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期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分析(本年度地球资源已用完)
你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可以透支,而且,还有准确的日期。
日前,国际环保组织《全球足迹网络》(GFN)发表年度报告,指出人类于7月29日,已将2019年地球所有天然资源配额消耗一空,包括水、土壤和洁净空气均被用尽,使2019年的地球透支日成为历年来最早。
地球透支日,也叫地球超负荷日,是环保专家们计算出人类耗尽一年自然资源的日子。
这一天之后,人类将进入“寅吃卯粮”模式,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人类正在“寅吃卯粮”
“地球透支日”在过去20年来,已提前两个月出现,今年的7月29日则更是有史以来最早一次。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环保组织“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通过计算确定每一年的全球资源耗尽日。
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负荷能力,而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超过了森林和海洋可吸收的二氧化碳。
地球正在被我们透支!
1971年首次出现人类消耗超过自然产出的局面,但直到12月21日才出现超支的情况。
这个日子每年都在提前,而今年首次提前到了七月份。7月29日,便是本年度自然资源耗尽的日子。
2019才过了大半年,地球就已经透支了,想想都可怕。
该组织表示,“人类目前使用的生态资源比生态系统再生能力快1.75倍”,“我们正在蚕食地球的自然资本,降低其未来的再生能力”。
而每个国家的资源耗尽日也有所不同,比如卢森堡的资源早在2月16日就已经透支,美国是3月15日,整个欧洲5月10日,法国为5月15日,中国则是6月14日。
专家根据每个国家的消耗,还推算出人类所需要的地球数量。
如果每个人都像法国人一样生活,那么我们需要2.7个地球才足够;按照美国这样的高耗能,那么5个地球才能满足我们。
什么叫“坐吃山空”!地球只有一个呀!再这样下去,遭殃的只能是我们人类。
我们的家园
正面临巨大环境风险
声明中还表示,由于大范围砍伐森林、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累积,全球生态系统透支情况变得越来越明显。二氧化碳会导致气候变迁及更频繁,出现极端气候现象。
这种全球生态透支的代价正变得越来越明显,表现形式包括森林砍伐、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还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后者会导致气候变化和出现更频繁的极端天气。
而最明显的就是现在越来越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便是其中一个。
厄尔尼诺现象频繁的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而在近几年,世界多地酷热天气致人死亡的新闻也已经屡见不鲜。
另外,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
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尤其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
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
面对灾难
我们必须有所改变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使这个日子不那么快到来呢?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
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
在法国,1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私家车。50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喜欢购买SUV这种更重的、需要燃烧更多燃料的车型。
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专家表示,要是我们能减少50%的排放量,我们就能多争取93天,把资源耗尽日推后到十月份。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这句话可不能当空头支票呀,地球不是信用卡,总有花光的那一天。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为地球,也为人类
“存点积蓄”吧!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