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的定州在哪(北宋时期的定州)
北宋时期的定州历史人物
北宋时期,定州作为边城重镇,“西临云代,东接沧瀛,北控幽燕之咽喉,南拊(fǔ)冀镇之肩背”(见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地域广阔,区位独特,经济繁荣,历来有“能臣治定”、“名臣治定”的传统,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足迹。
从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到1127年灭亡,167年间,在定州任职的主要文武官员共99人。其中收入《宋史》“列传”的92人;官至相位者(含枢密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25人,其最著名者有吕端、曹璨(宋开国功臣曹彬之子)、李继隆、吕公著、韩琦、庞籍、司马光、韩绛、韩忠彦(韩琦之子)、薛向等人;外戚10人;功臣、贵胄、名宦子弟18人。此外,韩琦、司马光、苏轼、宋祁、李之仪等还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可谓群星璀璨,光耀一时。
以下北宋时期定州历史人物小传,主要讲述其生平与定州有关的事迹。定州籍人物杜太后(宋太祖、太宗之母)、杜审进(宋太祖、太宗之舅父)、赵彦微(开国功臣)、王荣(名将)、程颢(哲学家)、程颐(哲学家)、高赋(理财名臣)、刘益(著名数学家)等按生卒年月排序;定州籍外的名宦吕端、裴济、李继隆、呼延赞、吴元扆(yǐ)、王超、司马光、韩琦、宋祁、庞籍、杨文广、薛向、章惇(dūn)、苏轼、李之仪、蔡京、陈遘(gòu)等按在定州任职时间排序。
【杜太后】
北宋昭宪杜太后(公元902年—961年),安喜(今东亭镇固城村,一说子位镇寺底村)人。成年后,嫁给后周大将赵弘殷为妻。杜太后治家严毅有礼法。生有光济、匡胤(宋太祖)、光义(宋太宗)、廷美、光赞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周显德年间,宋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她被封为南阳郡太夫人。宋太祖“陈桥兵变”之后,回师开封,有人报知杜太后:“您儿子已作天子。”杜太后听后道:“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宋太祖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宋太祖拜杜太后于堂上,众皆祝贺。杜太后闷闷不乐,左右侍从都说:“我们听说‘母以子贵’,如今您的儿子已经成为天子,您为什么看起来不高兴呢?”杜太后道:“我听说‘为君难’,天子位居百姓之上,若能治理好天下,则地位可保;如果驾驭不了天下,再想做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可能,所以我感到忧虑。”宋太祖再拜道:“一定接受您的教诲。”建隆二年,杜太后身体不适,宋太祖待奉汤药,不离左右。杜太后病危,召丞相赵普入内接受遗命。杜太后问宋太祖:“你知道为什么得到天下吗?”宋太祖只是呜咽,回答不出。杜太后继续追问,宋太祖说:“我能得到天下,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累下福德的缘故。”杜太后道:“不然,你得到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一个幼儿当了皇帝的缘故。如果周世宗立了岁数已经成年的皇帝,你怎么可能得到天下?你百岁后应当把帝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众,国有长君,是社稷之福。”太祖顿首,哭着说:“我怎敢不听您的教诲。”杜太后回头看着赵普说:“你记录下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于病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的最下方写了“臣普书”三个字。然后把誓书藏在一个金盒里面,让忠诚谨慎的宫人保管起来。宋太祖谨尊母命,驾崩后,宋太宗继位。杜太后六十岁去世,史称“一代贤后”。杜太后的胞弟杜审进,两个侄子杜彦圭、杜彦钧也都曾在北宋朝廷担任要职。
【杜审进】
杜审进(公元910年—988年),安喜(今东亭镇固城村,一说子位镇寺底村)人。杜太后胞弟。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授右神武大将军。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累次迁升为检校太尉。太宗亲征河东时,他与岚州团练使周承进等,请求率领所部进攻太原,太宗因其年高未允。太平兴国五年,辽军进犯边境,北宋出师捍御,宋太宗亲自赶赴大名犒劳军队,“留审进警巡,都邑肃然”,保持了都城汴梁社会秩序的安定。后多次加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七十九岁时,杜审进去世。宋太宗临丧恸哭,废朝三日。
【赵彦徽】
赵彦徽(?-968年),河北安喜(今定州)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之一。
后周时,宋太祖与赵彦徽关系亲密,史称赵彦徽“与上(太祖)同事周世宗,尝拜为兄”,但“陈桥兵变”最初时,赵彦徽态度不太明朗,宋太祖称帝不久,遂被免去兵权,改任建雄军(今山西临汾)节度使。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十二月,宋太祖“遣内客省使曹彬、通事舍人王继筠(yún),分诣晋、潞州,与节度使赵彦徽、李继勋会兵,入北汉境,攻其边邑及辽、石州”。赵彦徽在镇“不恤民事,专务聚敛,私帑(tǎng)所藏钜(jù)万”,宋太祖虽知其事,但因其有战功,并未对他有所惩戒。赵彦徽自镇来朝,宋太祖设宴款待,因饮酒过度而生病,遣送回镇,宋太祖开宝元年五月病死。
【王荣】
王荣(公元947年-1016年),定州人,少年时膂力过人,善骑射,曾引弓射房梁,矢入木中数寸,人称“王硬弓”。后追随宋太宗,屡立战功,曾经出任定州行营都部署。因处事悖于常理,侵占官地,藏公钱不肯劳军,母老不肯赡养,被宋太宗怒下诏罢其职;宋真宗时,受命押送运往灵武的粮草,由于疏忽大意,在途中被西夏人劫掠,押送军卒溃逃,粮草全被掠去。王荣依法当处死,后减刑除名,发配均州(今湖北均县)。此后又因军功屡获升迁。
【程颢(hào)】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祖籍定州。考中进土后任鄠(hù)(今陕西户县北)、上元(今南京市) 主簿,又为晋城令 (今山西省东南部),劝人孝悌(tì)忠信;建立伍保制度,使孤独残废、行旅疾病皆有所养;注意师资培养,每乡都设学校。在县三年,“民爱之如父母”。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 年)任监察御史。宋神宗知其名,多次召见,听其求贤育才之言。宋哲宗时召为正丞,未行而卒。程颢与弟程颐皆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在洛阳讲学七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不可外求。学以“识仁”为主,认为仁者得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者,仁也。他和程颐的这种学说,后为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
【程颐(yí)】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祖籍定州,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任宋哲宗老师。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其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有《二程集》传世。
【高赋】
高赋(生卒不详),字正臣,中山(今定州)人。中进士后,任衢州知州。当地俗尚巫鬼,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蓄蛊毒,值闰岁,害人尤多,与人忿争辄毒之。高赋到任后,全部擒治,蛊患遂绝。后来,他出知唐州,这里土地荒芜了百年之久,前任知州竭力垦荒,但遍生榛莽的荒地还是很多。高赋到任后,招募两河流民,计口授田,作陂(bēi)堰四十四处。任职期满后又多次留任,到离开唐州时,共增辟农田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民户增加了一万一千三百八十户,税收增加了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贯。朝廷下诏予以褒奖。衢、唐两州百姓都给他建立了生祠。后历蔡、潞二州,入朝为同判太常寺,进集贤院学士。在朝多次建言献策,很多意见被朝廷采纳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岁。
【刘益】
刘益,生卒年不详,中山(今定州)人。北宋数学家。约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刘益完成一部《议古根源》的著作,首次讨论了系数可正可负的一般二次方程;创立了开带从方和正负损益法,是中国古代方程理论的杰出成果,其方法与近代解方程的“鲁菲尼一霍纳法”相近;书中还讨论了一个解四次方程的问题,为后世秦九韶、朱世杰等数学家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吕端】
吕端(公元935年-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吕端少年时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官职,史称“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宋太祖时,曾任定州通判。(通判:相当于如今的中央特派员。宋朝为了防止州郡官员权力膨胀,开始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州郡官员共同处理政事,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后来,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反映吕端“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当了宰相之后,果然政绩斐然。“吕端大事不糊涂”后世传为美谈。
【裴济】
裴济(生卒不详),字仲溥( pǔ ),绛州闻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末,因功迁西上阁门使、定州都监,后出知定州。契丹三万骑来攻,裴济迎战于徐水,斩数千级,获牛马、铠仗甚众。后又与大将李继隆一起,同辽军大战于唐河,短兵陷阵,辽军大败,朝廷优诏褒美。之前,因裴济性情刚烈,李继隆对他不满,经此一战,相知恨晚。此后,裴济又两次出任定州知州,“在镇、定凡十五年,威绩甚著。”史称“三知定州,两败契丹”。
【李继隆】
李继隆(公元950年—1005年),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名将、开国功臣李处耘之子,宋太宗内兄。
李继隆自幼随父征战,很有韬略,作战勇猛,曾经射杀猛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命曹彬、田重进、潘美等三路大军北伐契丹,曹彬在岐沟河被契丹打败,全军损伤惨重,只有李继隆所部“振旅而还”。宋太宗甚是嘉许,任命李继隆为马军都虞侯兼知定州。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又提拔李继隆为定州马步军都部署。当初,朝廷下诏,如果辽军进犯,只可坚壁清野,不要与之作战。一日,契丹突然进犯,进逼唐河,护军袁继忠慷慨请出师,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以诏书止之,李继隆说“阃(kǔn)外之事,将帅得专!”亲率士卒出城,与契丹大战,赶走了辽兵。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李继隆奉命派遣镇、定两州大军给威虏军(今徐水境)运送军粮,当时契丹大将耶律休哥正率数万精锐骑兵准备伺机进攻威虏军。于是就在途中截击镇、定二州运粮军队。李继隆得知契丹军队动向,即与副都部署孔守正谋划作战方略,率兵偷袭辽军,获得胜利,并斩杀辽军大将大盈。
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李继隆去世,年五十六岁。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呼延赞】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将领,作战十分英勇,屡立战功。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随大将崔翰戍守定州。崔翰上书“言其勇”,提拔他为马军副都军头,不久又升任为内员寮直都虞侯。
史载:“赞有胆勇,鸷悍轻率,常言愿死于敌。遍文其体为“赤心杀贼”字,至于妻孥仆使皆然,诸子耳后别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及作破阵刀、降魔杵,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十数斤。绛帕首,乘骓马,服饰诡异。性复鄙诞不近理,盛冬以水沃孩幼,冀其长能寒而劲健。其子尝病,赞刲(kuī)股为羹疗之。”呼延赞死后,朝廷擢升其子呼延必显为军副都军头。
【吴元扆(yǐ)】
吴元扆(公元962年—1011年),字君华,祖籍太原,宋太宗驸马,娶宋太宗第四女魏国公主为妻。宋真宗咸平三年,任定州知州。当时北宋大将王超、王继忠领兵渡过唐河,与辽军作战,吴元扆料到他们很难取胜,急忙发麾下兵马守护唐河桥梁。后来王超等人果然战败,辽兵尾随追击,到达唐河桥时,见宋军严阵以待,不敢轻进,只好退兵,为定州百姓避免了一场劫难。后来吴元扆任职期满,定州的官吏百姓到国都汴梁进贡马匹,向朝廷列举了吴元扆在定州任职期间的十件善政,恳请将其留任,并树碑表彰其德政。于是,朝廷下诏褒奖。后来天气大旱,有官吏找来巫士,用土龙求雨。吴元扆认为:“巫本妖民,龙止兽也,安能格天?惟精诚可以动天。”于是,召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果然下了一场好雨。宋真宗对吴元扆非常赏识,曾“深所嘉叹,于帝婿中独称其贤”。
【王超】
王超(公元951年—1012年),赵州人。宋真宗时镇守定州的大将。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被任命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副都部署”,即河北前线的副统帅,在当年十月的遂城(今保定徐水)之战中大败契丹,“契丹入边,与战于遂城西,俘馘(guó)二万计,斩其裨(pí)王、骑将十五人,手诏褒美”。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宰相“言超才堪将帅”,于是“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密遣中使赐以御弓矢,许便宜行事。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即河北前线统帅。宋真宗咸平六年,王超与副将王继忠与契丹在望都一带同辽兵大战败北,“咸平六年,辽师大入,超召镇州桑赞、高阳关周莹率兵会定州,莹以非诏旨不至。辽兵围望都,超、赞率兵赴之,阵于县南六里。继忠在阵东偏,契丹出其背,遮绝粮道,人马乏困,继忠驰前与契丹战,超、赞遂旋师,继忠孤军没焉。”宋辽“澶渊之盟”后,南北通好,王超并未受重责。如今,开元寺塔石刻上仍有王超题名,为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时所留。
【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据清雍正时《畿辅通志》记载:“司马光,陕州人,仁宗时举进士,除定武军从事,和易近人,不立崖岸,人敬而慕之,位至丞相。”据此可知,司马光曾在驻定州的定武军担任过参谋之类的军职。
司马光像
【韩琦】
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北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韩琦少年时“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宋仁宗、英宗二朝为宰相,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 年),出任定州知州。在定州任职五年,办了很多好事、实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善治军,他训练的军队“精冠河朔”。任职期间,韩琦还修建了著名的“众春园”和“阅古堂”。在定州任职满三年后,韩琦要调走,百姓听说,数千人击鼓挽留,朝廷只好封他为观文殿学士,特准在定州继续任职。两年后,韩琦再次调离定州时,百姓聚集挽留,“官吏皆泣下,道路士庶,哭声动原野”,场面十分感人。韩琦在定州时著有《众春园记》等大量诗文。“众春园”内曾建有韩魏公祠以资纪念。
宋徽宗时,其子韩粹彦曾任定州路安抚使。
韩琦像
【宋祁】
宋祁(公元998年—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任定州知州。在定州任职期间,宋祁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其中“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的论断十分著名。宋祁与兄长宋庠(xiáng)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宋祁是北宋著名词人,语言工丽,因其《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被称为“红杏尚书”。
宋祁像
【庞籍】
庞籍(公元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宋仁宗时期官居参政政事、枢密使等要职,是北宋名臣司马光、大将狄青的恩师。曾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在此期间,与范仲淹、韩琦共同掌握西北军政大权,整顿军纪,安抚百姓,保证了西北边境安宁。公元1058年10月至1060年5月任定州知州。在此之前,定州军队因承平日久而军纪涣散,庞籍大力整顿军队,使定州军队在纪律和战斗力方面得到加强;并把定州当地的民间武装“弓箭社”管理起来,严加赏罚,从整体上增强了北部边防力量。庞籍管理“弓箭社”的成功经验,宋哲宗元祐八年苏轼任定州知州时曾予以借鉴。后世庞籍被演义为著名奸臣“庞太师”,其女庞赛华被封为西宫娘娘,多次陷害呼家将、杨家将,处处与包公作对,其实并不符合历史真相。
庞籍像
【杨文广】
杨文广(公元999年-1074年),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业之孙,杨延昭(杨六郎)的第三个儿子,以父荫入官,曾任侍卫亲军龙卫(骑军)、神卫(步军)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宋神宗时,因杨文广抗击西夏建功,升任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辽人争议代州地界,他奉献阵图及攻取幽燕之策,不久病死。
杨家将的故事在定州流传很广。据《宋史》记载,杨业有子七人,其长子为杨延昭,也即“杨六郎”,曾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等职。“六郎”是契丹人对所敬重钦服男子的畏称,“契丹惮之,目为六郎。”并非行六。杨文广为杨延昭之子。杨家将“三代抗辽”确有其事,而“杨宗保”史无明载,只是传说中的人物。
杨文广雕像
【薛向】
薛向,字师正(公元1016年—1081年),河中万泉人(今山西省万泉县南)。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加封枢密直学士、给事中官衔,出知定州。当时,定州百姓长期遭遇水患灾害,薛向到任后,号召百姓选择可供灌溉的地段开辟稻田,兴办水利,免除了水患。接着又陈述七条治理定州的意见上报朝廷,得到采纳。在处理与辽国的争端问题上,薛向也很有智谋。史称薛向“干局绝人,尤善商财,计算无遗策,用心至到。”定州百姓曾立碑纪念他的德政。
【章惇(dūn)】
章惇(公元1035年—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他曾是苏轼的朋友,史载章惇“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采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宋神宗元丰三年,章惇拜参知政事。后因私下结交御史朱服和父亲冒占民田等罪名,被贬为定州知州。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章惇重新拜相执政,严刑峻法,残酷迫害苏轼等“旧党”。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章惇想立简王赵似继位,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但向太后坚持立端王赵佶(jí)为帝,是为宋徽宗。后章惇被宋徽宗贬死湖州。史载“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将其列入《奸臣传》。
章惇像
【苏轼】
苏轼(公元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幼时由母亲程氏教其读书,20岁时“博道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 年)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其父苏询也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时称“三苏”。当时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见到苏轼的文章后十分欣赏,对梅圣俞道:“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人们开始不信,时间久了才信服。
苏轼与司马光同属“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贬出京。元祐年间,宋哲宗年幼,高太后当政,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欲全部废除新法,苏东坡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17岁的宋哲宗亲政。高太后当政时,重用“旧党”,大臣忽视宋哲宗,上朝时宋哲宗“只见臀背”,产生了逆反心理,反感“旧党”,倾向“新党”。苏轼因此在朝中受到政敌的排挤迫害,遂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身份上书,要求出知“重难边郡”,被宋哲宗批准,调任定州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定州知州(军政一把手)。这是苏轼出知定州的历史背景。
苏轼于元佑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来到定州,次年闰四月十五日,被贬往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从此开始了一贬再贬的流放生涯,一直到海南儋(dān)州。在定州半年多的时间里,苏轼惩冶贪赃枉法的首犯,整饬军务,修缮军营,演武阅兵,赈济灾民,政绩卓著,并留下了“雪浪石”、“龙凤双槐”等人文景观。相传,当时定州黑龙泉一带百姓以种稻为业,农民插秧劳动时口哼小曲以解疲劳,苏轼对这种民间小调颇为欣赏,为之填词修曲,名为“稻秧歌”,以后演变成定州地方戏“大秧歌”,流传至今。苏轼在定州期间,还曾用黑龙泉水酿制中山松醪酒,并著有《中山松醪赋》等大量著名诗文。
苏轼之子苏过,于宋徽宗宣和五年,担任定州通判。
苏轼像
【李之仪】
李之仪(公元1048年~1117年),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八年,与妻子才女胡文柔一起跟随苏轼来到定州,任定州签判,相当于州府秘书长,协助苏轼处理日常工作。李之仪到定州任上后,与苏轼密切配合,整顿吏治,救济灾民,修缮营房,演武练兵,成为苏轼的左膀右臂。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形影不离,朝夕唱酬,相处得十分快乐。苏轼再次遭到贬谪后,不久李之仪也离开定州。由于曾做过苏轼的幕僚,后多次受到参劾,又因得罪权臣蔡京,屡次被贬官,终老当涂。作为“苏门”重要成员,李之仪颇有才情,其词作《卜算子》尤为脍炙人口。词曰: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与胡文柔
【蔡京】
蔡京(公元1047年—1126年),字元长,仙游 (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蔡京擅长书法,为人奸诈、狠毒,为官屡次被贬,又屡次被起用,是北宋时期著名奸臣。宋徽宗即位后,蔡京因为与内侍交结,再次被罢免官职,贬往杭州居住。后太监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到杭州为宋徽宗访求名家字画和各种奇巧之物,蔡京日夜陪伴,极力巴结、奉迎,并把自己书写的屏幛、扇带等物,通过童贯送到宫中,引起了宋徽宗的注意,被收买的嫔妃和宦官也都一起称赞蔡京。于是,宋徽宗起用蔡京为定州知州,但时间很短,是否到任和任期内有无政绩,史无明载。不久,蔡京被调到大名府任知州,后入朝拜相,大肆迫害司马光、苏轼等反对新法的“元祐党人”。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蔡京像
【陈遘(gòu)】
陈遘 (公元1090年—1127年),字亨伯,零陵人。北宋末年,金不断入侵北宋。公元1125年,金国大将宗翰、宗望大举南侵。时任中山府知府的詹度率三万人御敌,双方激战,斩杀金将芬撒胜额。定州军民顽强抵抗,死伤两万余人,但金兵终不能攻破城池,只得绕过定州城南下。靖康元年(1126 年),宋钦宗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向金求和,但中山、河间军民拒不降金。金国大将宗望督军围攻中山。钦宗因向金求和不成,派大将种师中救援中山。北宋朝廷命陈遘任中山府知府,“遘冒围入城,坚壁拒守”。受围半年,外无援师。金攻宋愈急,宋钦宗“诏康王(赵构)领天下兵马大元帅,命遘为兵马元帅”。陈遘率领军民继续坚守中山,顽强抵御金兵。1126 年底,金兵攻破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春虏宋微、钦二帝北归。陈遘的弟弟光禄卿陈适来到中山,在城外向陈遘宣读降金谕旨,陈遘站在城墙上对其弟说:“主辱臣死。吾兄弟平居以忠义自处,宁当卖国家为囚孥(nú)乎?”适泣曰:“兄但尽力,勿以弟为念。”这时两河(河北路、河东路)州县大部分降金,惟中山、保、邢、洛、冀诸州府固守不降。公元1127 年9月,金兵再次围困攻打中山,陈遘率全城吏民奋力抵抗。直至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 年),金围中山前后已达三年之久,城中绝粮,“人皆羸困,不能执兵器”,但陈遘抗金决心毫不动摇,派总管率领全城军兵奋力杀敌,总管拒不受命,陈遘将其斩首示众,又令部将沙振率军杀敌,沙振素以勇猛闻名,“亦固辞,遘固遣之。”沙振既怒且惧,胸怀利刃,突入陈遘府中,杀死了陈遘和他的儿子陈锡等一家十七人。沙振的行径激起陈遘帐下士卒极大义愤,鼓噪向前,骂道:“大敌临城,汝安得杀吾父?”将其乱刃分尸。金兵入城后,见到陈遘的遗体,赞扬道:“南朝忠臣也!”以礼将其葬于铁柱寺。宋高宗追赠陈遘为特进的荣誉职衔,其事迹后来被列入《宋史·忠义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