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家门口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珍梅

市北区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万,占全区户籍人口28.78%,是老年人口比重大的民生大区。面对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等问题,市北区探索建立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市北模式”,全区建成街道居家中心22处,在全市率先实现13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舒适的“托老所”。

市北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家门口的)(1)

“四方”联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如何建设群众满意的养老服务体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市北区依托一体化统筹,系统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将建设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列入区办实事,结合区情下发《市北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行动方案》,切实做到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以面及体。依托“区级统筹、街道协同、企业参与、社区协调”的“四方联动”机制,通过新建小区配建、社会组织自筹等方式,整合房屋资源近1.57万平方米,破解老城区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幸好家门口有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像是我们老人的‘托老所’一样,休闲娱乐、营养午餐、就医、理发等,在这里都解决了。”杨成刚说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市北区现已建成街道居家中心22处,在全市率先实现13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提供社区养老床位440张,签约家庭养老床位3264张,完成适老化改造1464户,面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浴助行、营养配餐、家庭病床护理等服务20万余人次。

打造137处“标准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

要实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首先做到场所“标准化”。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市北区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作为内核工程,将全区22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7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服务的“五统一”要求打造,配套建设活动室、图书室、日托室、食堂、微机课堂和健身房,推动居家养老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同时,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相关经验,会同青岛市养老服务协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制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发布30项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标准》《老年人食物配餐指导手册》等标准化工作指南。

服务个性化,让居家养老更加暖心。

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市北区进一步深化“红色合伙人”机制,积极引入养老服务组织参与市场运作,先后吸引福山老年公寓、交运集团等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坚持需求导向,引导养老服务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问题,创立“生活家”买菜小帮手、“一厨多点”助餐、福山特色医养队等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招募20余名企业热心人士及社会志愿者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围绕“医、养、康、护、悦”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

在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选择在中心就餐,也可以选择送餐上门。针对老年人制作少油、低糖、低盐的健康饮食,让老年人吃得放心、舒心。

截至目前,市北区面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6大类52项专业服务累计达16万余人次。

智能化为养老服务赋能

“那天早上起来,我就感觉心跳很快不舒服,赶紧按了报警器,家里人和社区的人很快就赶过来了。”家住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街道山东路社区的92岁老人王春琴说,多亏了社会工作站给她装的报警器,让她迅速报警并获得了及时救助。

据了解,市北区以辖区80周岁及以上独居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在老人家中安装“一键呼叫”适老化设备,通过线上“一键呼叫”功能与线下志愿照护服务相结合,精准掌握养老服务组织的真实运营状况和养老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和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实现服务全过程“痕迹化”管理,打造养老服务综合智慧监管“一张网”,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市北区充分发挥互联网行业独特优势,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搭建区级智慧养老云平台,在补助审批、日常监管等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自动比对信息数据,全过程记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场景,做到“需求有派单、上门有定位、服务有照片、事后有回访”。

下一步,市北区将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方式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人性、更多样的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