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解读(我对老子道德经第28章)

我对《道德经》感兴趣大约有十年了,但认真加以研读通读还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因此我感觉最近几年我对《道德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有可能从这篇起时不时写一些我读《道德经》的肤浅体悟、理解,真诚欢迎大家的批评和批判。

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解读(我对老子道德经第28章)(1)

共有八十一章节的《道德经》中的第28章是最为难解的一章之一,几乎所有的解读都差不多,但释义我都感觉如鲠在喉,特别是最后一句,老觉得不得要领。至于那千篇一律的解读受篇幅限制,我就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从网上找到。我觉得还是以老解老才能解释得通。要解读《道德经》第28章,首先要深刻搞清楚“道”和“德”。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究竟是什么?“德”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我认为“道”是“体”,这与多数人的理解相同,但我认为“德”是“道”的“命”、是“道”的“魂”,大多数人认为是“道”的“用”,也对,但不如“命”、“魂”更直接、透彻。或者说“道”是路,路其实就是“体”;“德”是路上跑的“车”或“人”,车、人其实就是“魂”,路的魂,路上没有车或人,路没有意义。

“道”“德”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有人才有“道”和“德”。无论“道”有多么宏大、“德”多么客观具体,没有人就没有“道”“德”一说,也就是没有意义,因此“道”包括“天道”和“人道”,“人道”服从“天道”。

在人看来,“道”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之体。她无形无相,无色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可以说她“无”;同时在人看来,“道”也可能化作实在之体,这其实就是“道”外化的化身,称之为“德”,“德”是“道”的形而下的表现形式,因此,她可能已化化为溪流;或者化为了大千世界的规范:“反者道之动”(第40章)(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或者化为了山谷,当然或者也可能化为山峰,天下万物都可能是她的化身,可以说她“有”。“道”是“无”,“德”是“有”。

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解读(我对老子道德经第28章)(2)

《道德经》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道过分刚强其实意谓死亡,“物壮则老”(见《道德经第30章、第55章》),因此强大反而要怀柔,强大反而要示弱,柔弱到如溪流,细水长流,永恒的“德性”即“命”、即“魂”就不会离失(流失),这好比让一个盛年(接下来转老)的人回到了婴儿状态。 “含德之厚,比如赤子”(见《道德经》第55章),一个人有性命最多的时候是婴儿。婴儿是至柔至弱的代表。

白是至阳,黑是至阴,至阳则亡,至阴则生。人是从黑暗中来到世界,黑暗是起始。白天虽好,但使人躁动,消耗;黑夜虽暗却使人冷静,滋养,仰望星空,哲人喜欢黑夜,“和光同尘”,“道隐无名”。宇宙最初是黑暗的,黑色是宇宙的底色,是宇宙混沌的时候的颜色,代表安宁,是一切的归宿,又是一切的开始。黑色(德性)最厚重,黑色是宇宙的混沌色(混兮其若浊《道德经》第15章),由黑到白,黑是起始色。

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解读(我对老子道德经第28章)(3)

高山崇高但不能容留,深谷卑下却能蓄养。不做天下高山,愿做天下峡谷,深谷能盛(读chéng)能蓄能养,“洼则盈”,厚德载物,回复到生命力充足爆发的奇点,回复到纯真原始的混沌状态“一”,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圣人是体“道”的人,是顺应大道的人,圣人懂得万物治理法则成为领导者,所以保证了“天道”和“人道”并行不悖。

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解读(我对老子道德经第28章)(4)

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解读(我对老子道德经第28章)(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