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

在明代有许多关隘,山的名称与当代有差别。据明代弘治年间《黄州府志》记载,麻城县当时有多座有名字的山脉。

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1)

明《黄州府志》所录麻城县旧地图

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2)

明代未设黄安县前黄安地属麻城

木陵山:在治西北八十里其上有木陵关。

阴山:在治东北,上有阴山关。

大赤领山:在治东五十里。传唐太宗曾避暑于此,山行蚁皆避遂勅封。

霸王山:在治北十五里,传西楚霸王项羽曾驻兵于此。今麻城五脑山附近。

龟峰山:在治东六十里,山势嵯峨,山有崖刻。唐人诗有黄黑龙二井取水祈雨。元和志云:麻城县东南八十里有龟头山,举水所出。春秋吴楚战于柏举即此也。

九螺山:在治西故县镇,昔张憨子曾隐此山,自号:九螺山逸人。

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3)

明代麻城山川图

老君山:在治北八十里,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

五龙山:在治南三十五里,中有兴福寺,横聚如龙之势,故名。

紫云山:在治西北七十里,层峦叠翠,常有紫云气,故名。

三角山:在治西北八十里,三峰并阳如三角。

阳台山:在治西九十里,巾岭夷平可壮。

玉雾山:在县城东北三十里,阴则有云雾氤氲。

白额山:在治东四十里,石高如额故名。

仙居山:在治北十五里,中有石龕,上有凤凰崖。世传亚麻姑仙女修真处。因以山名乡。明代曾有亭川乡、仙居乡、太平乡、孝感乡(后撤并)。

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4)

《黄州府志》山川之麻城篇

道观山:在治北十五里,山峻顶平,有古观基见存。

四望山:在治东南四十里,山至险四望见。元末乡民鲁兵聚众立寨避兵无危。

飞龙山:在治北三十里,为县祖脉,山势峻耸雌雄并立,夏月少暑无蚊。传说有龙升天。今有龙井虽旱不涸,可以溉田。上有龙王庙,遇旱民于此祷雨。

柏子山:在治东北三十里,山多石。传说唐虚应禅师立寺于此,种柏伯珠因名。今有高塔见存。名:柏子塔。

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5)

麻城柏子塔

石子山:又名什子山在治东八十里,山有名峰排列苍汉。即宋端平间徙立县治处。

大安山:在县西三十里,有虚应禅师寺基址,有诗录于后。

五脑山:在治北十五里,乃张七相公立化之地。

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6)

麻城五脑山

雨流山:在县东一百里接九歇山,其山产木。

九歇山:在治东一百二十里,山势险阻,石径曲折,可登眺。

鹅山:在县西九十里,其状如鹅故名。

奉道山:在县西五十里,有古观基,石岩深广可容十余人。

春风岭:按《统志》及胜览在县治东,岭多梅花,宋苏轼自新息渡淮游此岭,有诗。今有岐亭道上见梅花以此题,戏赠陈季常之诗,未知即此是否。

君子岩:在治西南石鼓山之阴山顶,有石岩内有石碗、石臼见存。

观音岩:在龟峰山上有岩如屋,内有石观音像,东有基盘石。

万人岩:在治西五十里,山顶平夷。兵变时万人潜内无危。

凤凰岩:在治北十五里,下有仙姑石室灵泉,晋麻仙姑修真处,今又名麻姑仙洞。

喷雪崖:在龟峰山东泉出飞流如喷雪故名。

风洞:在龟峰山望龟亭,石叠石峻层深遂不可测,投石其中风即起,故名。

麻城地区的由来(一文读懂明代麻城山川地名与现今有何不同)(7)

龟峰山试心石

人跡石:在县治东八十里龟峰山上,旧传唐真应禅师立化之地,云根平处足迹印于台藓间至今尚存。

卧龙石:在县东北有大石势如卧龙。

棋磐石:在龟峰山上观音崖东磐石如局,覆以大夫松合以罗汉草。世传唐太宗奕棋于此。

马迹石:在龟峰山上,世传唐太宗曾驻跸于此,有马迹见存。

合掌石:在龟峰山上与试心石相对如两手拱,能仁禅师以为问讯之状也。

试心石:在龟峰山上,横盘龟顶,望甚危险。

#麻城文史##麻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