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反复发热退烧后需要注意哪些(这几种退热方式请慎用)

发烧会烧坏脑子!”很多家长有这样的错误认知,以至于宝宝一发烧,家长就恨不得马上能给宝宝退烧。

但你知道吗?你所听说的一些「退烧偏方」,风险重重。

这样退烧 严重可致命

6个月大的男婴高热不退,爸妈心急如焚,当地村医用中药灌肠退烧

结果孩子不仅没退下烧来,反而病情越来越重,甚至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每次都要做十多个小时的透析,通过机器维持生命!

酿成这场惨剧、让男婴父母悔不当初的灌肠退烧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的灌肠退烧,就是把液体或药物通过肛门注入肠管的方式,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事实上,这完全就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退烧方式,在各大权威指南或资料中都没有被认可。

宝宝反复发热退烧后需要注意哪些(这几种退热方式请慎用)(1)

退烧

有人说,也有孩子因为灌肠快速退烧的呀。但你知道吗?给孩子灌肠退烧用的「药」五花八门:冰水、有头孢类抗生素,还有利巴韦林、地塞米松,甚至有金银花、柴胡、板蓝根、喜炎平等。

这些药用下去,直接被直肠吸收,孩子可能会很快退烧,但随之给宝宝带来的伤害,却可能远远比发烧本身要大得多:

不可逆转的伤害

1、肠道伤害

婴幼儿肠道很脆弱,如果操作不规范,轻则损伤粘膜,重则会导致肠道穿孔,甚至有生命危险。

2、严重损伤肝肾

肠道给药不好控制药量。一旦用药过量,就很容易损伤孩子娇嫩的肝、肾等脏器。

3、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风险

灌肠退烧不像打针那样需要做皮试,略过这一环节,孩子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这4种退烧方式 也不可取

1、捂汗退烧

捂一身汗,病就好了?真相是:

捂热不仅不能退烧

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出现超高热!

1 岁以内宝宝更有捂热综合征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致死!

2. 酒精退烧

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早已明确指出:不推荐给孩子使用酒精擦拭的方法退烧。

婴幼儿皮肤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毒。

宝宝反复发热退烧后需要注意哪些(这几种退热方式请慎用)(2)

退烧

3. 退热贴退烧

退热贴是一款贴上科技标签的安慰剂

这么说吧,它跟凉毛巾或冰袋敷头达到的效果差不多,只能降低局部皮肤的温度,对降低体内温度起不到太大作用。

一些退热贴里面添加了冰片、薄荷、桉叶油之类的物质,还可能导致宝宝过敏。

4. 重复使用退热药

退烧药一定要严格按照剂量服用,不建议美林和泰诺林交替使用,同时家长要注意:

0~2岁宝宝:美国FDA不建议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OTC类的咳嗽药和感冒药。

2岁以上宝宝:美国FDA表示,使用太多感冒咳嗽药物可能有风险,切勿超量或者频繁服用OTC类感冒咳嗽药,也不要服用多种成分相同的感冒药。

宝宝反复发热退烧后需要注意哪些(这几种退热方式请慎用)(3)

退烧

复方感冒药成分:所谓的复方感冒药就是我们在电视广告中常见的小葵花***、*克、***感冒灵颗粒、* 黑等。

5、静脉输液

抗生素不是绝对不能输,它错就错在总被滥用

输液前,好歹得先明确病因,不然,本来是病毒感染,输半天抗生素,作用没有,害处不少。

正确退烧应该怎么做?

在这之前,家长首先要认识到一点:

发烧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会烧坏脑子。

除非是少见的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和中暑

当感觉宝宝发烫时,正确的方法是应先给宝宝测量体温。

宝宝反复发热退烧后需要注意哪些(这几种退热方式请慎用)(4)

退烧

测量体温

如果腋下体温在37.2℃~38.5℃之间,宝宝能吃能喝能玩,精神状态良好,您只需检测体温,保证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喝水,多休息即可(不可超过3天)。

如果孩子烧到了38.5℃,也没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烧药了(若孩子精神状态不好,即便体温未达到 38.5℃,也可以使用退热药)

对孩子来说安全的口服退烧药有两种,一个是对乙酰氨基酚,一个是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代表药有:泰诺林、扑热息痛、必理通、小儿百服宁等。

布洛芬代表药有:美林和芬必得。

宝宝反复发热退烧后需要注意哪些(这几种退热方式请慎用)(5)

退烧

3个月以上宝宝首选泰诺林,作用温和副作用小;6个月以上的孩子,泰诺林和美林均可。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这两种药都有滴剂和混悬液两种剂型,药物浓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法用量一定要遵医嘱

用药小贴士

如果孩子对口服退烧药不耐受,可考虑使用退热栓;

常见的栓剂多为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使用剂量、频率和口服剂相同;

要避免口服剂和肛栓剂同时使用。

宝宝反复发热退烧后需要注意哪些(这几种退热方式请慎用)(6)

分割线

好了,说到这儿,大家对于孩子发烧后怎么退烧是不是已经做到了“闭着眼睛弹琴——心里有谱”啦?

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微公号【熊猫儿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