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

导语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礼俗文化从上到下贯彻于各个阶层。礼是一种行为规范,一开始是对贵族的要求,后来下移到民间,成为一种伦理范畴下的引导;俗来自于民间,是日积月累下的经验习惯,人们所入乡随俗,可见它在民间百姓心中的地位。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

中国的礼俗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也像一张网络一样,紧紧笼罩着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就拿装饰来说,别看头饰文化不太起眼,但古人的出生、成年、结婚到死亡,都能在头饰文化中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古人的头饰文化是礼俗文化的要求与载体。本文便以时间为逻辑线,探究人类在不同的重要阶段,其头饰文化背后的礼俗内蕴。

出生阶段——洗三习俗

唐代民间流传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轶事,主人公是安禄山、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唐玄宗在位中后期,地方藩镇割据势力逐渐膨胀,为了对这些节度使形成有效控制,李隆基选择了看似忠厚的安禄山,令其壮大之后,以压制各路藩镇。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2)

唐玄宗和杨贵妃剧照

当然,李隆基选择安禄山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后者善于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唐玄宗,安禄山竟然认了杨贵妃为义母。杨贵妃白得了一个儿子,也很高兴,竟然主动为安禄山洗澡。

消息传到李隆基这里,他没有生气,反而命人赏赐了杨贵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杨贵妃之所以给安禄山洗澡,是因为民间的一个习俗,叫做"洗三"。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民间便流行"洗三"了。意思是说,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的第三天,要举行"三朝之礼",在一番有仪式感的洗头之后,便意味着新生儿正式进入到了婴儿期。

按照这个传统,安禄山在认杨贵妃为新生,所以到了第三天,杨贵妃会为安禄山洗头。唐玄宗认为爱妃和臣子都对自己一心一意,自然会感到很高兴了。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3)

杨贵妃、安禄山漫画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于头发的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也不是空谈。正因如此,当婴儿出生之后,其身上带有的胎毛,如何处理,都要看各自地区的风俗。

比如有的地方,会将胎毛保存下来。或将其放入锦囊之中保留,或将其制作成胎毛笔,都有各自的讲究在里面。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4)

洗三习俗

当然,作为人生中的第一次理发,这其中也有颇多讲究。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会按照男女的不同,对孩子们进行打理,主要就是"男角女羁"。

有个成语叫作总角晏晏,这是说男孩小时候的发现,被扎成两个总角。反观女子,则是梳理成俏皮可爱的小辫子。因此《礼记》中说:"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髫,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5)

古代孩童图

正因如此,古时候的孩童,也有"垂髫"的说法。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黄发垂髫",便是指老人与小孩。

现在还有不少小孩头顶中间都有一个长长的一小绺辫子。这个习俗,早在清代便有了。古人认为头顶最重要的地方在天灵盖,所以才要专门留下这一处地方。当时还有一个俗语,叫做"头上留一绺,活到九十九"。

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在小辫末端还要系上一根红绳,叫做"鬼见愁"。因为在他们看来,小孩子这样才能平安顺遂地长大。虽然思想有些迷信,但依旧体现出他们对于新生儿的美好祝福之情。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6)

儿童后脑留一绺小辫子

成年阶段——男子加冠女子及笄

在古人看来,人行走于天地之间,头部的地位最高。所以在礼俗文化当中,有不少都是关于头饰文化的。

先前说的洗三礼,是简单发饰背后,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希望。而男女成年之后的加冠礼与及笄礼,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对人生行为的必要约束。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7)

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按照这个说法,古代加冠的男子,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贵族男子。这是礼的要求,民间之俗也有类似说法,男子成年要戴头巾,其主要用意与加冠礼相似。

到了二十岁这一天,会有专门的巫师占卜一下黄道吉日,然后由父亲为儿子戴上冠,并且日后将以字来称呼他。

加冠礼的要求,是"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这代表了古代伦理体系下要求的"孝悌忠顺"。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8)

古代男子加冠礼

加冠是一种礼仪,所以它也在贵族之中也有等级性。一般的士大夫家庭,需要加三次冠。第一次叫"始加",冠(淄布冠)是日常起居中戴的;

第二次就叫"再加",加的是朝会时的冠服(皮弁),很正式的样子;最后一次叫"三加",冠服是祭祀时所用,黑色的,称其为玄冠。

如果是诸侯之家,还有第四次加冠,加上玄冕;当然,天子等级最高,还要加第五道冠,为衮冕。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9)

衮冕

再说女子的及笄,一般的女孩在15岁之后,便可以行及笄礼了,如果是因为守孝等事情耽误了,最晚不能超过20岁。贵族女子在行及笄礼后,还要被送往宫中接受礼仪的教导。

其过程与男子加冠差不多,也是也选一个良辰吉日,由女孩的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将女孩的童趣发辫揭开,将其认真梳理一番,然后将头发盘起来,弄成发髻的样式,最后用一根针插入固定。这个长针,就是发簪,也是及笄中的"笄",后来它也演变成了一种主要的首饰。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0)

古人定亲都比较早,有些女孩未及笄之时,便被许给了他人。所以在行及笄礼的时候,母亲还要在她的发髻上束一根五彩的缨线。意思是说,这个女孩被人预定了,其他男子不得随便来打扰。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1)

现代女子行笄礼

当然,女子被男子打扰的情况还是很少的。毕竟在当时,女子即便行了及笄礼,也要学习礼仪,还要深居闺阁之内,不轻易见人。至于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主要信息,也是保密的。

直到定亲阶段,古代婚姻六礼中有一个叫"问名",女子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信息,交由男方使者拿回去进行卜算。待一切就绪之后,男女洞房之夜,由新郎亲自揭开这束发的五彩缨绳。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2)

婚礼阶段——头饰有定情之用

继出生、成年之后,人生中的又一件大事,便是结婚。前文已经提到,新郎在洞房之夜为女子取下五彩缨绳,这也算是婚姻头饰文化中的一部分。当然,婚姻中的头饰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3)

古代结婚图

一是吉祥祝福之意。直到现在,在不少地区,女方出嫁之时,都要请亲戚中的女性长辈来为她梳头。

一般是舅妈、姑姑这样的,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代表是有福气之人。然后长辈在梳头之时,嘴里会念叨一些吉祥的话,希望女子在出嫁之后,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古时候也有这个讲究。唐宋以后,加冠和及笄不再流行。所以民间在举办婚礼的时候,需要在结婚前一天或是当天早上,举行"上头"仪式,有些地区的叫法是"开脸"。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4)

长辈在给新娘梳头

具体流程与之前说的差不多,男女双方都会请"好命公"或"好命婆"。这些有福气的人,会为准新人洗脸、洗头发、然后摆弄发髻,并给加上发簪。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说一些吉祥的话,有些歌谣还流传到现在:

如"一梳新婚夫妇白头偕老,二梳子孙满堂,三梳招财进宝"。又如"衣衫穿了边梳头,一个梳头两个照,惊吓时做新娘子,爱梳狮子凤凰头"。

还有一种流传甚为广泛的头饰习俗,就是盖头。这一点,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大多数影视剧中,但凡涉及到洞房花烛的场景,基本都能见到新娘子披上一个红色盖头。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5)

结婚时新郎揭盖头

手帕、面衣、纸扇等物品,都是障面之物,也都统称为盖头。新娘盖盖头,一方面是为了遮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辟邪。

二是定亲之意。戏剧《紫钗记》中,便提到了穷书生李益和富家女霍小玉的故事。男女主角因为一根玉钗而结缘;后来两人分分合合,玉钗也是失而复得。

用玉钗来定情,便是古代男女关系的一种写照。所以在不少文学体裁作品里面,这种情况也始终是她们经常讴歌的不变主题。

除了用发簪、发钗定情之外,古人还用头上的一缕青丝,作为彼此之间的定情信物。如果男女之间不得不暂时分离,女子便会剪下自己的头发给夫君;而男子也同样会剪下自己的辫子给妻子。

可见在古人心中,发饰代表了一种珍贵的爱情。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6)

精美的发钗

丧葬阶段——披麻戴孝有讲究

古代的丧葬传统,是在孝悌观念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礼仪阶段。死者为大,当生命走向终结,其子女为了贯彻孝道,需要为老人匹披麻戴孝。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7)

古代葬礼披麻戴孝剧照

按照丧服制度,亲人去世之后,孝子需要穿戴麻衣作为孝服;同时,也需要解开发髻,改为披头散发的样子,并戴上孝冠,这就是所谓的披麻戴孝。守孝是颇为讲究和严格的,它不仅受到封建伦理体系的约束,也同样会被社会密切关注。

东汉末年,袁绍为父母守孝,期间住着草庐穿着麻衣,整整坚持了六年多。正因如此,袁绍的名气也愈发响亮。在重视孝道的东汉期间,袁绍也凭借自己的孝子名义,收获了不少忠心幕僚。所以这个典故的名称,便叫做"麻衣结庐"。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8)

袁绍剧照

除此之外,丧服中的孝帽,也有一定讲究。比如女方为亲属守孝期间,便需要让发髻裸露在外,并去掉玉笄或象笄。然后用一块白色的麻布包裹住后面的头发,以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意。

另外,古人还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如果有人客死他乡,其尸骨无法返回家乡,其亲属便会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和冠服埋葬起来,称其为衣冠冢。冠服能代表死者的一部分,可见它的承载意义是很大的。

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19)

古代葬礼图

结语

头衣,在古代还有元服、首服的意思。这说明在古人心中,头部是极为尊贵与重要的。正因如此,头饰文化才有颇多讲究。

它之所以渗入到传统的礼俗文化当中来,不仅是封建伦理体系中的约束,更寄托了古人对于社会、自然等不同方面的认知与诉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