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

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大势所趋,国学培训机构此起彼伏,各种国学讲堂人流如织,少儿读经班、汉服社团、八雅文化、读书会、互联网平台国学内容、电视节目、舞台演出、商业走秀甚至是手机游戏竞相争辉。

诚然这些这些社会实践具有无可厚非的积极意义,但是能够把握正确方向的却少之又少,有些甚至是蹭热度,捞金的不良商家,更有一知半解披上大褂就敢讲课的假大师招摇撞骗。真正的有识之士,有能之士在拥有一腔热情的同时,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须臾不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精神。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1)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2)

《意见》的五条原则也客观、科学、明确地给出了指导性方针,而这五条原则是固本立新,既往而开来的,是符合历史、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的: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3)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目前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实践中主要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拟古仿古,偏离生活。最为典型的是不明规制地随意穿着汉服、不

明所以地存粹读经教育、 完全仿古的私塾教育、仿古人生活。这些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组织者缺乏创造性继承的能力,盲目地崇拜和追求古代文化和生活。他们引领一群人陷入仿古而逃避现实的虚幻世界,不可自拔。更有一些年轻人,还没有真正明白人生的价值、经历奋斗的人生,便因为某些被曲解的拟古思想,成了不欲、不求、不为的“躺平族”。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4)

第二、 以偏概全,如入迷途。最为典型的是专修一本经典的国学培训,包括成人和儿童的培训。比如被很多人推崇的《弟子规》的培训活动,读《论语》、学《庄子》、学《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往往都是针对一本经典进行学习。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一是组织者本身对国学的整体认知不足,二是学习者普遍的国学基础教育缺失,没有全面学习的基础。而单学一本将直接导致学习者认知的偏颇,只能从一个点上去接受一些观念,很难领悟根本的智慧。再加上教学者经常为了获得更多学员的追随,去迎合学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即所谓的刚需,直接固化地对应经典与具体问题,造成学员思维的局限。

比如,《弟子规》的教学停留在完全按照字面规矩约束孩子,比如《道德经》与商业思维的直接关联等等,比如《孙子兵法》与商业的直接关联等等。而经典的真正价值是其蕴含的根本智慧,这个根本智慧可以适应任何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只有掌握了这个根本智慧才能内化成学习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想获得这种根本的智慧,必须正确、系统、全面地学习核心经典。要跳出经典学经典。要联系现实学经典。一切的文化最终都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5)

第三、 偷换概念,哗众取宠。一些投机者,以传播国学、弘扬比如孝道、

简朴、勤奋、谦和、善良等传统道德为噱头,挑选能够博人眼球的历史习俗,或者偷梁换柱、偷换概念,或者以与现代形成强烈反差内容,加上套路式的现场气氛感染,拉拢学员,谋取利益。据了解一些明显是历史糟粕的内容也被某些人拿来弘扬,比如女孩子裹脚就被某些人作为研究项目,并作为女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古代女德的标准用在现代人身上,滑稽至极。

第四、 虚张声势,有名无实。一些培训师出身的人,利用其成熟的培训心

理学套路,把部分国学概念嫁接在原有的培训逻辑上。脱掉西装换上长袍,摇身一变成为大师,用其三寸不烂之舌,套路渴望学习传统文化而又没有分辨能力的学员,一步一步走入他们设计好的套路里。其实质是一种借用国学名义,拉拢人头的行为,传统文化只是他们的画皮。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6)

第五、 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即在社会被很多有国学学习觉醒意识的家庭

所接受的让孩子纯粹读经的方式。这种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背诵尽量多的内容,孩子一天的学习全部是背诵国学经典。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论根据是孩子理解力不够,而记忆力较强,全部背诵以后,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自然悟通。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问题时,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事实,经典是其所要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以外,人际交往、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信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等都是其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味地背诵经典,让孩子脱离了现实社会环境,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其外,不求甚解的背诵,只是临时的短暂记忆,对于他们来讲,那就是一堆乱码和符号,很快就会忘掉,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第六、 修身养性,别无他用。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一部分追求修身养性的

群体。他们学习国学的目的就是收摄心神,满足于读书时内心轻松的感觉。他们并没有追求国学的智慧可以给他们其他的实际价值,带给社会进步的价值。在他们的观念里,国学与当今时代是脱节的、无用的,于个人修行是有用的。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7)

第七、 照本宣科。这种学习方式大量存在,教学者通过网络音视频、书籍

等载体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对国学进行解读。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学习以后对于现实生活并没有直接用处,他们或者学而不知,或者知而不行,就是学无所用。

传统文化发展与现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误区)(8)

第八、 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诸如非遗、民俗、民艺、国学经典等传承方面,

不加选择,不论其是否有现实和未来的社会价值,都加以推广传承。殊不知,一些明显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也没有任何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的内容,被历史淘汰是自然的选择。历史上被淘汰而消失的技术、工艺、国学经典甚至思想很多,他们之所以被淘汰,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他们对后期的社会已经没有了实用价值。我们研究历史,就能够看到,任何被淘汰的,都是于生活生产没有用的。适者生存,有用才有未来。比如制造石器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技术,严格来讲是绝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值得去研究和传承吗?显然不值得,因为不可能还有人去用石器,所以这项技术不能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就是要被淘汰。

再比如,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淘汰运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所以淘汰了百家,而独尊儒家作为国家之学。因为只有儒家的博学,才能装下统治阶级所要装进去的所有统治措施,包括最主要的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儒家的博学,才能承载统治阶级对重构经典的需要。而其他思想更倾向个体的修养和思想思辨,不符合统治阶层的统治利益。从主流中被淘汰则是一种必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