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中国大凡有座山,总会有寺庙道观出没。作为中国地图上突出的一处山脉,太行山自然不可脱俗。作为太行山脉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晋东南则更是最重要的代表。

晋东南包括了我们熟悉的长治市(古代称作潞安府)、晋城市(古代称为泽州府),位于上党盆地、泽州盆地之中。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史上,特别是佛教建筑史上,晋东南地区因为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占有辉煌的地位。以宋金前的木质古建筑为例,全国现存145处,而晋东南地区就达到了68处,将近50%。接下来就一一罗列出那些在晋东南地区值得观赏的古代建筑。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

法兴寺

位于长治市长子县的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到了唐朝的咸亨四年(67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三子郑惠王,赐法兴寺藏经三千卷,并修建石舍利塔。自此,法兴寺开始被众人熟知。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3)

1980年,因为法兴寺原来所处的位置,属于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导致地面塌陷地基出现裂缝,殿宇倾斜,这座北魏时期的建筑已无法原地修复只得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4)

兴废几经村是法兴寺的真实写照,新修的山门是依照遗址尺寸而复建的。进入山门后对称地立于东西两侧的是关帝殿和迦兰殿。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奉关帝神迦兰殿为新增的建筑。穿过两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5)

该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我国现存古塔中这是绝无仅有的。舍利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为正方形,外形呈重檐楼阁式,内部构成四方藻井,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四壁有壁画,宝顶藻井内浮雕精美,壁画人物形象端庄,全塔造型十分精致。当年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的唐代,郑惠王赐予舍利子和大藏经更造成深远影响,后人都把此地称作福地,从而才带来了法兴寺。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6)

崇庆寺

同样位于长子县的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直到宋朝的元丰二年(1079年)将所有塑像修建完成。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7)

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千佛殿是整个寺内的主殿,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8)

千佛殿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架绝大多数构件为宋代原构,结架合理,制作规范。是我国宋代小型殿宇中具有代表性的遗作。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9)

另外,西配殿是三大士殿,又称罗汉殿。西阔三间,悬山式顶,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内佛台较低,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与俊秀而清逸的菩萨聚集一堂,刚柔相济,风格迥异。佛坛前沿砖雕束腰处,留有两方刻字,铭记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证实了塑像制作的确切年代,历经九百多年,保存完好,这在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史和雕塑史上,确为难得的珍品。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0)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1)

龙门寺

龙门寺位于长治市平顺县的龙门山腰,整座寺庙处于三山一水环绕的绝佳风水宝地,景致幽雅,有龙口吐水、石谷龙门、金灯流油、幡杆圣脑、五檀闹槐、透灵石碑、菩萨迎宾、峭壁石佛等景点,素有“八宝龙门”之美称。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2)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法聪和尚,经五台山云游至此,顿觉此地清静幽雅,灵气飘逸,遂禀呈圣上,传旨建寺,初名“法华寺”。后唐时有50余间殿宇,宋时增至百余间。宋太祖赵匡胤敕赐寺额为“龙门山惠日院”,又名惠日院。因龙门山形如龙首,于北宋乾德年间更名为“龙门寺”。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3)

因为时间的流逝,许多寺院的文物大多已经损毁流散,仅剩3尊后唐时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时期残存的壁画。值得庆幸的是,在寺院内还保留着五代后汉隐帝乾佑三年(955)的经幢1通和北宋乾德五年(967)立的“故大师塔记”等历代碑碣20通,在寺外西沟有祖师坟茔1处,寺院东南坡有和尚坟10余座和宋明等历代墓塔4座。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4)

大云院

大云院位于平顺县城西北的北龙耳山中,寺院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整个寺庙三面环山,南临漳水,林木茂密,幽静幽深。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5)

大云院座北向南,共为两进院落,现存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大佛殿为五代遗构。在寺外左侧,还保存着五代后周时期所建的石塔1座,俗称“七宝塔”,青石雕造。高约6米,原为七层,现存五层。宝塔设计精巧,造型优美,雕刻讲究,颇有观赏价值。寺外悬崖峭壁上列20余孔窑洞,相传为唐将马三保屯兵。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6)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7)

天台庵

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的天台庵,位于长治市平顺县东北的坛形孤山上,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典型晚唐风格,有迹象表明现存建筑可能建于五代后唐年间。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8)

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水,坐北向南,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垛,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较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19)

金灯寺:

终于开始提到题目中的一盏金灯了,这里面的金灯就是位于平顺县东南,与河南省林县交界的林虑山巅的金灯寺石窟。这座矗立在山巅上的佛窟,四面群山起伏,山坡树稀草薄。全年有三个季节在云雾之中,初名宝岩寺,后因萤光夜飞入寺,改称今名。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0)

金灯寺石窟始凿于北周(557——581年),后来在明朝的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之间又进行了扩建,形成了大小石窟17个的格局。整个石窟拥有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余尊。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1)

金灯寺石窟傲立于山巅,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座北面南,由东往山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一进七院格局。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2)

金灯寺石窟最大的洞窟叫做水陆殿,面积约125平方米,窟内地面凿为池沼,水清见底,不盈不涸,沼上架“田”字石桥,佛台和藻井四周立雕石佛30余尊,浮雕壁画79幅。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柱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十二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别具风格。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3)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4)

我们都知道,石窟艺术在中国有许多的代表,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到山西河南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历史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但是到了天灯寺石窟,可以说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尾声,也算是中国石窟以上最后的精华。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5)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6)

从金灯寺林北行数百米便是石塔林,拥有大大小小的舍利塔,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的安葬处。整座佛塔为首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镶有石门。门柜均侧刻有字,隐约可辨“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7)

步行穿越太行山(从晋东南穿越太行山)(28)

历史的长河中,属于人类文明的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的历史都成为了过往云烟,湮没无形。唯有各类的建筑,还有部分挺立在人间,告诉我们那些曾经的历史瞬间,也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保护。疫情过后的初次巡游,将会放在身边的石家庄和定州,去探寻曾经的那些中山国遗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