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第一次见四位首辅大臣(康熙8岁登基受制4位辅臣)
1661年,年仅8岁的玄烨继承大统,成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他的生母佟佳氏被尊为皇太后,原来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尊为太皇太后。
继承帝位并不代表一切都尘埃落定,恰恰只是一个开始。年幼的康熙帝想要执掌大权,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让臣民们从心底臣服,自然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而就康熙帝的亲政之路来讲,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便是康熙帝的祖母,后来被尊为孝庄文皇后的博尔济吉特氏。
1.年幼登基
康熙帝当时毕竟只有8岁。就现在来看,8岁的孩童也只是初入学堂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当时朝中的大臣也多数都是这样认为。
再加上康熙帝刚刚登基,根基不稳,孝庄担心幼帝被毒杀,于是乎,便决定将国家政务暂时交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四个大臣辅理。
而康熙帝只能在朝政中纯粹地听听掌权大臣处理政务,加以学习,没有任何发言权和决断权。
康熙即位一年后,其生母孝康皇太后佟佳氏便因病离世,如此一来,抚养和培育康熙的重任就全部落到孝庄的身上。
《清圣祖御制文二集》中所记载,康熙帝在日后回忆祖母时常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可见,这位祖母对康熙帝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都悉心照料,而且十分严格。
2.四位顾命大臣
虽然当初,顺治帝之所以决定起用异姓臣子辅政,就是希望四大臣联合辅政可以互相制约,避免大权旁落、专权擅政局面的形成。
但是,这四个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体衰,而且深知辅臣同幼主的关系甚为微妙,很难把握好君臣的分寸。
而康熙的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又精明过人,既然在幼主身边有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祖母,自己就应该急流勇退。
于是,他便经常称病不朝,使得擅长揽权的鳌拜愈发肆无忌惮,利用一切机会安插亲信,控制要害部门。
遏必隆软弱无力,处处避退,使得鳌拜根本就不将其放在眼中;苏克萨哈虽然能遇事力争,但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最终被鳌拜诬陷致死。一时间,鳌拜如脱缰之野马,权倾朝野。
3.鳌拜权倾朝野
鳌拜一手执掌着朝政大权,根本不把其他辅政大臣和康熙帝放在眼里。
官员们呈送康熙帝的奏折,他经常不交给皇帝看便自作主张批阅。对于不肯党附自己的官员,更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鳌拜觉得大臣费扬古对自己不是十分恭顺,便在费扬古的儿子带康熙去景山、瀛台游玩时,责其擅用御弓、擅骑御马,而将其及当值的其他三位侍卫处死;
后又以费扬古对儿子被处死一事心怀不满为名,将其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
就为了泄一己私愤,而要了7人的性命,鳌拜手腕之毒辣、处事之张狂可见一斑。
不但如此,就连堪称是“一言而定大计”的汤若望他也不放过。
在明清之际,汤若望是个颇具影响力的西方人,同清皇家几代人都有着深厚的交情。
他所修订的中西合璧的历法在顺治元年就已颁行天下,后又因医术高超治愈孝庄皇太后的病而被皇太后尊为义父,在多尔衮摄政时期还曾保护过处境险恶的顺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清王朝贡献斐然的座上客,也难逃沦为阶下囚的厄运。
为了排挤汤若望,鳌拜率先打出“率祖制、复旧章”的旗号,对西方的先进科学采取排斥的方针。
后来,具有排外思想的官员又指控汤若望传播西方天算学、传播宗教、图谋不轨。
如此一来,汤若望便在劫难逃了。经过7个多月的审理,汤若望在康熙四年(1665)初遭到了凌迟处死的判决。
当这份判决被送到御前时,太皇太后怒不可遏,严厉呵斥道:“汤若望一向为先帝信任,礼待极隆,尔等俱忘却,而欲置之死耶?”
之后,太皇太后还利用北京地区当天发生的强烈地zhen为由,认为这是上天的震怒所致,而驳回了对汤若望凌迟处死的判决。
但是,汤若望并未平安获救,而是被奄奄一息地以戴罪之身抬出刑部大狱。
无情的现实引发了太皇太后对权力下移的忧虑,而且,专权的鳌拜和虽然年少但要励精图治的康熙帝在很多根本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例如,康熙帝主张使满族统治者进一步封建化、要求对西北噶尔丹的势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竭力抑制吴三桂等“三藩”的割据势力等等决策都遭到了鳌拜的一律反对。
年轻的康熙帝和聪明过人的太皇太后都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再继续纵容鳌拜专权,不仅会对康熙帝的帝位造成威胁,清王朝的基业恐怕也将毁于一旦。
之所以会出现鳌拜一枝独秀、权倾朝野的局面,是因为四大辅臣的设置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如果辅臣势力相当,势必会为了权力而竞争,使得政局动荡,朝廷不安。
第二,假如辅臣中有一人独大,就会形成像鳌拜一样独揽朝政,威胁皇权的状况。
朝廷只给了他们辅政的权力,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制约。
在权力面前,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制约,就会出现失衡。即使暂时处于平衡,也只是权力各方暂时的相互妥协,一旦时机成熟,人人都想独揽大权,最终给朝廷的基业带来危机。
4.康熙亲政
康熙六年(1667),太皇太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让年已14岁的康熙皇帝撇开鳌拜开始亲理政事。
此举更加激化了皇帝与鳌拜之间的矛盾,促使鳌拜势力更为嚣张跋扈,康熙帝的亲政之路也受到了极大的干涉和阻挠。
直到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祖母的帮助下终于设计将鳌拜一举除掉之后,才实现了真正的亲政,开始大展宏图,建功立业。
可以说,康熙帝能够保住帝位,最终走上亲政之路,其祖母的帮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康熙亲政之后,有关军国大事,仍常常向孝庄请教商议。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中记载:“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而孝庄也多参与谋划决策,为康熙帝的江山巩固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辅佐密不可分。
因此,康熙对祖母也十分孝顺,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祖母宫中请示问安。孝庄病重时,更是精心侍奉,日夜不离。
在晚年时,康熙帝还曾感怀祖母的恩德曰:“忆自弱龄,早失怙恃(依仗、凭借),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无以至今日。”
5.祖母举足轻重
这位才貌双全,托起两代江山的孝庄文皇后可谓能力超凡脱俗、眼光独到长远。
据史料记载,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
清初,为了定国安邦,满蒙联姻成为一项既定国策。于是,这位蒙古族女子13岁时,便嫁给了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
庄妃天质姿丽,生性刚毅,聪明能干,爱好读书且谋略不凡。
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
有这样一件事:
崇德七年(1642),清军俘获了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是明朝影响极大的大臣,如果能够将他收服,对于瓦解明朝统治及残余势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皇太极很是看重这件事,派大臣们对其进行轮番劝说,但洪承畴却丝毫不为所动。为此,皇太极很是忧心。
庄妃得知此事之后,向皇太极请示亲自去劝说。
被应允之后,她扮作一个侍女,带上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一口一口将人参汁亲自喂于洪承畴,并动之以情,喻之以理,婉言规劝。数日之后,洪承畴终于答应投到清军麾下。
此事件虽广为流传于世间,也被很多后世作品所演绎,但正史中并无详细记载,其真实性在学术界尚有争议。
但是,庄妃的政治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当重大事变突然发生的时候,这种才能就显现出来了。
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暴疾而逝。
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局势,庄妃从容不迫,施展谋略,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
而后,在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又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
再后,顺治帝驾崩,其孙玄烨继承帝位,是为康熙,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指导处理各种政务,并授以治国方略,终使康熙成为史上有名的一代贤能君主。
可以说,清王朝在康熙朝能够形成第一个盛世时代,其中饱含了庄妃的功劳和心血。因此,庄妃也成了史上有名的贤后。
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历史上称其为“孝庄文皇后”。
其一生辅佐顺治、康熙两位皇帝,为国家统一、国家清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书目:《康乾盛世》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
我是爱读历史书的帆帆@帆帆历史书,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