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故居(南师大这处不起眼的门楼)
▲南京师范大学里的这一片池塘,每年春天来的时候,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
南京师范大学被称为“东方最美的校园”,我想还是要归结于它的古色古香、很中国的浓郁气息,还有就是这块地的不可复制。
南师大的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学,再往前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园遗址,再往前有人考证就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凭这三条,我所说的“不可复制”是站得住脚的。
人对美的认知是不断生长的,就像我十几年前刚来南京时,觉得南师大(本文所写“南师大”皆为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下同)的门楼有点寒碜,似乎一点也不“高大上”。而今天重新看到南师大那个门楼,会觉得那种中式、简素、不张扬的建筑风格,才更加耐人寻味。
上世纪80年代,我从苏北小城来到南师大校园。记得我在中文系前面那个小水塘旁边逛了一圈,透过树丛看到一群秀美的女生在水塘边安静地读书,那个画面正像80年代王洁实和谢丽斯所唱的,“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那样的诗意场景令我无限向往。
记得那次我还找到一座楼里的办公室,花16元买了两本《研究生辅导资料》(上下册),带回小城……我始终认为,人的出身不容选择,但美好向往是可以选择的,也像一首歌里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校园里的建筑看上去十分工整,大部分也都有了些年头,但至今仍在发挥着很大作用。
说起来很有意思,南师大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学,当年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但校园建筑却特别古色古香。而南大的前身金陵大学是中国人办的,校园建筑却是中西合璧。如果说南师大是“大家闺秀”,那么南大就是“留洋公子”,如果非要找形象代言人的话,就应该是林徽音和徐志摩了吧!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该校最初设于绣花巷李家花园。民国十一年(1922年)开始在宁海路现址建校,1932年建成。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对称。
比如我们进入校门后沿着大道走不远就可看见的碧绿大草坪,以及正面古色古香的100号楼,其他那些宫殿式建筑物都是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这些古典建筑彼此之间都有古典外廊相通,下雨天师生从此楼到彼楼都不用打伞,现在看来,传统古典建筑设计确实很人性。
▲很多人会在周末闲暇时走进南师大随园校区,感受一下学校氛围,顺便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100号主楼建筑后面的人工小湖,就是我多年前曾经来过的地方。眼前的画面,如今看上去更美,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下,从参天大树上垂挂下来的树枝,与湖中的曲桥、水中的睡莲形成很好的呼应,那种光影浮动的画面,真美。记得那天还有身穿民国学生服的女生在湖边拍照,让人有一种去到了民国戏片场的错觉。
从中心区域孔子像后面可以拾级而上,古典建筑风格的南师大文学楼就在最上面。记得有一年,我陪外地朋友夜游南师大校园,在那个昏暗的文学院楼道里,无意中看见一扇紧闭的门上写着“高教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字样,刹那间我竟有了一种“山洞里遇喜儿,又是悲来又是喜”的感觉。
许多年前,我是南师大高教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那年省内有个马大哈考生,填的准考证号码和我完全相同,结果经过电脑统计发现相同号码不计成绩,让我难度很大的两门功课《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成绩作废。在那件事上我其实比窦娥还冤,被害得来年又重考了一次。不过我也因此把这两门功课学得更透,现在看来倒是件好事。
那天晚上,我们还看见了文学楼外面的一群野猫,能有几十只,看上去就像是猫在开会。据说,经常会有校内外的退休老人去喂这些野猫,也难怪它们长得油光水滑了。其实,对动物的态度就是对世界的态度,慈悲虽然无形,但也是可以衡量的!
▲校园内的名人名师雕塑,展现出南京师范大学的悠久历史。
在南师大校园里走动,经常会有意外惊喜。比如朱赢椿老师的书衣坊,这个车棚改建的工作室,如今在圈内声名鹊起。
我曾专门写过一篇《书衣坊:古朴清幽的夜晚》,然而几年不见,在高大古树的映忖下,朴素粉墙、篱笆藤蔓,更有一种古幽的风姿。那天,我们还看到一块“随园书店”的牌子,虽然店门紧闭,但据说已是南师大现存最老的房子之一。
在另一处“随园书苑”里,全是南师大出版社的书,其中我也看到了自己那本拙作《南京深处谁家院》,感到特别亲切。
▲校园里不仅有古老的随园书店,还有随园书苑,摆放着南师大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各类书籍。
后来,我们还去了金陵女子学院,参观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怡芳纪念馆。同样,我们也不要忘记学院旁边的那座魏特琳塑像。
这位来自美国的基督徒,曾担任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务主任,她在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期间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师大)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被南京人民誉为“活菩萨”。
▲音乐学院里总是琴声悠扬、歌声回荡,还会经常举办各类演出。
那天从金陵女子学院出来以后,在路上听到一位女高音的美妙歌声,于是我们被歌声吸引,来到了音乐学院的小楼。说真的,从两排琴房中的过道穿行而过,听着那样的歌声和琴声,真的特别羡慕那些学生。后来我们还爬上楼,去到那个古色古香的音乐厅,听一个男孩在舞台上弹钢琴,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行走在南师大校园里,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有移步换景之妙,尤其是借着上下起伏的山坡,可以欣赏那些歇山顶的古典建筑,更多了不同视角。南师大校园其实不大,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不由让人从心底赞叹建筑设计师的才华。
当年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从规划到设计以及承建,可谓阵容豪华。担任规划设计的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当时是国民政府“首都计划”的首席顾问。担任建筑设计的是墨菲高足、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这位青年才俊不仅设计了中山陵、金陵女大,还有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可惜就在中山陵即将完工之时,这位杰出建筑师却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让人无限惋惜。
而负责承建的陈明记营造厂也是大名鼎鼎,这个最初建在焦状元巷的南京近代首家华人营造厂,除了承建过金陵女子大学,像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建筑群、金陵神学院(今南医大院内)建筑群、金陵女子神学院(前协和神学院)建筑群、基督教圣保罗堂和汉中堂(莫愁路堂)等建筑,都为陈明记建造。
▲漫步随园,不仅可以领略鲜活的青春气息,还有惹人流连的生活气息。
提起南师大,有个名字一定绕不过去,就是随园,可惜现在已经很难寻觅到随园的痕迹。
在清代文坛,随园主人袁枚是诗坛上的领军人物。这位客居南京的浙江人,先后担任过溧水、江浦、江宁等县县令,不过,真正让他留下名声的还是《随园诗话》和《随园食单》,以及修筑著名的随园。随园在他死后逐渐衰败,但对随园破坏最大的却是太平军,那些没有文化的人硬把这个文人园林开垦成庄稼地,以至于现在我们连一点随园的痕迹都找不到了。
我从朱偰所写《金陵古迹图考》,黄裳所写《金陵五记》中,知道袁枚的墓葬在五台山百步坡,据黄裳在文中描述:“在上海路的转角处看见了两座用砖砌起来的门楼,上面横折一个用洋铅皮作的门额,黑漆,白字,写着‘清袁随园先生墓’。”据黄裳在书中描述,这里除了袁枚和王夫人合葬的墓,左面的两个坟全是袁公的侧室,每墓三人。三墓之后,是袁枚父母的墓。
上世纪50年代,袁枚墓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南京黄强先生文章记叙:“共清理墓葬三座。一座男墓,为袁枚所葬;两座女墓,为袁枚妻妾所葬。墓室长2.5米左右,皆为砖室。随葬品有金簪3枚,金耳环2副,玉带片20块,以及玉簪、铜镜、瓷罐等。”
也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前几天,又和朋友专门去了五台山,发现坐落在百步坡的五台山保龄球馆其实就在路边,除了保龄球馆大楼,整个大院都是水泥路面,连一块绿地都未找到。后来只好去了后面楼的地下室,勉强算是接点地气,缅怀了一下袁枚先生。
▲去南师大随园校区里走一走吧,你一定能欣喜地看到春天的景象和爱情的样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