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儒家经典」,四书之首的《大学》的共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读完了曾子口述,其弟子记录的《大学》的传,借助夏、商、周先贤的故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更多内容,请戳:君子的处世之道:历事炼心,借境修心,事事做到刚刚好

接下来,我们讲「知所先后」与「格物致知」。

01.上行下效,儒家的文化根基

纵观整部《大学》里,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莫过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人正在做的都是「救火队长」的工作,每天为了解决生活里大大小小的问题疲于奔命,

比如,生病后吃下的各种药片,在医院里挨过的各种刀子;与伴侣吵架后的又哄又劝,又哭又闹;还款日当天求爷爷,告奶奶似的到处举债,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舍本逐末」的,你事先若是能够做好防范,让问题压根就不要发生,你不就无须去解决问题了嘛~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2)

那么,《大学》一书里,曾子又是理解这个「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呢?

它与司马迁在《史记》里宣扬文王贤德的方法类似,讲了一个诉讼的故事。只不过,这一次呀,故事的主角的变成了孔夫子自己。

子曰:「诉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诉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治之至也。

《大学》

这句话是《论语》里的,曾子引用这句话,解释说,使得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再胡言乱语,使人心畏服,天下无讼,这才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3)

其实,曾子会这么说,是因为在古代司法与行政是一体的,县官就是法官。老百姓若是有什么冤情,便来到知县府衙门口递诉状,然后在堂前各自澄清事实,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作为知县,又该如何判断这两方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呢?

孔子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圣人圣德在上,大能让民心畏服,使之化诈伪而诚实,自然就没有颠倒是非曲直了,以虚辞相争了,所以这诉讼还没有等到判决,它自己就没了,这就是知本。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本」,不是畏服,不是畏惧,而是唤起这个人的良知,也就是「羞耻心」,让他不自觉便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羞愧,愿意做出改变了。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4)

灵遥自己虽然没有看到孔子诉讼,但我有幸在学生时代里,遇到过这样的一位老师,让我心悦诚服地在专业上持续精进。

他是我在爱丁堡大学读研究生时的系主任,是一个澳大利亚人,曾经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过。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为一家企业从配额核查工作。因为是第一次做这样的课题,加上其他科目的任务很重,所以,我在做的时候,便不是很认真,连着犯好了好几个低级错误。

这个作业在提交给他后,他并没有指责我们,只是拿出了一只红笔,当着我的面,把我计算错了的数字都圈了出来,在旁边写了我应该参考的准则。

那一瞬间,我特别汗颜,每天事情那么多的学霸教授,都能够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传道受业解惑,我区区一个学生又怎能不虚心向学呢?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5)

说到底,一个人他说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三皇五帝、文王、周公、孔子虽然留给后世的金句并不多,但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人人都争先效仿之,自然就做到了天下无讼了。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6)

这足矣见得,修身与教化才是根本,治理也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不过是在「修身」基础上的延伸罢了。

以上是传文的第四章,讲本末,讲教化与治理的关系,「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02.格物致知:人为什么要读书?

关于「人为什么读书」,世人的解释有很多,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的人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有的人读书则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 ……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7)

《大学》一书里,朱熹给出了一个最令我信服的答案,了解大千世界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格物致知」。

右传之第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之,而天下之物莫不合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也,莫不因其因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勇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这段话读起来有点绕,一言以概括,便是我们若是想要知道事物运行的规律,就要即物穷理,也就是探究事物,求得事物的原理。因此,在清末的洋务学堂,最开始便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物」。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8)

朱熹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单从一件事情来说,我们了解了它,却做不到它,归根结底,并不是我们的意志力不够,是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透彻。

举个例子,灵遥以前是一个根本不会锻炼的人,除非外出旅行,否则出行一律以车代步,生怕自己的多走了一步。虽然我也曾经因为想要练出马甲线,去健身房里办过卡,请过私教,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直到我读了徐小平、罗振宇的健康顾问张展辉写的《掌控:开启不疲劳,不焦虑的人生》,我才发现,

运动能够带给我们最直接、最根本的益处,并不是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出的一些人通过坚持训练,练出的肌肉线条,或是一口气跑完半马的体能,是一颗更加强大的心脏。

经常性的训练,能够增加我们的身体氧气的利用水平,控制血压,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抗住工作与家庭的高压力。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9)

于是,我开始转变思路,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的有氧训练,如,跑步、游泳、走路,代替了增加肌肉的力量训练。

结果,我不仅很轻松便做到了每天步行10000步的习惯,工作效率也增加了,一天15000-20000字输出可以说是so easy。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0)

因此,正如朱熹所言,读书的意义在于打破你的圈层天花板,让你直接对话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人,get到各门学科里最前沿的知识,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了。

然而,知识总量的增加,还只是阅读所能给你带来益处的「冰山一角」。真正好的阅读,还能够起到「正三观」的作用。

王阳明在年轻的时候,想要去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便对着竹子一连静坐了七天,什么都没有得出来。于是,他便告诉徐爱说,「格物就是止于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1)

这是什么意思呢?

心理学里,「原生家庭」一直是一个特别火的概念,一个的言行举止,几乎都能够从其原生家庭里面找到影子,于是,便跟着有了「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说法。

然后,很多人便会不自觉地认为,我现在之所以活得很糟心,找不到好工作,感情不顺利,都是因为没个好爹妈。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2)

但是,真相并非如此。

虽然,对不少人来说,父母的见识与格局,既决定了他们的起点,又是他们终其一生都难以打破的天花板,但是,你若是坚持阅读,便会发现,你其实是有机会超越你的父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像是很多「父母都没什么文化,孩子却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大城市」的例子,便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读书对你的第二个改变,叫做升级你的认知,让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地智慧。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3)

更重要的是,读书还能够让你有机会去反思自己过往的是非判断标准,建立起新的判断标准,即新的「格」。

然后,你有了这个新的标准后,便可以用它来作为参考依据,对得上的就是善,对不上的就是恶,如果完全契合,就止于至善了。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4)

于是,后人便把王阳明的观点总结成了著名的四句话,分别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劫。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以,这里「格物致知」的「知」,便是「良知」。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洗去蒙在心灵的尘土,重新回到人之初的「纯粹」,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5)

这里,灵遥想和你提一句,

一个人的出身虽然是不能够选择的,但是他的上升速度和未来的终点,却是可以选择的。

你若是未能有幸拥有一个能够治愈你一生的童年,那便好好读书,做好你自己的父母,好好养育你自己,给你自己很多很多的爱,让自己拥有一个能够治愈你一生的成年吧~

君子慎其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君子读书格物致知)(16)

以上是传文的第五章,讲「格物致知」。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内修篇」里「诚意正心」的解读,与你一同看看君子都是如何修炼自己的心性的。

敬请期待吧~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