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赏菊体验(风物志重阳赏菊)

待到秋月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时近深秋,群芳始谢,落叶纷飞此时,菊花花开,以多姿多彩的花朵,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重阳节赏菊体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赏菊体验(风物志重阳赏菊)

重阳节赏菊体验

待到秋月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时近深秋,群芳始谢,落叶纷飞。此时,菊花花开,以多姿多彩的花朵,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

菊花,是中华古老的花卉,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古时候,菊花之“菊”字,最初并不是指菊花,而是蘧(qú)麦,也称“瞿麦”;古代“瞿”同“巨”,有巨、大的意思,故瞿麦又称大菊,同属的香石竹,就是被西方誉为“母亲花”的康乃馨;而菊花之“菊”字,在古代最初的文字是“蘜”和“鞠”(均读jú),“鞠”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皮质足球(所以踢足球,在古代叫“蹴鞠”);“鞠”有弯曲的意思,其引申义是“穷尽”,而“鞠”“蘜”音同义相通,因此“鞠”“蘜”均有“穷尽”之意;菊花花开,时至深秋,是百花穷尽时才开的花,故以“鞠”(“蘜”)得名。

中华菊文化,经历了实用文化(物候指导农事、饮食健康、本草医药)、吉祥(长寿)文化、观赏(审美)文化到人格化的君子文化的演变过程,菊花最初的作用,是用菊花物候特征来指导农业生产。《礼记·月令》“季秋之月, 鞠有黄华”中的鞠,就是菊花, 意思是说菊花在秋季第三月开花, 当时菊花花色多为黄色,所以菊花古代又称黄花。不仅记载了菊花花期和花色,还把菊花花期与季节联系,以指导农事。因此,农历九月,古人称之为菊月。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诗句“夕餐秋菊之落英”说明,当时古人已知菊花瓣可以食用;到了汉代《神农本草经》已将菊花(“鞠华”)列药品之上品,并记载 “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汉代刘歆著《西京杂记》中不仅有菊花食用、药用记载,还有菊花酿酒记录;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其味清凉甜美,传说喝了可延年益寿,因此称菊花酒为“长寿酒”,并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东汉至三国时代,晋代,陶渊明也有菊花酒“能祛百病”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古代民间一种习俗,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菊花酒具有较高药用价值,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因此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据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古时,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采菊花初开花朵和青叶,掺入酿酒粮食中用来酿酒,酿好后放至第二年重阳时才可饮用。重阳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古代诗人,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菊花有许多种类,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曾指出,真菊茎紫、气香、味甘,其花和叶均可为羹食;野菊(也称苦薏)茎青、味苦,不可食用。古代医家认为:“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所以,野菊花是不能随便吃的。如今,食用菊花主要有白菊、滁菊、贡菊、杭菊等品种,均是药用之佳品,其中杭白菊味道清醇甘美,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

杭白菊,是中药材“浙八味”之一,以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古时曾作贡品,享有与龙井茶并提之誉,其花瓣洁白如玉、花蕊色黄如金,经沸水冲泡,水呈浅绿,清香四溢,因此古人给杭白菊“千叶玉玲珑”的美称。杭白菊是嘉兴桐乡之特产,并非产自杭州,之所以称为杭白菊,其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安徽茶商汪裕泰收购、包装白菊花,打上“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标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后来在南洋商人梁老板的推广下,杭白菊扬名海内外。

菊花,可做成菊花糕、腊肉菊花饼等精美小吃,还可做成菜肴,“菊花肉”就是用菊花制作成的一道菊菜,该菜肴用蔗糖熬浆炮制的白嫩猪肉加工制成,玲珑剔透,有如白玉,每块“菊花肉”之上,粘上几丝菊瓣,饱饮油脂甜糖,色泽金黄,吃到口里,香甜不腻;还有菊花鱼丸、菊花肉丸、油炸菊叶、菊花鱼片粥、菊花豆腐汤等菊菜,不但色香味俱佳,且营养丰富;北京有名的“菊花锅子”(即在涮羊肉火锅里放些菊花煮汤),清淡味美,更是别有风味。

菊花,多姿多彩,美妙无比,自古有观赏价值,据中华最早菊谱、宋代(公元1104年)刘蒙泉编撰的《刘氏菊谱》记载,菊花依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在公元1242年史铸的《百菊集谱》中有“绿芙蓉,墨菊其色如墨”的描述,说明绿菊、墨菊等品种在宋代时期已经出现。

杭州赏菊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朝廷为颂扬“太平盛世”,创办了一年一度的“菊花灯会”(可谓中华历史上最早的菊展),当时朝廷要求各地把最好的菊花送至都城临安(今杭州)展出;期间,都城白天观花,夜里观灯、品菊,热闹非凡。

在中华植物文化“四君子”(梅、兰、竹、菊)意象中,菊花因其风姿秀美,不争媚颜色,素雅坚贞,不畏秋寒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的傲霜气质,自古以来为世人所赞美,正是由于菊花富含诸多的文化内涵,因此常为古今文人墨客所钟情,基于菊花独特的审美文化意义,菊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与兰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

在中华菊文化演变中,被赋予高雅圣洁、吉祥长寿、隐修淡泊之象征寓意。屈原以菊入诗,赋予菊花“高洁之美”;钟会在《菊花赋》中从菊花形状、颜色、花期、气候、利养生等方面提炼出菊花“五种美德”,其中“流中轻体,神仙食也”是说菊花可延年益寿,因此菊花被赋予吉祥之美;陶渊明是赋予中华菊花人格象征意义和审美内涵定型的重要人物,菊花也因陶渊明升华为高洁、淡泊、孤傲的隐逸之花,因此,菊花被后世文人定位为“花中隐逸者”,具有“隐逸之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