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行山的革命故事(行走中原太行山中古任村)
古街
□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
连绵的太行山刀砍斧劈,如高墙,屹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边上。习惯上,人们把太行山分为北太行、南太行和西太行。北太行位于河北,西太行位于山西,南太行主要位于河南安阳、新乡、焦作境内。北太行和西太行严重缺水,只有南太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它是八百里太行开发最早、人烟最稠密地区之一,被称为太行山中最美的一段。
南太行高颜值的原因,是其有珍贵充足的水源。被南太行横穿而过的林州,还有“人工天河”红旗渠。
好水滋润南太行,带来繁盛的人间烟火。林州境内,散落着多个古村落,任村镇的任村,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2013年,任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初春,碧空如洗,杨柳梢头初萌新绿。站在任村西券门楼上,环顾四周,整个村落的东、西、北均为高低起伏的山峦,南面开阔,任村处于藏风聚气的山中小盆地。它的西北方向14公里,就是红旗渠。整个村落都被这条“人工天河”滋养着。
它的样貌,令人想起卫辉狮豹头乡小店河村,两者同为“中国传统村落”,同处山间小盆地,同样保留着大片明清古民居,有着同样古朴的人文气息。
河南《文物建筑》刊文称:“在古代,豫西北和晋东南同属于南太行文化圈,也是华夏文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其建筑文化面貌自成体系,富有特色。”
古人讲究地善则苗茂,宅吉即人荣。任村和小店河村古民居选址,均体现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理念,都符合“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要求。任村古民居,有历史、人文、艺术、建筑构造等多重价值。它的位置序列布置,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理念,秩序井然。它的古建体量大小、装饰等级区分等,彰显着封建宗法伦理观念。它的牌匾文字、墀头上的福禄吉祥等字样,都体现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任村古民居,院内多种石榴树、柿子树等,前者寓意多子多福,后者象征柿(事)柿(事)如意。小细节蕴含大情怀。
任村古民居,还典藏着红色故事。古村落曾是八路军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商贸重镇,设有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德兴贸易货栈等,还有中共林北县委旧址、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
◎马状布局
“任村整个村落布局,据老辈子传说,像一匹马形状。翰林府、进士第象征着马身,东大街、西大街象征着马腿,西券门和昊天观象征着马头。供全村人饮水的北大池、三沟池,象征着马的俩眼睛。”村中老人彭德兵说。
任村因此有“鸡鸣闻三省(地处冀晋豫三省交界处),马嘶震八方”的美誉。郑州大学郑东军教授等人来此调查时,还把任村绘制成惟妙惟肖的骏马图形。
在村子里转悠,发现老民居家家门前都有上马石,临街墙上嵌着石制拴马桩,村里还有马石台、跑马地等地名,村中石牌楼,老百姓叫它“马鞍子”。专家认为,任村以马形布局,可能与商人“马上得福”“马上发财”“马上封侯”的期盼寓意有关。
任村村名来历,说法多种。
据《任村志》记载,村子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有任氏兄弟从河北邯郸迁至此地落户,故名任村。还有一种说法是任村应为“仁村”。任村昊天观内存有一通清代《重修昊天观碑记》,碑记中写作“仁村”。民国《重修林县志》后记中,“仁村”之名出现了三次。“仁村”流传至后世,讹传为任村。
任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它一直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到了明清时期,任村商业十分繁盛,太行山山货卖到平原上,平原产出的棉布、烟糖也要销往太行山里。古代运输全靠肩挑驴驮,每日行程不过百里,来往客商均需在任村打尖住宿,此地成了商品集散地。
行走于任村,一大感受是庙多。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乡村聚落,除了古老的进士街、成片的古民居外,还有多座佛教道教建筑,这些建筑维系着乡村的精神世界,是传统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任村村北有昊天观,它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访之时,正值其全面维修。昊天观别称北庙,它是道教宫观,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昊天观南北长45米,东西宽38米,面积1350平方米。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戏楼(下为山门)、拜殿、玉皇殿,东西两侧分别有龙母殿、五龙殿等,总计有房40余间。
“昊天观是林州境内一处较完整的元至清代古建筑群,承袭了元代地方建筑的风格,院中碑刻文辞华美,书法隽永,反映了任村镇灿烂的古代文化。”《林州田野文物精华》一书记载。
任村西北不到一公里处,还有大般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清。其现存建筑,是1993年在原址重建。三进院落,殿宇雄伟,古风犹存,是典型的佛教庙宇。任村村中南券附近,还建有多座小庙。任村众多村庙,承接了乡村社会的功利诉求,是村民祈求保佑、寄托心愿的场所。
◎古街沧桑
数百年来,任村人文荟萃,魏、张两家,都出过进士和高官。魏、张两家,在一条500米左右的明清古街上,建有大片宅院。这条街,叫任村西街,俗称进士街。
古街古民居,令人惊叹。郑东军教授撰文称“在河南地区仍保存有如此成规模、高质量的古民居群和堡寨式聚落,实在不多”。
进士街青石铺路,建筑土、砖、石、木并举。古街自东到西,依次是进士第(因魏家武进士魏五魁得名)、翰林府(因张家文进士、翰林院编修张家骏得名,又名张鸿逵庄园)和西券门楼组成。古民居大多建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两家进士宅院,东西为邻,世代相依。
进士第,共有九个套院和九个独院。它的建筑紧凑、整齐,注重装饰,木雕举目皆是。它的主院是屋宇式金柱大门,与倒座相连,二门把宅院分成两部分,内院由东西厢房及明三暗五带廊檐的客厅组成。巷子深处,还建有魏氏祠堂。
进士第始创者魏五魁,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武进士,他留心兵书、阵法,爱读《春秋》《通鉴》。他四次随同皇帝銮舆外出,昼驰夜警,恪尽职守。44岁时,魏五魁病逝。林州相关文史资料记载,魏五魁多次受到嘉庆嘉奖,林州市还保存了嘉庆颁发给他的多道圣旨。
自东向西走到进士街中段,就是张家翰林府了。
翰林府建筑群南北长153米,东西宽90余米,占地20余亩,共有6个套院、38个单院,共359间房屋。以院落自成体系,每套的主建筑包括前客厅、后楼院、后花园,再配以数目不等的偏院跨院。
翰林府始创者是张丞实(原名张鸿逵)及其子侄。张丞实是清朝道光年间五品官员,他“耿直廉介,处世不肯苟同”。
来到张丞实居住的主院落,一米高台基上,是坐北面南明三暗五大客厅,进深二间,金砖墁地,12扇格扇门,彩画插屏位于明间正中。院东西两面各是三间附有穿山鹿顶耳房、抄手游廊的厢房。
过彩画插屏,转入后边楼院,院中堂屋楼,是张丞实寝室,内隔断门上方雕刻“不欺室”三个字,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追求。
张丞实寝室大模样未改,但老屋光线幽暗,空间逼仄,现代人住起来不会太舒服。
52岁的张家后人张广红现居于此,他说:“相传皇上让张丞实收税,他总是交得比别人多。皇帝来家里看他,看到家里很简陋,很感动,就赐钱让他盖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丞实的曾孙张家骏考中文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民间把张家宅第改称翰林府。
张家骏善行草,相传其双手会写梅花篆字,他的书法,清末在京津名震一时。
行走在翰林府中,院套院,院连院,初来者会觉得像迷宫一般。
从翰林府再向西走,就是位于进士街西段村头的西券门楼了。它始建于明,是石砌城门式建筑,相当于西寨门。券门深10米,券洞高宽相等,均为3米左右,延续了山西拱券的常规做法,门上刻有兽面浮雕,券内镌刻二龙戏珠,券楼上,也有龙形石雕。任村还有南券,它位于大街南口与南大街交会处,同样始建于明。南券为大块青石筑成,券孔南北两头均置券额,券额正中雕有蛟龙,稍下方还雕有云龙。
“小村落的龙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级装饰。据称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神宗长女荣昌公主下嫁杨耳庄(任村附近一古村)驸马都尉杨春元有关。”同济大学研究生薛岩撰文称。
穿过西券南券幽深的门洞,深深的乡愁油然而生。
◎红色底蕴
任村,村中有多处红色遗迹,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进士第主宅,曾是中共林北县委旧址。翰林府,曾是中共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40年2月,中共太南地委决定将林县以姚村为界,划分为林县、林北县。林北县委就设在进士第主宅,现在是魏家后人魏建平的居所。
林北县委领导全县人民配合八路军129师取得了磁(磁县)武(武安县)涉(涉县)林(林县)反顽战役的胜利。当时,按照“三三制”原则改造和建立农村政权组织,全县72个村进行了村选,建立了新的农民政权。开展了屯粮工作和反贪污、反恶霸斗争,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发展,扩大了我党地方武装,支援了百团大战。
“1942年到1943年,林北县遭遇自然灾害,县委县政府减免公粮,借粮赈灾。还开展整风运动,纯洁党组织。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解放林县全境。还抽调干部南下豫西,支援未解放区。”《红色印记》一书记载。1944年10月,县委机关迁走。此地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
古村落中,还有两处重要的红色遗迹,一是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旧址,一是德兴贸易货栈旧址。
顺着一条小胡同走到尽头,是个只剩门洞的大门。自大门往北行,又是一条小胡同,胡同尽头是二进门,小小的门楼窄窄的双扇木门后,就是豫北办事处旧址。东跨院北屋,据记载陈毅曾居住过。东跨院西屋,据记载刘少奇曾住过。
林州市地处三省交界处,1938年,它就成为八路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中共北方局决定,在此成立了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
据《红色印记》记载,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担任前总情报处的交通联络任务,开辟豫北一带敌伪占区的统一战线工作,开辟通往晋冀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护送来往干部,转运军用物资等。
“豫北办事处,建立了以任村为中枢,西通辽县(左权县)麻田,东达内黄井店的北路、中路、南路三条地下交通线。从1941年到1945年,护送党政军干部5000余人次通过,来往于各根据地之间。”《走遍林州》一书记载。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我抗日军民与日、伪、顽展开了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任村德兴贸易货栈,就是共产党在任村开办的一家较大规模的货栈。
1940年5月,山西省第五专署派赵有德(共产党员)来任村开办德兴贸易货栈,货栈有五十几口人,占了村里的几处大院,规模很大。自1940年到1945年,德兴贸易货栈组织山货出口,搞活流通,平抑物价,采购解放区急需的药品、食盐、布匹等军需物资,成为支撑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一条重要经济动脉,为边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德兴贸易货栈迁走。
据《红色印记》记载,德兴贸易货栈还在安阳设立分栈,在林北、安阳、平顺、壶关等地设立山货行,在涉县、左权县设有商店,在接近敌占区的边沿地带建立了流动商业网点。还派人在沦陷区建立商业机构,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除德兴贸易货栈外,任村还有八路军129师经营的“宏昌盛”货栈,豫北办事处经营的新华饭馆、同仁商店等。
“据1942年4月调查,当时公私商店共计147家,这些商店和货栈,多集中经营山货,向日占区和国民党区输出,换回了大量根据地急需的药品、食盐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走遍林州》一书记载。
任村的商业活动,呈现出繁盛局面。曾在任村参加革命活动的一些老干部,在回忆录中给任村冠以“小北京”“小上海”“小天津”等美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