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后悔”是我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最让人铭记于心的往往不是已经获得的成就与荣誉,而是那些未能实现的“未竟之事”。曾几何时,让自己这辈子不留遗憾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最高的人生追求。
陈奕迅的《红玫瑰》中那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把人们总是渴望未竟之事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执念呢?
消退的新鲜感与激情
恋爱阶段,我们在追求另一半的时候,激情是最高的,对感情的渴望也是最高的,而随着恋情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这种新鲜感与激情会慢慢减退,而在结婚之后,两人的关系会更加平淡,最终完成从“恋人”到“亲人”的转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整个过程,当一个人渴望得到一个事物时,内心的欲望会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如果已经拥有了这样东西,欲望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占有之后的新鲜感与成就感,而这种快乐的感觉是短暂的,就算是持续拥有,也无法让你再度提起“激情”。
很多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我们在得到某个事物之后往往不会珍惜呢?其实,这背后是人类大脑中的“奖励回路(Reward Circuit)”机制在作怪。
在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时,人类大脑会分泌一种名为“多巴胺(Dopamine)”的神经传导介质,这种物质会让人体验愉悦感,是“快乐的源泉”,而这种愉快感是暂时的,很快就会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失。
而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再喜欢的东西,人们在得到之后,满足感与愉悦感是逐渐降低的,最终会对其索然无味。正是由于这个固有特质的存在,导致我们总是渴望新的、未知的事物,而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则不以为然。
追求圆满的本能
在视觉上,人类有追求完美的本能,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完整的事物,规则的图形、光滑的镜面总是令人感到舒适。而人们如果发现一块光滑的镜子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就会想尽办法去掉这个“不和谐”的因素。这种“强迫症”许多人都体验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完美主义者”。
人们在对待某一项任务、工作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心态。如果我们有未完成的事情,那么就会更加迫切地想要把这个未完成的项目完善,以满足自己内心对“圆满”的追求。同时,我们对于这件事的印象也会更加强烈与持久,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
因此,许多人在对某一件事念念不忘时,往往表现出极强的偏执性,对其它已经完成或者是尚未开始的事情毫不关心,如果他们“修复瑕疵”的行为受到了阻碍,便会产生焦虑与愤怒的情绪。
持续的心理阴影
而这些“未完成的心愿”会在内心留下持久的、难以弥补的伤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还小的时候,曾经非常渴望得到的东西没有被满足,并在当时留下了很大遗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遗憾与失落感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成为人们心中的执念,而这种遗憾往往又是难以弥补的。
比如,小时候十分想要某个玩具,家长无论如何都不买,纵然在你长大后有能力给自己买同样的乃至于更好的玩具,那份童年的遗憾依然会存在,永远也不会被弥补。毕竟,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具有时间差异性。
埃里克森人格阶段理论(Eight Stages of Development)认为,在不同的人格发展阶段,人们所渴望的事情是不同的。比如,小时候的你或许对玩具很感兴趣,当你长大了之后便会失去对玩具的渴求感。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我们确实对那些尚未完成的、没有得到的事物更为上心。不过,永远活在过去的执念中肯定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过于追求完美的行为也违反了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
我们必须承认,缺憾是人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人生也不会因为某个缺憾而失去意义。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活在当下,放眼未来。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完形心理学》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