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叫奉天还是奉城(沈阳福陵九)
隆恩殿 (一)
过了隆恩门,便进入陵区核心区----方城。在方城正中,魏然屹立一座坐北朝南的高大建筑,这就是被称为“大殿凌云”的福陵隆恩殿。大祭、小祭、特祭以及皇帝亲临祭陵等所有祭典都在这里举行。
如果说方城是太祖陵园的核心建筑区,那么隆恩殿就是这核心中的核心。
隆恩殿作为福陵最重要的核心建筑物,坐落在单层雕刻精美的高大宽敞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台基高五尺,周长为三十六丈七尺七寸八分,使之成为福陵平地上最大最高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台基前部为月台,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大殿面阔五间,明三间以隔扇门为装饰。大殿内有大暖阁,大暖阁内供小暖阁,供有陵牌。大殿周围边廊。廊柱均是用朱红色,廊枋间的“和玺”式彩画。画栋雕梁,金匾红墙,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两侧有东西配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带回廊,前后隔扇门,殿内梁架全部“和玺”式彩绘。殿前开阔广庭,轴线上青石铺地,更显至尊地位。
隆恩殿
b隆恩殿鸟瞰
在方城四面封闭而狭长的环境下,仰望隆恩殿,其凌云翘起的飞檐和微微内凹的屋面都表现出沉稳厚重的特性,人们的精神在这种物质的重量下会觉得备感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如果说福陵方城给人以高山仰止的威仪,那么方城内的隆恩殿则更显肃穆与凝重,既强调尊卑等级、皇权神圣,同时又蕴育着平静、宁和,以孝治天下的丰富内涵,十分符合其在福陵特有的身份。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整个陵区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殿内设有暖阁,供放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氏神牌。是大祭、小祭的主要场所,自然是位趋至尊。
隆恩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立于单层石台基上,殿前开阔广庭,轴线上青石铺地,更显至尊地位
冬季隆恩殿(网上图片)
民国时期的福陵隆恩殿(网上图片)
福陵的歇山式建筑中做法明显是早期建筑形型悬山加围廊型式,这种建筑型式的延续,发展成啃步梁做法,即山面椽子直接由山面横梁支承,山面不设草架, 如金代熙宗皇统三年(1143)的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亦为不使用草架的歇山顶。福陵歇顶建筑山面均采用了硬型式,即用砖封砌山花,附琉璃博风。同时皇太极年间建筑的沈阳故宫中路建筑也者采用了硬山顶型式。选择硬山的原因,一方面,用砖衬山花,保暖性好,更适合东北寒冷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硬山建筑技术相对成熟。
隆恩殿三间四门八窗,明三间以隔扇门为装饰
隆恩殿平面近方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四间显三间,明间开四扇隔扇门,两次间为八槛窗,周围出十二根廊柱,外檐彩画为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殿内腰带不设天花,而是在裸露的梁檩上面施以彩画,称之为“砌上明造”,与盛京皇宫的崇政殿的彩画做法相同,属关外早期的建筑。殿顶铺黃色琉璃瓦,檐角飞翘,檐下有蓝底金字的“隆恩殿”匾额。
隆恩殿匾额网上图片)
隆恩殿的金字匾额,其书写方式与别处不同,即以满文居中,而蒙汉各列左右,突出强调满文的重要性。因为满文竖书的顺序是从左至右,而汉文竖书是从右到左,两者合璧不必为顺序的排列烦恼。如盛京皇宫建筑上的匾额,以及清初所建福陵石牌坊上的三种文字的排列顺序是满文左,汉文居中,蒙文右,而福陵隆恩殿却将满文居中,并有意将汉文居左,并且在隆恩殿后部的大明楼内的太祖庙号、谥号也是如此。
清初所建石牌坊上的三种文字排列顺序是满文在左,汉文居中,蒙文在右。此时的隆恩殿的匾额,将满文居中,汉文在左。这大概是清人入关前在建筑上所反映出来的一个变化吧。
月台面宽26.19米,进深33.72米,南向距台基10.87米出三路踏跺九级。两侧踏边缘以廊柱为界,居中一路与明间同宽,正面与神道街心石相正对处,设一块丹陛石,将踏跺分成三段,使正中踏跺级别明显高于两侧踏跺。丹陛石,又称陛石或御路石,满雕上下二龙戏于江崖海水之上的云间。第阶踏跺踢板、垂带石、象眼石均满雕卷草花叶。须弥座高1.38米,无圭角层,上下枭为仰覆莲巴达玛,正中莲瓣为正,两侧莲瓣倾斜度逐渐增加,上下枋及束腰部分所雕主题均为宝珠吉祥草。栏板采用透雕手法,题材包括宝珠吉祥草、万字花叶、双方环吉祥草,精美绝伦。望柱上蹲狮,共五对,均为雄性。耳朵稍短,咧嘴呲牙,望向踏跺方向,其余为蕉叶头。栏杆抱鼓石位置也被三对蹲狮取代,雌雄各三。石狮耳朵较长,也望向踏跺方向。月台前方神道两侧还配置有一对更大的石狮,其下须弥座做法相似
隆恩殿(网上图片)
隆恩殿踏跺(丹陛石)雕饰二龙戏珠
月台前的丹陛石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但有三分之一断损,有些部分应该是补刻的。这块丹陛石的用材不是通常的汉白玉,而是一种色泽暗红的少见石材。沈阳故宫、昭陵的一些石构件,包括福陵的石像生用的都是这种石材。
隆恩殿须弥座台阶和石栏上布满精美的石雕饰
台基正面为礓䃰三路,丹陛石上是在寿山福海包围下充满灵气的蟠龙戏珠纹饰,整个石雕风格具有浓郁的东北满族特色。
石栏前石狮子
隆恩殿回廊外檐柱额施花牙子,穿插枋高度与额枋基本相同。柱头有部分嵌入了平板枋,交接处饰以木雕兽面卷草花板。平板枋上坐斗拱,均为三昂七踩,斗口150毫米,栱及其上小斗做45°斜切处理,视觉效果上使用斗拱更加粗壮,在清代陵寝建筑中,仅见于关外福陵、昭陵。而关内帝陵中已无迹可寻了,拱垫板透雕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吉祥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
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成为隆恩殿建筑的精美装饰,神态生动的石狮子是隆恩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隆恩殿台基前西侧的石狮子,母狮子足下抚有幼狮,造型生动活泼。
隆恩殿台基前东侧的石狮子,雄狮子足下拥有绣球一个
台阶处的石狮子,守望着隆恩殿
隆恩殿前踏跺的石栏板望柱上,有一石狮子下落不明了。只留下尚存的“足迹”和“断尾”
大殿主体建筑坐落在正对神道的宝珠仰覆莲巴玛汉白台基上。台基高1.7米,周长118米,台基四面出须弥大月台,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
隆恩殿作为福陵最重要的核心建筑物,坐落在高大宽敞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台基高五尺,周长为三十六丈七尺七寸八分,使之成为福陵平地上最大最高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台基前部为月台,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台基的须弥座上也布满了雕饰,加上丹陛石上充满灵气的蟠龙祥凤纹饰,整个石雕风格被专家们称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隆恩殿四门八窗,周围出十二根廊柱,外檐彩画为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殿内彩画不设天花,而是在裸露的梁檩上面施以彩画,称之为“彻上明造”,与盛京皇宫的正殿崇政殿的彩画做法相同,属关外早期的建筑特点。
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台基的须弥座上也布满了蔓草、卷叶等雕饰
隆恩殿的台基为满布雕刻的须弥座,其上下枋、上下枭及束腰,均刻有花饰
台基的须弥座上也布满了蔓草,卷叶等雕饰,四角角柱石上设有排水螭首,均为青石质,整体雕饰华美,十分精致。
隆恩殿的石栏板。外廊地面铺设石砖
这种石材据说产自辽东,是一种砂岩,当地称红小豆石。这种石材不仅颜色不够理想,其材质也比较粗糙,耐风化的能力也比较差。隆恩殿始建于清军入关前,康熙年间曾经重建,现在的建筑应该再建于清末。
台基转角处的螭首较大。螭首是基座上一种特有的装饰构件,除了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外,螭首张开的嘴,其内有小孔直通台基表面,专为排除台基上的积水之用。雨天还可以拍出台基上面的雨水。
螭首在转角处伸出头,造型为瞪着双眼,鼻梁上卷,张开嘴,龙鳞龙须清晰可见,螭首看起来威猛中带有一种可爱之处。
台基上的螭首,也就是龙头。在古建筑中,螭首常设置在台基与栏杆之间,位于望柱下伸出一个兽头,和须弥座的上枋垂直相交。
螭,传说无角之龙称螭,螭首常用于装饰。
陵寝的出水口与宫殿基本相同
台基前部-----月台
龙是皇帝的象征,龙的图案在帝陵是不可缺少的
隆恩殿回廊外檐柱额施花牙子,穿插枋高度与额枋基本相同。柱头有部分嵌入了平板枋,交接处饰以木雕兽面卷草花板。平板枋上坐斗拱,均为三昂七踩,斗口150毫米,栱及其上小斗做45°斜切处理,视觉效果上使用斗拱更加粗壮,在清代陵寝建筑中,仅见于关外福陵、昭陵。而关内帝陵中已无迹可寻了,拱垫板透雕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吉祥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
台基前部-----月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