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衰败的原因(明清江西曾经辉煌一时)

作者:金满楼

《腾王阁序》里,号称“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才子王勃送了江西八个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言非虚。

江西多丘陵地带,有山有水,自两晋南北朝至北宋末,江西的秀丽风景吸引了不少因北方战乱而衣冠南渡的中原世家大族。

这些世家大族来此后,多聚居僻野,举族成村,给江西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机会。

就是到现在,吉安一带也仍保留了很多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和中原古音,这和南迁的北方士族大家有着莫大的关系。

江西历史衰败的原因(明清江西曾经辉煌一时)(1)

笔者的家乡江西吉安一带,即《醉翁亭记》里说的“醉翁者谁?庐陵欧阳修也”,庐陵即吉安之古称。

两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江西文化也由此得风气之先,到明朝更是鼎盛。

明初有句谚语,叫“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这说的就是当时江西读书人(尤其吉安一带)在科举考试中屡创佳绩,让人咋舌。

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其中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全是江西吉安人;

而在之后的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一甲三名再次被江西吉安人包揽,二甲前四名也都是吉安人。

庐陵子弟连续两科包揽前三名,这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即便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几乎让全国性的殿试变成了江西人的乡试。

江西历史衰败的原因(明清江西曾经辉煌一时)(2)

在随后的永乐三年(1405年)选翰林院庶吉士时,二十八名江西人入文渊阁,其中吉安人即有十名。

按:笔者先祖金幼孜即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二甲第八名,后为永乐朝第一批内阁成员。按族谱记载,我金氏系匈奴人金日磾后人,于南朝刘宋年间迁居江西(峡江),定居至今。

宋元明时期是江西人文如日中天的极盛时期,所出的文化巨子也是灿若繁星。

如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文天祥、马端临、汤显祖、宋应星、解缙等,数不胜数,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也是为人所瞩目的。

别的不说,仅从科举上,江西人就表现十分突出。

据统计,从唐代科举以来到1905年废除科举,在这一千余年里,全国共出了十万多进士,而江西的进士是一万多名,占了其中的十分之一。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好汉当年之勇”,于今无补,不值一提。

如今倒常听人说,江西人“一会读书,二会养猪”,养猪和读书放在一块,虽说滑稽,在近代倒也是事实。

古代人“学而优则仕”,宋明时期的江西读书人表现的确不错,但近代以后,江西读书郎的苦读,更多的却是与本地衰落的苦涩相关的。

江西历史衰败的原因(明清江西曾经辉煌一时)(3)

江西的衰落并不是偶然的。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中国外贸重心移往长江下游,这种效应看似不为人知,但其中大有文章。

要知道,江西之所以在明清时期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和赣江这条南北贸易通道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时,由于通商口岸主要在广州,北方的货物往往要通过赣江南下,然后人扛马驼的翻越赣粤交界的大庾岭进入广东,反之亦然。

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和五口通商的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贸口岸。上海地位的日益提升导致贸易干道开始移往长江。

由此,赣江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加上江西可用于发展工业的资源不多,多年来只能固守农业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几乎在开口通商同时发生的,则是蔓延十余年的太平军之乱(江西人称之为长毛之乱),导致江西人口减半。

受此重创,江西人口在一百年后才得以恢复,而其他各方面的巨创不待智者而知之了。

清末时期,举全国之力修建的京广线又取道湖南,在工业占据主流的时代里,江西经济从此一蹶不振,江西后来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穷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