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深度解析 枪炮病菌与钢铁
贯穿本书的引线是新几内亚岛的一位政治领袖亚力向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亚力问道:“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货物呢?“换言之,他问的是“欧洲白人社会与非洲黑人社会的发展轨迹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如果你迫切想要得知这个问题的答案,想要明白以作者的角度而言,世界因何演变成如今的样子那么你只需翻开本书“收场白”这一章便可以得知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枪炮病菌与钢铁深度解析 枪炮病菌与钢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枪炮病菌与钢铁深度解析 枪炮病菌与钢铁
贯穿本书的引线是新几内亚岛的一位政治领袖亚力向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亚力问道:“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货物呢?“换言之,他问的是“欧洲白人社会与非洲黑人社会的发展轨迹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如果你迫切想要得知这个问题的答案,想要明白以作者的角度而言,世界因何演变成如今的样子。那么你只需翻开本书“收场白”这一章便可以得知 。
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各大洲上的族群,有截然不同的大历史,原因不在人,而在环境。作者通过对各大洲的实地探访和资料查证,概括出了一条人类发展差异的根本之路。
地理条件和生态因素迥异→食物获取方式的不同→人口数量和密度产生差异→社会结构、技术发明和病菌演化等多方面出现差距→欧亚大陆通过枪炮、病菌和钢铁占据了统治地位。
各大洲的环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每个特征都能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作者指出,以下四大因素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
1.各大洲环境存在差异,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不同。
欧亚大陆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保证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可供人类驯化。
2.各大洲影响传播与迁徙速度的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种动植物在某一地区接受驯化之后,就会迅速在气候和环境相似的地区传播开来。欧亚大陆的大陆轴线不同于美洲和非洲的南北轴向,而是东西走向,所以在农业和技术的传播与迁徙方面,所受气候、生态和地理等障碍的影响相对较少。这使得欧亚大陆的社会形态能够产生迅速的演变,从狩猎—采集社会较快地演进至粮食生产族群。
3.各大洲与外界沟通的难易程度不同。
不同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往往受限于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多重阻碍,欧亚大陆的动植物和技术很难跨越大洋深入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甚至有些地区只适合狩猎—采集族群生存,无法形成农业。
4.各大洲在面积和人口总数上具有差异。
面积越大、人口总数越多,越能积累粮食盈余的人口稠密的洲,就越可能诞生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社会形态。因为交流更加密切,信息传递效率更高,所以就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发明家,导致更大的竞争和新发明的压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作者看来,不同大陆的人类发展轨迹之所以不同,本质原因在于不同大陆族群不动产的不同。
下面我将简要地总结作者在每一章究竟讲了什么,并附上我摘录的部分内容,以便此后翻读。
第1章
作者阐述了古代人类迁移的过程以及巨型动物集体灭绝的原因。开始时,我们的祖先并不高明的狩猎技巧提高的很慢,动物就有了充裕的时间来逐步形成对人类的恐惧。而对于需要造船技术才能征服的岛屿(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更靠后的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动物在毫无演化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了狩猎技巧技能充分发展起来的更为现代的入侵,结果就被灭绝了。
第2章
作者通过对莫里奥里人和毛利人的对比,借此引入“环境是如何影响了极大范围内的人类社会”这个论题。莫里奥里人和毛利人都是从波利尼西亚人那里分化出来的,但这两种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他们的历史构成了一个短暂的小规模的自然实验,以便让我们一窥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程度。
第3章
作者讲述了西班牙强盗皮萨罗是如何率领168个西班牙人俘虏并杀害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这一现代历史上最大冲突中的决定性时刻之所以得以发生,与武器、军事技术的先进性、航海技术的精湛程度、以及来自欧亚的传染病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都密不可分。
第4章
作者讨论了食物生产和种种优势的关联以及培育动植物的重要性。野生动植物里只有一小部分可供人类食用,大多数生物并不能当食物。因此人类如果想获取更多食物,增加人口密度就必须豢养大型哺乳动物和栽种作物。
第5章
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区农业发展速度方面差异的原因。农业的变革一共分为三种:1.自己发展农业,驯化动植物;2.外来的作物等启发其发展农业,驯化动植物;3.外来的人直接带来驯化的动植物。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独立发展出食物生产手段,因此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在食物生产方面取得先机。
第6章
作者分析了为什么人类会从狩猎—采集转变为农业生产,以及此过程是如何产生的。粮食生产的出现涉及粮食生产与狩猎采集之间的竞争问题。由狩猎转变为农业的可能因素为:1.获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减少了;2.获得可驯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对植物进行驯化的做法可以得到较大的好处;3.对野生粮食的收集、加工和贮藏的技术在日积月累地发展;4.人口密度增加和粮食生产出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是:食物生产者社群的人口密度很高,凭数量优势就足以驱逐或消灭狩猎—采集者。
第7章
作者探讨了各地区族群是如何将野生植物变成作物的。人类会根据植物看得见的特质进行挑选,但也会受到某些看不见的因素所影响,如种子的传播机制、发芽的抑制和生殖生物学等等。有意思的是,植物会利用动物进行播种,它们美味的果实诱使动物来撒播自己的种子,而难吃的种子却会保证下一代的繁殖不会受到影响。
第8章
作者通过分析指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时间存在巨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地的原生作物产量相当不同。虽然野生植物数量和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是木本植物,不能供人类食用,相反世界主要作物只有区区十几种。作者着重分析了新月沃地的先发优势:1.原生作物一年生居多易于驯化便于储存;2.原生作物本就茂盛多产,给农民省了驯化之工;3.原生作物雌雄同株自花授粉比例很高,易于选择并保持优良性状;4.环境和气候(地中海气候)得天独厚的优势保证品种繁多的野生植物可供成为作物的祖先;5.有大量的得到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野生祖先。以及新几内亚生物区系的三大严重限制:1.新几内亚没有驯化出谷物;2.新几内亚没有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新几内亚的地理位置不好,块根作物的营养极为有限。
第9章
之所以众多哺乳动物中只有为数很少的一部分得到驯化是因为:1.能量转化低决定我们只能选择食草类动物;2.必须生长迅速;3.需要克服复杂的繁殖问题;4.性情残暴使驯化变得凶险;5.容易受到惊吓的动物很难驯化;6.有些动物具有非群居性。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物种有被驯化的潜力。而动物的野生始祖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欧亚大陆在此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为:1.大陆面积最大,生态最为多样生物多样性高,可供驯化的候选物种多;2.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几乎都曾被灭绝过;3.更新世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动物适合驯化的比例较高。
第10章
大陆轴线的走向早为人类历史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欧亚大陆东西轴向的地理分布在作物、技术和发明等方面的传播速度远胜于南北轴向的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同一纬度的昼夜、季节变化、气温和降雨甚至特有病菌等相差无几。而且地形和生态等障碍也会对某些大洲带来特别显著的影响。
第11章
近代史上堪称人类杀手的传染病都是由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病菌为了更好的繁殖所以会在不同的宿主之间传播,致死的疾病只是病菌为了加快传播速度所带来的副作用。传染性疾病会变成流行病特征为:1.传播速度惊人,在短时间内就能攻占整个社群;2.症状出现迅速,如果没有死亡,则很快便会康复;3.痊愈的幸运者则能产生抗体;4.疾病往往只在人类社群中发展。农业的兴起会触发群聚传染病原因为:农业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定居形态的农民与微生物的接触更密切。人口庞大和集中到某个程度,群聚疾病就会在人类社群之间传播。
第12章
绝大多数有文字的社群,其文字或是采借自邻国,或是受到启发而发展出自己的文字,而不是自己独立发明出文字。因为地理因素的便宜,所有地中海和近东社会在几百年时间内根据思想传播都发明出了相应的文字。文字的发明与等级分明的社会和复杂集中的政治机构密不可分,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相较之下,狩猎采集社会既没有演化出相应的农业机制和社会机制,也没用相应的场景使文字的使用成为必须。而一些具备所有必须条件的国家或社会,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与使用文字的国家相距较远,而导致尚未获得文字。因此文字的发展增强了欧亚社会的竞争力。
第13章
现代技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1.技术的发展是累积式的;2.用途在发明之后。影响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的因素:1.新技术是否有较高的经济利益;2.能否提升社会价值与声望;3.与既得利益的兼容程度;4.新技术的优势是否容易看到。而本地技术的发生和保持,不但要依靠本地的发明,而且也要依靠来自其他地方的技术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往往是那些人口众多、有许多潜在的发明家和许多互相竞争的社会的广大而富有成果的地区。之所以欧亚大陆在技术发展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是因为:1.欧亚大陆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大陆,包含有数量最多的互相竞争的社会;2.欧亚大陆中的新月沃地和中国也是最早开始拥有粮食生产的两大中心;3.欧亚大陆是东西轴线的,不同地区之间具有相似的纬度和气候,没有严峻的地理和生态挑战,便于文明的传播。
第14章
作者详细介绍了群落、部族、国家的区别以及社会种群发展的原因。不同的社会之间通过合并和征服的方式进行发展,而国家则是社会发展之路的终点,其优势主要体现于先进的武器、技术和众多的人口。作者将人口数量和社会复杂度视为国家能否诞生的核心考量标准。人口增加推动族群向社会转变的原因为:1.需要解决陌生人之间的冲突;2.共同决策难以解决;3.需要满足经济需求;4.需要解决人口稠密的问题。因此从冲突解决、决策、经济和空间等方面来考虑,大型社会的权力必须集中。与群落和酋邦围绕亲属关系不同的是,国家是围绕政治和领土的界线组织的。作者指出粮食生产至少在3个方面帮助复杂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特点:1.它随季节变化定期地投入劳动力;2.组织粮食生产以产生余粮储备,从而使经济专门化和社会层次化成为可能;3.粮食生产促使人们或要求人们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积累足够的财产、发展复杂技术和精巧手艺以及兴建公共工程的一个先决条件。
第15章-20章
作者分别“考查”了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中国,南岛族群和爪哇岛及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和日本。因为这几章作者是用以印证前文所提出的结论,虽然不同大陆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历史以及迥然不同的命运轨迹,但本同末离,因此便不一一整理每章的核心内容了。从这几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在粮食生产方面抢占先机的族群,最终无一例外都获得了“胜利”。其原因在于:1.粮食生产能带来稠密的人口、猖獗的病菌、技术的发展和复杂的政治组织,自然还有其他可以使社会拥有强大力量的特征;2.粮食生产使定居生活的财产积累成为可能;3.粮食生产决定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的复杂程度;4.盈余的食物可以养活不从事食物生产的其他行业的人口;5.粮食生产促进病菌、文字、技术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的发展。
在作者的理论看来,人类社会中权利与技术的歧异无法反映文化或种族上的差异,而是来自于被各种不同正回馈循环强力扩大的环境差异。世界之所以发展成如今的模样,其本质原因在于地理和生态环境的不同。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力地对抗了西方中心论的种族主义谬论,更是提供了一种更加平等的看待历史问题及对待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崭新视角。
书评的最后提一点个人看法。
如果你玩过类似文明6这样的游戏,想必作者描绘的人类发展历程和所提出的相关理论你一定不会陌生。在不同地理位置出生的玩家拥有不同的资源,能有效利用好开局的资源优势,的确可以在前期抢占先机。但游戏的设定绝不会因为前期资源的不同而直接影响最终的输赢,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各种各样可以改变战局的方式。虽然历史不同于游戏,但相同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大陆发展情况的不同真的完全取决于地理和环境因素么?虽然作者称自己并非地理决定论的支持者,但他所写的内容确是不折不扣的地理决定论,诸如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发展情况不同的解析,他的研究结论是“种种环境上的差异影响了两地的文化发展,使两地的文化走上不同的道路。”但我却觉得人类的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造成的,之所以世界会发展成现今模样,偶然性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可以完全解释一切问题。正如最后专家推荐中所提到的:如果说农业革命是不同大陆差异分化的始因的话,那么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就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另一个分水岭。我觉得回答亚力的问题,从工业革命因何诞生出发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地理生态和食物生产固然是人类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环,但也仅是其中的一环。作者过度强调早期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漠视人类群体的力量,以及文明和思想等看不见的因素的影响力不免有些偏颇。作者习惯于在每章开篇提出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调查研究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叙述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作者却在此暴露了两个问题:1.问题的提出太过密集,论述的过程又太过繁琐。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会在同一章反复提出,在进行长篇累牍的论证之后,作者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2.行文过于繁琐,冗长的内容很容易让读者忘记本章作者想要探讨的核心内容。不得不说,某些章节作者给出的结论与提出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实在是有些模棱两可,并且作者还喜欢在证明过程受阻之后直接默认某种可能性。作者的逻辑乍看之下好像天衣无缝,所举的证据貌似确凿无疑,但其实却存在不少漏洞。我想其中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便是有关“中国”的那一章,中国之于整个世界而言,无论是文化、文字还是历史发展进程都是极其独特的,没有道理不着重分析,但纵观全书,唯有此章篇幅最短。就以中国古代的鼎盛和近代的没落为例,中国同早期的肥沃新月地带一样,拥有极其出众的自然优势,我们独立驯化了各种动植物,发展出了农业社会。但作者在提到中国的命运时,解释称我们“虽然先驰得点,可是后继无力。”作者表明中国发展之所以会开倒车,逐渐落于其他国家之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极其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利过于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妨碍了自身的拓展。先不说作者只看到了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却忽略了地理、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仅凭借某一事例恐怕并不能很好的证明自己的论断,即便作者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站稳脚跟,可此解释也与自己的“地理决定论”并无关系。肥沃新月地带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故不必赘言。
应该说,本书结构框架极为丰满,知识跨度也颇为广泛,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时间跨度为1.3万年的人类发展过程的动态画卷。作为一名社科小白,这本规模宏大、论证严谨的巨著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但很显然,单一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所有情况,世界的走向无疑是多种因素像拧麻绳似的相互交织着发挥着作用,不同的因素或许重要程度不同,但却决没有哪一种因素可以说是唯一的终极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的看法和解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的虽已过去,但过去之所以成此模样,却并未有定论,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定论。
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希望能说服读者:历史绝对不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事实。人类历史的确有普遍的模式,解释那些模式,不仅能生产慧见,也是个令人着迷的事业。”
戴蒙德尝试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当做科学来研究,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尽可能条分缕析地展示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而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是什么造就了现代社会,塑造未来的可能又会是什么。
所以,这些书不仅促使我们去了解古代世界,同时也帮我们对现代世界有所洞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在地的重要性,影响文字、文化、传染病菌的发展,推荐。
肥沃的土地,气候好,作物容易生长,养活牲畜 ,提供肉,又帮助耕田。
食物少的地方,可供驯养的野生动植物也少,没有这些条件,养不活足够的人和牲畜,没有交流和交通,文化就发展不起来。
这个近因和终极因就很妙。
欧洲人征服、杀戮其他族群的直接因素,其中荦荦大者,有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业产品。这个路数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可以证明那些因素的确直接协助了欧洲人的征服。然而,这个假说并不完整,因为它只是近因,终极因是所处地对文字、文化的推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