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背就完了)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体建设,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年级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年级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背就完了)

中年级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体建设

一、班级概述

(一)班级的含义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2)个体化功能

(三)班集体的含义

(四)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级与班级体的区别,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二)班级集体的形成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组建阶段、松散群体阶段)

2.班集体的巩固期(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合作群体阶段)

3.班集体的成熟期(集体阶段、分组活动阶段)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三、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2.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3.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四)群体的功能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第二节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1.维持功能,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

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的发展功能是指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背景情况,教学目标,课堂规模,凝聚力,课堂规范,教师领导。(四)课堂管理的原则:尊重学生原则,民主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效率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五)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取向)

1.行为主义取向

2.本本主义取向

3.教师效能取向

二、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积极的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在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

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2.学生的因素,

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四)良好的师生沟通

1.师生沟通的含义

2.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1.课堂纪律的含义,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2.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了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压力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4)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3.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处于人际纪律阶段。4.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1.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课程问题行为的类型,奎因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

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外活动的概述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外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指导的,用于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三)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个性化

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内容

(1)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节日纪念日活动,(5)课外阅读活动,(6)其他班级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1)个别活动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3)群众性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

(二)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第四节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权威型领导方式的特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

放任型领导方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

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班主任常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在一个时期内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评价。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

2.中等生工作,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

后进生工作,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运用时应谨慎。

(三)班会活动组织

1.班会的定义

2.班会的特征及类型

3.主题班会的组织

(四)偶发事件的处理

1.偶发事件的概念

2.偶发事件的特点

3.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4.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五、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般而言,家庭协调的常用方式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一)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二)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五节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二)教师角色的构成,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2.“学生楷模”的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2.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的认同,是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角色信念阶段

(四)教师角色意识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2.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五)教师威信,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制等。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罗飞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效能感

1.教学效能感的含义,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2.教学效能感的分类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4.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三、教师成长心理

一()教师成长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

2.关注情景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景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着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再认知,同时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职业压力

2.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被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马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耗竭,二是去人性化,三是个人成就感低。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2)组织有效的干预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