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姓史人物(红楼梦里百家姓)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炎黄时代,就有上古八大姓。中国人是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最早拥有姓氏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国人有多少个姓氏,无从考证。北宋年间,汇录出一部《百家姓》,收录了收录了绝大部分汉人的姓氏,共计四百多个。后来扩充到504个。《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一起,成为古代蒙学三大必学读物。那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百家姓》是典型的汉文化,收录的也都是汉姓。当然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姓氏也和汉姓差不多。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姓氏,大多是三个字、四个字,就完全不属于百家姓之列了。而红楼梦里面,每个人物的姓氏,都能在《百家姓》里找到,这也很好地说明了,《红楼梦》是汉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写汉文化和汉人生活的小说,绝对不是某些红学家说的,作者是满族人,是写满清旗人贵族生活的。

红楼梦姓史人物(红楼梦里百家姓)(1)

我们都知道,《百家姓》是四个字一句,四句就组成一首押韵的诗。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的风格。比如开篇四句: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而红楼梦就是巧妙地利用《百家姓》里四个姓的一个组合,来向我们隐喻暗示背后的秘密。书中每个人物的名字、姓氏,大多都是有深意的,我们前面在解读人物影射时,往往第一个证据,就是看人物的姓名。今天我们就聊一聊“红楼梦里‘百家姓’的秘密”。

1)赵钱孙李

赵钱孙李是《百家姓》开篇第一句。那这一句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

《红楼梦》里的确有姓这个四个姓的,姓赵的有赵姨娘和她兄弟赵国基,还有赵嬷嬷;姓钱的,有钱华、钱槐。姓孙的,有大恶人孙绍祖;姓李的有李嬷嬷、李纨等人。

这些人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啊。但你仔细看看,赵和钱,是有关系的,就是赵姨娘和钱槐!

前面我们花了三集来说赵姨娘和她的儿子贾环,对赵姨娘我们很熟悉了,那这个钱槐是谁呢?

原来这钱槐,是赵姨娘的内侄。也就是赵姨娘兄弟的儿子。可赵姨娘的兄弟叫赵国基,他的儿子应该姓赵,怎么成了姓钱了呢?

而且书中说钱槐的“父母现在库上管账,他本身又派跟贾环上学”。

那他‘父亲’是谁?书上说他父母在库上管账。那就查查给贾府管账的有哪些人,就知道了。

在第八回,贾宝玉去梨香院薛宝钗那里,经过银库房。看到么,贾家的银库房,离薛家住的梨香院非常近。再看一下,贾宝玉都看到了哪些人?记住,这些人掌握着荣国府的钱粮账目,但都不是什么好鸟,正是这些人,监守自盗,掏空了贾府。红楼梦看似在这里随笔带过,其实已经暗示了贾家日后的经济危机。

贾宝玉过去的时候,库房管事吴新登、仓上头目戴良等人都恭立一旁,唯独有个买办叫钱华的,出来打千请安。

批语说吴新登是“无星戥(děng)”。这个“戥”是一种称贵重物品或药材的工具,库房里就用这种称,来称银子、金子的。而这个库房里的管事,竟然叫这么个名字,天天跟戥子打交道,却没有一点“点数”。贾宝玉房里的丫环们,不认得称也就罢了,哪有库房管事还是个马大哈的?

果然在吴本后面,这个吴新登就是贾家最大的贪污犯,另一个就是大管家赖大

红楼梦姓史人物(红楼梦里百家姓)(2)

仓库头目叫戴良,谐音“大(dai)量”,南方很多地方,就是把“大”读作“dai”。红楼梦里随处可见南方话口音。其实就是明朝官话,也就是南京官话。一直到清朝中后期,北方官话才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的官方话。所以不要说什么红楼梦里有很多满语了,红楼梦里没有满语。

一个管仓库的,大手大脚、宽洪大量,对东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宁国府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王熙凤在协管宁国府的时候,就发现了一堆问题,账目不清,人浮于事。王熙凤狠狠地整顿了一番,才有了新气象。而宁国府管钱粮的,就是古董商人冷子兴的岳父周瑞!

从贾家的这些管事人员可以看出,贾家衰亡是迟早的事,而且一出事,必然是树倒猢狲散,一个个偷拿强要、巧取豪夺,会把贾家瓜分干净。吴本后面都有这些情节,而通行本是只字不提。如果你只看120回的通行本,你就会觉得作者老是写一些不相干的人物做什么?把这些人物、情节删掉,完全不影响红楼梦故事的完整性啊。确实,这些人物情节,放在通行本里的确是多余的,但在真正的《红楼梦》里,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红楼梦是写全景式的历史,是写整个时代各色人等的众生相。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大明雪崩式的灭亡,其实就和这个王朝上上下下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有关系。哪怕是深受压迫的农民军,他们后来造的孽,并不比异族、汉奸的少。

扯得有点远了。这个库房里有个姓钱的,就是库房买办钱华。难道钱槐的父亲是钱华?书中没有说,但也可能是钱华的兄弟。

既然是赵姨娘的内侄,怎么不姓赵,反而姓钱呢?莫非是赵姨娘的内侄,过继给了姓钱的做儿子?恐怕只有这个解释了。

总之,这个钱槐,既是赵家人,也是钱家的人,赵和钱搅在一起,作者有什么用意?姓赵的、姓钱的,赵、钱……

到这里,就算不会背《百家姓》的朋友,恐怕也会脱口而出:赵钱孙李!

没错,作者的真正用意,就是由赵、钱,带出‘李’!所谓赵钱孙李,乃赵钱(生)李,这个‘李’,当然就是指贾环。而明末的老李,天下人都知道,那就是闯王李自成。

这个钱槐,是贾环的老表,又是贾环身边的小厮,陪同贾环上学。他只是个奴才,却恃强凌弱、欺男霸女,气焰十分嚣张!他在学堂里敲诈勒索,后来他看“柳家的五儿长得标致”,就要威逼娶过来。柳五儿原本因为茯苓霜的事情被关起来而受到过惊吓,又被钱槐逼亲,就气得一病而亡。

这里顺便说下钱槐的影射,赵姨娘贾环母子是影射李自成,而钱槐就是影射“李自成的军师、大顺政权的宰相”牛金星!

前八十回里证据不是很明显,但在吴本后二十八回里,钱槐就是赵家母子的狗头军师,非常阴毒狡诈,诡计多端。残忍嗜杀,还贪财好色。因为没得到柳五儿,竟然想把林黛玉抢过来。

历史上的牛金星,也是恶贯满盈。攻入京城,逼死崇祯,一手操办李自成登基称帝。在北京城拷打百官,搜刮钱财,劫掠宫女。又因为争夺陈圆圆,逼反了吴三桂,后来又谗杀李岩,致使起义军军心涣散,宋献策因此出走。最后竟然还是投降了女金满清!

好了,我们接着说百家姓。

红楼梦姓史人物(红楼梦里百家姓)(3)

2)周吴郑王

这个前面说了,王夫人三个有名有姓的陪房,周瑞家的、吴兴家的,郑华家的,连同王家一起,就是周吴郑王。这些陪房,陪嫁的丫鬟婆子,还有奶妈,都是主子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其实就是隐喻明朝内廷的宦官势力。王夫人、王熙凤这一派,和邢夫人、贾琏的矛盾,其实就是明朝内廷与外廷、君权与相权、宦官与内阁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这边派出了五大陪房,还有王熙凤。而邢夫人看似来势汹汹,但只有一位得力干将,就是王善保家的。结果查来查去,王善保家的不但挨了探春一巴掌,还查出了她的外孙女司棋的问题。结果这一次较量,邢夫人这边惨败。

王夫人这边看似得势,但没有找出幕后的真凶,案子不了了之,还导致晴雯、芳官、坠儿、四儿被撵走。整个贾家从此走向没落。所以真正得利的,是那个幕后的黑手,也就是薛家。

3)冯陈褚卫

这几位是出现在秦可卿的葬礼上。我们解读秦可卿时也说过,前来送葬的,有东南西北四大王派来的人马,其中北静王还亲自来了。有和荣国公、宁国公并列的另外六公的子孙。他们的姓名刚好是十二生肖。另外就是世家大族、王孙公子、青年才俊,里面就有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他们连起来就是冯陈褚卫;还有戚建辉、谢鲸,连起来是戚谢邹喻;还有蒋子宁、韩奇,连起来就是“蒋沈韩杨”。

所以说秦可卿不简单,为她送葬的队伍,那可是东南西北四大王,朝廷八公,十二生肖,还有百家姓。意思是天下人都来为她送葬了。那她不是帝王又是谁呢?

单说这些青年才俊、王孙公子,也绝对不是写来凑数的。后面或多或少的都会出场。不用问,通行本后四十回肯定是没有的。

前八十回里,除了冯紫英,有再次出场,其他的也只有卫若兰,在批语里有出现过。那段批语是说史湘云的那个金麒麟,正是后来卫若兰射圃时戴的那只。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卫若兰和史湘云肯定有一段故事。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人在吴本后二十八回,大多再次出场,而且像卫若兰还是非常关键的重要角色!在谈史湘云的时候我们会详细说。陈也俊出现在妙玉的故事里,这到谈妙玉时再说。

戚建辉,探春那一集说了,他和探春原本都一见钟情,但得知探春的母亲竟然是赵姨娘这种货色后,就毅然退婚。戚建辉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俗话说:买田要看塘,娶妻要看娘。丈母娘有问题,她的女儿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戚公子不知道,探春从小是在贾母王夫人身边长大的,并没有受赵姨娘的不良影响。

红楼梦姓史人物(红楼梦里百家姓)(4)

4)朱秦尤许

书中有个老太妃薨了,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前后得一个月光景。

贾母是太夫人,邢夫人、王夫人,都是儿媳妇;尤氏是孙媳妇。如果秦可卿不死,也会出现在这,是重孙媳妇。那这个姓“许”的呢?也许是孙媳妇,也许是重孙媳妇,反正排在尤氏后面。 莫非是秦可卿死后,贾蓉又娶了个媳妇姓许? 但后面交代贾蓉娶的媳妇姓胡。或许是贾珍的小老婆。

总之这个‘许媳妇’就在这里出现了一次,各个版本后面都没有再出现,包括吴本后28回也没有。作者突然写一个‘许氏’究竟是何用意?

如果再结合死去的秦氏 秦可卿,那就是‘贾母、邢、王、秦、尤、许,婆媳祖孙等’。

秦、尤、许……

熟读《百家姓》的朋友会想到什么?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停!什么秦尤许?

朱秦尤许啊。

《红楼梦》没有姓朱的(只有一个做官媒的叫朱大娘),全书是写“贾”家的故事,这些人都是贾家的媳妇。不应该是 “贾秦尤许”吗?

百家姓当然没有“贾秦尤许”,而是“朱秦尤许”。

莫非“贾”就是“朱”,‘贾家’就是‘朱家’?

原来作者突然加入一个姓许的媳妇,就是为了引出“朱秦尤许”,就是要向我们暗示贾家就是朱家,红楼梦就是朱楼梦。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啊。

其实发现这些秘密并不难,红楼梦里没有刁钻古怪的哑谜、笨谜。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国文常识、诗词典故而已。我们也不要去猜笨谜,不要去胡乱引申、牵强附会。那就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