属于他们相处中的“美好时光”,但电影选择用两个小故事来“以小见大”,就显得格局不足,让他们的“美好时光”没有得到体现。

而且随着洛小乙事件结束,电影就顺势转折到高三阶段。

先是通过新文艺汇演、找单车事件,制造了师生间的新矛盾。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爱意发生冲突,让苗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针出了问题。

其次,又通过补习班事件及安静出事故摧毁了苗宛秋前半生的教书育人理念,让他最后不辞而别,使班级的毕业充满遗憾。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10)

电影的结尾无疑是悲伤的。尽管交代了苗老师和安静的“重逢”,并通过一段励志的旁白及师生相聚的幻想表达了对师生感情的赞美,但并不能盖过高三阶段故事给观众带来的伤感。

又因为高二阶段的故事并没有成功地让师生间的“美好时光”得到体现,所以使电影的师生情不够浓烈,在悲剧结尾的影响下,让观众对电影表达的情感理解有点偏差。

相信不少观众看到最后都会有一个疑惑:电影最后苗老师不辞而别是不是太不负责任?师生关系这么好,难道不是应该让学生的毕业不留遗憾才对吗?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11)

其实电影之所以用苗宛秋不辞而别的结局,一来是为了尊重改编的真实事件,二来是为了让人物角色更加有血有肉。如果师生感情能在结尾前有足够的描述,这个带着遗憾的结局不仅让人感慨,还会让人对这段珍贵的师生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可惜《老师·好》三个阶段的故事,并没有能集中把师生的“美好时光”展示出来。高一阶段只展示了师生矛盾,高二阶段只展示了关于两个学生的故事,高三阶段虽然引入了群体事件,但都是带着遗憾收场。

三个阶段的故事虽然层次分明,但并无相得益彰。打算用单车作为主线,揭露师生间的情感变化,却由流于表面,无法让观众因为围绕单车的发生的事而引起足够共鸣。

所以,最终会让观众感觉师生间的“美好时光戛然而止”,并觉得充满遗憾的结尾有点“狗血”。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12)

承载师生感情变化的载体,最好还是班级事件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好》的缺点主要是缺少了一个能承载师生感情变化的合适载体。

电影选择用单车作为整个载体其实并不恰当。因为除了高三阶段找单车涉及全班同学参与外,高一拆除挡泥板和高二缠胶带都是个别同学的行为,无法体现全班同学对待苗宛秋的态度。

能承载师生感情变化的载体,最好还是集体参与的班级事件比较好。

经典法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13)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不得志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所特别的学校任代课老师,面对一帮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用音乐去净化了他们的心灵,并让孩子们得到救赎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和《老师·好》的叙事结构很像,都是刚开始师生间斗智斗勇,中间因为各种事件让师生关系变得相亲相爱,最后因为突发的意外老师被迫离开学校。

但《放牛班的春天》比《老师·好》高明的地方在于,他选取了组织合唱团这个班级事件作为主线,把师生间的情感承载在一次次合唱的排练和演出中。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14)

尽管电影中也有以几个小男孩为主的独立故事线,但是并没有像《老师·好》那样用于“以小见大”,表达师生感情的升温。而是让这些支线故事突出合唱团队对男孩们的影响,加强了观众对主线故事的共鸣。

这样的设定,不仅能让主线故事更加有共鸣度,还能让人物有成长的变化,让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更能打动人。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老师·好》中,把文艺汇演当成主线,把人物小故事用于围绕文艺汇演这条主线,展示角色的成长变化,是否会让电影拥有一条能承载师生感情的故事主线,让他们之间的美好时光更加有“落脚点”呢?

于谦成了教育人的好老师(为何于谦老师好只有6.7分)(15)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认为于谦老师主演的《老师·好》在豆瓣上只有6.7分,是不是因为缺少了一条能承载师生感情的主线呢?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