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前为儿子留下了11字遗嘱(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手下可谓是能人辈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在这些人中,又以刘伯温的名声最响,留下来的传奇故事最多,但就官职赏赐而言,刘伯温在这群人中甚至排倒数。

明朝开国后大封功臣时,以刘伯温的定鼎之功,被封为诚意伯(伯爵),岁禄200石,官职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没有太多实权。相较之下,李善长则是以功勋第一被封为韩国公(公爵),岁禄4000石,左丞相,统领天下政事。比较下汉朝张良的赏赐,刘伯温这个明朝“张良”的赏赐是何其薄也。

刘伯温死前为儿子留下了11字遗嘱(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1)

刘伯温被薄待,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刘伯温虽然在朱元璋争夺天下之中提出了先灭陈友谅,后图张士诚,再北伐中原的关键策略,但相较李善长、徐达等人来说,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集团的时间较晚,不算“创业元勋”。

其次,刘伯温是浙东人,而朱元璋、李善长则是淮西人,由于不属于淮西集团,在封赏功臣时,刘伯温受到了李善长的排挤,而朱元璋也更偏向“老乡”,于是便打压了刘伯温。

由于李善长的排挤,加上出于避祸的打算,刘伯温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隐居山中,不问政事。但就像武侠小说中谁先金盆洗手谁先走的逻辑,刘伯温虽然有心避祸,但祸却自己找上门来。

归隐以后,刘伯温先是被人诽谤用”王气“的土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被朱元璋剥夺了官职和俸禄。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刘伯温只得亲自去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并定居了下来。不久后,胡惟庸成了左丞相,刘伯温大为悲戚,不久便忧愤成疾因病去世了。

对于刘伯温之死,现在后世的传说认为是胡惟庸下毒谋死的。那事实是否如此呢?从两人的关系来说,胡惟庸确实有谋害刘伯温的动机。

在朱元璋撤换李善长之前,曾经询问过刘伯温谁适合继任宰相。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刘伯温出于公心,坦诚地回答了自己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看法。

刘伯温死前为儿子留下了11字遗嘱(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2)

其中对胡惟庸,刘伯温的评价最差:“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在刘伯温看来,胡惟庸好比一匹劣马,让它来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虽然朱元璋最后没听从刘伯温的意见,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出任宰相,但两人间的梁子已经结下了。而且胡惟庸也是属于淮西集团的一员,也有排除异己的必要。

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看上去事实明确,但真相却未必如此,朱元璋反而更像是幕后黑手。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曾和他的儿子谈起此事,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胡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一口咬定刘伯温是因为不屈从胡惟庸而被毒死,而且大力夸大胡惟庸结党的力量,认为他们可以连皇帝的话都不听了。

但从后面事态的发展来看,事实却并非朱元璋说的那样。首先,在朱元璋时期,特务政治已经初现端倪,检校对每个大臣都有着严密的检控,如果胡惟庸下毒,不至于朱元璋一点消息都没有。

其次,胡惟庸虽然贵为宰相,但权势并没有朱元璋说得那么大,后面胡惟庸被以“植权擅党”的罪名处死时,连一点像样的反抗都没有,因此朱元璋所谓的“说不倒”只不过是虚言。

刘伯温之死更有可能是朱元璋的阴谋,他利用胡惟庸和刘伯温的矛盾,先是对胡惟庸进行暗示,让其对刘伯温下毒手,最后再用这个罪名来彰现胡惟庸的专断独行、横行不法,从而将其一网打尽,以达到其屠戮功臣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刘伯温之死则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刘伯温死前为儿子留下了11字遗嘱(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3)

最终,朱元璋达到了他的目的。胡惟庸入狱初,是以“擅权植党”的罪名,但这个罪名明显不能让朱元璋达到清除功臣的目的,于是经过一系列“调查”,“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一大批功臣宿将被列为“胡党”处死。

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死后十年,罪名又被升级为“谋反”,李善长以及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被卷入此案被诛杀。整个胡惟庸案下来,累及诛杀功臣及其家属达三万余人。之后子虚乌有的蓝玉案也如出一辙,最后牵连人数达到两万余人。人头落地之下,尸山血海之中,朱元璋完成了自己清除功臣,为自己孙子朱允文继位开路的目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