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动能转换作用(在动能转换上下功夫)
新时代东北振兴,经济结构是“四大短板”之一,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对此,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必须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充分发挥动能转换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充分发挥动能转换作用
新时代东北振兴,经济结构是“四大短板”之一,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对此,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必须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培育壮大新动能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地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和持续增长的关键。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进入不确定时期,潜在增长率持续下降,逆全球化势头上升,再加上地缘冲突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处于严重动荡之中。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集聚迸发,创新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目前,东北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期的丰富内涵,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东北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最近一些年在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落后了。承认差距,但绝不能甘心落后。在东北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迫切、任务繁重,但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客观地说,东北地区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区域位置特色鲜明,既具备领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转型发展的风险和困惑,必须紧紧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路径和模式。
培育壮大新动能应立足“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形势变了,市场变了,需求变了,资源条件也变了,我们的思路和工作重点要与时俱进,该优化升级的优化升级,该转型的转型,该淘汰的淘汰。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困难,是由于支柱性的传统产业、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就像一台“老车”,仅仅加点油、加点水是不行的,必须“大修”、换“发动机”。所以,东北地区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振兴的根本途径,彻底改变“四多四少”状况,即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把“抓新”作为大方向,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文章。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无中生有”指的是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寻找蓝海,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抓新”不是不要“旧”,而是要在“三个字号”上下功夫: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搞结构调整,既需“喜新厌旧”,也应“老中生新”“有中出新”,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用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其向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方向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实现“老树发新芽”。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以及产城融合、军民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处理好“重”和“轻”、“大”和“小”、“加”和“减”的关系。一是把抓“轻”作为重手段。重化工业比重大、轻型工业比重小、轻重比例失衡是东北地区现阶段的重要特征。对此,轻型产业需“重整行装再出发”,以增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以提品质促进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以创品牌树立东北制造良好形象,争取在副食品、家电、皮革、家具、五金制品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把抓“小”作为大战略。抓“小”,体现的是一种放眼未来的眼界,体现的是做慢工、做细活的定力,反映的是一种创新理念。抓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小”与“大”,有各自的优势和定位,大项目有大的带动性,小企业有小的辐射力。小企业有大发展,小舞台可以展现大世界,认真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计划。三是把抓减法作为硬措施。如今“装进筐里就是菜”的现象没有了,一定要痛下决心,既做“加法”,更需做好“减法”的文章。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鼓励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拥有高端品牌产品的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跳跃式发展的“独角兽”“雏鹰”“瞪羚”企业。加快建立企业投资市场主导、融资渠道丰富畅通,政府管理简明规范、职能转变务实到位,宏观调控稳健高效、法制体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放宽投资准入,支持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开展债券投资、受托资产管理、私募基金管理、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试点业务,支持由民企发起设立民间资本投融资控股公司。发挥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优势,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列出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在动能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把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经济活力的源泉,分类施策、强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贡献多、发展快、绩效好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使之在东北振兴中当先锋、作表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