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归纳整理(这里有两个知识点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归纳整理(这里有两个知识点世说新语)(1)

15、嵇中散语赵景真:“卿平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译】

嵇康对赵至说:“你瞳子黑白分明,有战国秦将白起之风,可惜气度略狭小。“赵至说:”几尺之表可以测天象,几寸之管可以候节气。器物何必一定要大,见识远大即可。“

【笔记】

上篇讲了赵景真的生平:没有无缘无故吐的血《世说新语·言语·15》

这次主要涉及两个我感兴趣的点。

《赵至叙》和《晋书·赵至传》里都提及,赵景真第一次见到嵇康,是在太学。当时嵇康正在“学写石经古文”。

这里的石经指正始石经。是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在位期间,用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春秋》等古籍,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的第二部石经。

虽然石经通常被认为是代表权威发布。但我一直认为,刻写石经这件事表现出的,是在那个没有印刷术的时代,对教育的重视。

余嘉锡笺疏里写了一大段关于“学写石经古文”这几字的考证。大意是朱彝尊等人据此说正始石经是嵇康所写,简直大错特错。

我本来觉得多此一举,真的会有人因为这几个字就认为正始石经是嵇康写的?不管是从时间、嵇康的性情,还是政治地位上考虑,都不可能啊!

可是百度一下就发现,引用这种观点的口水文还真不少。

《说文解字》里寫(写)的解释是:

寫, 置物也。从宀,舄声。悉也切。

和拿笔写字没什么关系。是指把东西从一个地方放置到另一个地方。

《古代汉语》里对“寫”的解释有三个,应该也都是原自置物本意。

1、倾注、倾泻。

《礼记》“器之溉者不寫,其余皆寫,”大意是可以洗的器皿里的东西不用倒出来,其它都要倒到别的容器里。

《小雅》“既见君子,我心寫兮”是把心中的情感倾泻出来。

所以段玉裁说“凡倾吐为寫”,倾吐的可以是具体物件,也可以是情感。而“瀉”是后来才出现的,“寫”的俗字。

2、画、摹画。

画画总是有模板的,或者是现实存在,或者是心中的样子,所以也是传置。

此处无需诗文,古画的落款常写“XX寫”就是例子。

3、对着文本抄录。

结合本意,是把文字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汉书·艺文志》“置寫书之官”,就是专门负责誊抄的小吏。

所以很明显,“学写石经古文”是说嵇康在太学对着石经誊抄。如果真是我们现在所以为的”写“,那时应该用“作”或者“书”。

忽然想到当下,文章也好,小说也好,抄来抄去,用“写”字倒正合古意了!

第二个是关于赵至的回答: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

前半句好解释,古时立八尺之表,以太阳照出表影的长度和位置来修订天文历法。

玑衡就是璇玑玉衡,是古代观测天文的仪器,这里应该是借指天文历法。

后半句,很多地方的注释都语焉不详。寸管,就只说是乐器、是音律、是黄钟大吕。

我隐约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说到关于把竹管插入地下,然后地气冒出的事。但终于想不起来是什么书。

这次又查了一些资料,也只是略知一二。

但“寸管能测往复之气”说的决不是什么音律。而是一种用律吕候气来测天地之气,以知四时寒暑的方法。

《史记·书》依次是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

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

黄钟是乐、竹管的长度是律、阳气踵黄泉而出是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密切又神秘。

关于这种律吕候气之法的操作,在一本叫做《律吕正声》的书里有提到,大意是:

做一个内外三层的房间,密闭。每层只留一扇门,分别在不同位置。

室内有布缦,上圆下方。

地面去浮土,找平。

用十二个同样大小的圆木,在十二辰位打入地下。齐平。然后拔出。再用十二律管依次排列放入地洞。

取黄土粉填至三寸九分,以薄纱覆之。取白露时的芦苇内膜烧成灰,放在管端的薄纱上。

临近历定节气的时候观察,如果地气上涌,则管端薄纱上的灰被吹动。

以此判断节气是否准确。

反正我是觉得挺有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