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全集(理智向左疯狂向右)

怪诞行为学全集(理智向左疯狂向右)(1)

基本信息

书 名:《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连环杀手的怪诞行为学》

作 者:【加】彼得·佛伦斯基 著 宁晨 于曦 译

出 版 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定 价:38.00元

上架建议:犯罪心理

作者简介

[加]彼得·佛伦斯基(Peter Vronsky),多伦多大学犯罪学博士,电影制作人,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讲师。1956年生于加拿大,曾任记者、作家、纪录片制片人。他拍摄的纪录片作品曾在PBS、探索频道、CNN等电视台播出。为调查连环杀手,他走遍北美和欧洲查阅资料,并得到美国和加拿大警察局的帮助,获得一些珍贵的卷宗档案。除本书外,还著有《女性连环杀手》等畅销书。

内容梗概

· 变态心理学

他们是如何成为连环杀手的?为什么他们认为杀人是在“替天行道”?他们的很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同样出现在普通人身上,为什么偏偏只有他们成了凶手?正常人和变态的界限在哪里?

· FBI心理分析术

为了应对连环杀手的威胁,FBI发展出一套心理侧写的技术。这种心理分析术为什么能够准确推测出凶手的年龄、职业、体型、习惯甚至长相?对于越来越不安全的世界,“超感警探”们给我提出了哪些建议?

· 3000年连环谋杀史

从古罗马时代到21世纪,连环谋杀在历史上从未中断,那些吸血鬼、狼人的传说很多都是连环谋杀的另类演绎。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连环谋杀的数量剧增,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巨变,还是因为媒体的发达?

· 30桩全球最恐怖凶杀案

从“蓝胡子”到“开膛手杰克”,从泰德·邦迪到“女魔头”,历史上最著名、最恐怖的谋杀案大盘点。这些变态的连环谋杀令人震惊、恐惧,更引人深思。

如果你是个小清新散文的读者,那千万不要打开这本书,这是一本极度重口味的著作,讲的就是“世界上最变态的那群人是怎么变成变态的”,你可以从中看到3000年的连环谋杀历史,众多最凶残、最血腥的案件一一呈现,并通过FBI和连环杀手的博弈为你讲述心理侧写的起源和发展。

· 你还可以看到:

连环杀手为何产生性变态、恋物癖、精神分裂、食人、反社会、病态人格、强奸、斩首、碎尸、阉割等变态心理和行为?

谁是历史上第一个连环杀手?谁是杀人最多的连环杀手?

古罗马时代的连环杀手和21世纪的连环杀手有何区别?

连环谋杀和色情文学、侦探杂志、《圣经》有何关系?

连环杀手有哪些类别,各有什么区别?

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让他们成了连环杀手?

FBI心理侧写是否真如美剧中那样神奇?

连环杀手真的在3岁就注定了吗?

人一生平均要遇到多少谋杀犯?

什么人最容易被连环杀手盯上?

如何从谋杀犯手下逃生?

为什么射手座的连环杀手最多?

书评: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读《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

文/皇甫

我们追美剧《犯罪心理》《超感警探》《杀手信徒》,我们看电影《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美国精神病人》,我们阅读小说《死亡通知单》《心理罪》《十宗罪》……在银幕上、荧屏里、小说中,他们是最有艺术魅力的一群人,极端残忍,又聪明绝顶。我们从未见过连环杀手,因为他们与我们隔着一块银幕、一纸文字。但你是否想到过,芸芸众生之中,那些真正的凶徒们藏身何处,在你挤公交的时候、逛街的时候,是否曾和这些亡命之徒擦肩而过,同时也和死神擦肩而过呢?

大多数人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概率太低了。但有一个名叫彼得·佛伦斯基的加拿大人认真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了一本《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连环杀手的怪诞行为学》,因为他遭遇了两个连环杀手。其中一个是“时报广场开膛手”理查德·科廷厄姆,与作者在旅馆的电梯中擦身而过;另一个是“乌克兰食人魔”安德烈·奇卡提洛,作者在街头采访过他。当时作者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就是臭名昭著的杀人魔头,事后发现时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并促发他开始研究“连环杀手因何成为连环杀手”这个问题。

在这个诡异的凶手世界里,有一群常人无法理解的怪人,他们犯下最凶残的命案,却不为金钱或仇恨,而是为了“快感”。当他们迈出第一步时,就已经踏上了不归路。历史上,人们把连环杀手演化成吸血鬼、狼人、僵尸的传说,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到了当代,随着犯罪心理学和FBI心理侧写的发展,已经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人们越来越熟悉这群艺术化的变态角色。

在这个重口味横行的时代,连环杀手这个最特殊的群体随着影视作品深入人心,甚至变成了某种叛逆、不羁的英雄。在《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连环杀手文化的发展与进化,在艺术形象中无法无天的角色,在现实中却是疲于奔命的边缘人物。如果要说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从童年起生活就很不幸,这种不幸也许并不是表面上的缺衣少食,而是心理上的郁愤难平。愤怒感是所有连环杀手的共性,而现代社会无疑是催生愤怒的温床。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不知道读这种书有何必要,或许只能读一些好玩、奇特的侦探故事,但读后我发现,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你必须不被愤世嫉俗的观点裹挟,保持自己的初心,才能更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表达的是世界的伤口,是最阴暗的角落,了解这个地方,不仅是警方的使命,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精彩试读—— “山腰杀手”肯尼斯·比安奇和安吉洛·博诺

1977年10月到1978年2月,这对表兄弟组成的连环杀手团队奸杀了很多女人,让洛杉矶人心惶惶。由于很多受害者的尸体都在好莱坞山上被发现,所以媒体称凶手为“山腰杀手”。警方从尸体中提取的精液和尸体摆放方式断定有两个凶手,但当时没有将这个信息告知媒体。

第一个受害者是一名黑人妓女,名叫尤兰达·华盛顿,在日落大道附近做皮肉生意。1977年10月18日,她的裸尸在凡图拉高速公路旁边的山上被人发现。这则新闻在报纸上只有豆腐块大小。

1977年10月31日,15岁的朱蒂·米勒在好莱坞大道附近失踪。她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有毒瘾,偶尔卖淫。她的尸体后来在拉克雷森塔花园中被人发现,死前曾被强奸,嘴上、手腕上、脚踝处都缠着胶带。

11月6日,丽莎·特蕾莎·卡斯汀的尸体在格兰达尔地区被人发现。与前两个受害者不同,卡斯汀是个正派的女孩,而且打了两份工:做餐厅服务员,并在父亲的房产公司工作。

1977年11月10日,18岁的妓女吉尔·巴克布的尸体在穆赫兰道被人发现。11月17日,17岁的凯瑟琳·罗伯特的尸体在好莱坞大道被人发现。11月20日,20岁的艺术系学生克里斯蒂娜·维克勒的尸体被人发现,生前曾被残忍折磨。同一天,警方发现了14岁的索尼娅·约翰逊和12岁的多莉·塞佩达的尸体。11月23日,28岁的女演员简·金的尸体在洛斯费里兹区边缘被人发现。11月底,18岁的商学院学生劳伦·瓦格纳的尸体在克里夫山间公路上被人发现。这些谋杀之间存在明显几乎所有尸体都是裸体,都被两人强奸,都被捆绑、堵嘴、戴手铐,都被扔在好莱坞周围的高速公路或山间公路旁边,弃尸地点周围都没有民居。警方担心凶手是警察,至少反侦察能力很强,尸体上几乎没有任何证据,发现的证据几乎都无法成为呈堂证供。

12月15日,17岁的妓女金伯莉·马丁接到应召女郎公司的命令,前往好莱坞罗望子公寓为客人服务。说来有点讽刺,她加入这家公司,就是因为害怕站街时被山腰杀手盯上。她的裸尸被丢弃在靠近洛杉矶市政厅的一个废弃停车场内。警方前去那间公寓调查,发现公寓的门是被人撬开的。警方又对应召女郎公司接到的电话进行了定位,发现是从一个图书馆的公用电话打来的。

1978年2月17日,有人报警说看到天使之馆公路上有辆车冲下了悬崖。警察找到了车辆,在其中发现了20岁的辛迪·胡思佩思的裸尸,显然曾被强奸。她生前正在上学,兼职做服务员。

然后,谋杀神秘地停止了。

11个月后,在洛杉矶北方1000英里外的贝灵汉姆市,女大学生凯伦·曼迪克和戴安娜·怀尔德失踪了。

曼迪克夜间在一家商店做兼职,前一年的暑假时,她和这里的保安成了朋友。这名保安和蔼可亲,英俊帅气,并且是贝灵汉姆保安公司的管理层。他叫肯尼斯·比安奇,当年27岁,和一个名叫凯丽·博德的当地姑娘同居并育有一子。

1月的一天,比安奇对凯伦·曼迪克说,他可以给她提供一个轻松赚200美元的兼职工作。他说公司负责的一所住宅的警报系统出现故障,而屋主在外度假,如果凯伦愿意在修理警报的时候看房子,就可以获得100美元。凯伦问能否带上室友戴安娜·怀尔德,比安奇立即答应了,不过比安奇强调,由于涉及警报系统,她们不能把这份工作告诉任何人。但凯伦还是对男友说了。

凯伦·曼迪克和戴安娜·怀尔德的尸体在一处死胡同里被人发现,她们被勒死,生前曾被强奸。警方和肯尼斯·比安奇及其公司进行了联系,得知那所房子的警报系统没有故障,但钥匙丢失了。比安奇很快被捕了。

警方在那所住宅、肯尼斯·比安奇的公寓和汽车中找到了很多证据,证明他就是案犯,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凯丽·博德说比安奇是一个温柔的恋人、关爱儿子的父亲,而保安公司的老板——曾是一名警官——则说比安奇是他们最好的员工之一,是最受客户欢迎的保安之一。而朋友们都说他是一个绅士,不会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

贝灵汉姆市的警局局长曾在洛杉矶地区担任警察,并且认识山腰杀手的一个受害者的父亲。由于这段经历,这名局长很熟悉山腰杀手的案子,而现在的这起案件让他觉得有相似之处,所以他先向凯丽询问了肯尼斯·比安奇的背景。凯丽说,一年半前她在洛杉矶认识了肯尼斯·比安奇,生了孩子之后,她回到贝灵汉姆,肯尼斯·比安奇也于去年5月来到本市与她会合。

局长很快给洛杉矶警方打了个电话。经过对凯丽的询问,两件案子的联系越来越清晰。凯丽和比安奇曾住在罗望子公寓,也就是应召女郎被杀的地点。凯丽还说,他们俩当时没有装电话,肯尼斯总是到附近图书馆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后来证实就是打给应召女郎公司的那个电话亭。凯丽刚遇到比安奇的时候,比安奇就住在加菲尔德大道,那里也是两名受害者最后出现的地方。随着证据越来越多,洛杉矶也开始起诉肯尼斯·比安奇犯下了谋杀罪行。

比安奇说他不记得犯过罪,警方边叫来精神病医生前来诊断。在催眠下,比安奇表现出了多重人格,他头脑内还有一个名为“史蒂夫·沃克尔”的人。正是这个“史蒂夫”供出了他的同伙——44岁的表兄安吉洛·博诺。

在催眠下,“史蒂夫”说肯尼斯是一个愚蠢、懦弱的小男子,并说“史蒂夫”仇视女人,逼着肯尼斯犯下了罪行。“史蒂夫·沃克尔”详细描述了肯尼斯·比安奇和安吉洛·博诺装扮成警察诱骗女人和离家出走的女孩、“逮捕”妓女的过程。

有次,比安奇敲开一间公寓的门,等屋子里的女人开门后,他说这位女士的车在街上被撞了,但屋主不认识比安奇,犹豫再三还是没跟他出去,因而逃过一劫。多数受害者都被带到安吉洛·博诺的家居装饰店里,被强奸、勒死后,衣物和珠宝还都被搜刮一空,然后被丢弃在山腰上。

有一个进店来买车垫的女人也被捆绑、强奸和谋杀,她就是被推下山崖的那辆车中的受害者。另一次,肯尼斯·比安奇在公交车站和一个女人搭讪,说自己是警察,正在和搭档执勤,不过马上就要下班了,然后说要送她回家。这个女人高兴地答应了。比安奇开着车到了博诺家,给她戴上手铐后推进了屋里。

博诺和比安奇还曾绑架了27岁的凯瑟琳·洛尔,她是演员彼得·洛尔的女儿,而彼得·洛尔曾在弗里茨·朗的经典电影《M就是凶手》中扮演连环杀手。当他们发现一张她和彼得·洛尔的合影并得知她的身份后,他们放走了她。凯瑟琳·洛尔后来报警时说对方出示了洛杉矶警徽,后来证实那是博诺从一个电视剧拍摄片场偷的。

先后有6个精神病医生确认比安奇患有多重人格的疾病,但警方调查发现比安奇家里有很多心理学图书,并在洛杉矶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诊所,是一个“半吊子”心理学家。那家心理咨询诊所只有一个病人,很快就倒闭了。比安奇曾找到其他精神病医生,想和他们合作,多数医生都一笑了之,但有一个医生给他推荐了另一个精神病医生——史蒂夫·沃克尔。利用医生给的沃克尔简历,比安奇伪造了一份毕业证书,将自己变成了“史蒂夫·沃克尔”。在催眠中,“史蒂夫·沃克尔”似乎从小就和比安奇共存了,但比安奇一年前才得到沃克尔的简历。

最终有一个精神病医生识破了比安奇的游戏。他催眠了比安奇,并告诉比安奇,现在律师就在房间内。比安奇立刻站起来走到空地上和不存在的律师握手。这就产生了破绽:催眠师可以让被催眠的人会产生幻觉,但被催眠者无法和幻觉的事物进行物理接触。比安奇显然是假装被催眠了。

1951年,肯尼斯·比安奇生于纽约州罗切斯特市,3个月的时候被17岁的酒鬼父亲交给别人收养了。他的养母弗朗西斯·比安奇是个焦虑、歇斯底里的女人,非常溺爱他。记录显示,肯尼斯·比安奇儿时就有很多精神病和医疗记录,他的母亲常常因为臆想的理由带他去看医生。只有一个理由不是臆想的,那就是他经常尿裤子、尿床——连环杀手童年常有的毛病。肯尼斯·比安奇7岁时,有这样一份医疗记录:

他于1958年12月15日来院就诊,被诊断为泌尿系统有问题。诊断如下:1.憩室,2.马蹄肾,3.暂时性高血压。汤森医生说,除掉这些生理问题外,这个男孩还有许多情绪方面的问题。他经常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平常他表现稳定,但当母亲来探视的时候就变得一团乱。他会接连向母亲抱怨,而他的母亲马上就会拉住附近的护士或医生来纠缠。汤森医生说,从未见过这样的住院儿童,并认为他的家教和社交能力堪忧。

1959年3月13日,一个医生在报告中写道:

很明显这位母亲就是个严重心智失常的人,她让孩子看许多不同的医生表明她非常偏执。根据她的表现,她对这个孩子有很强的的控制欲,经常不让他上学。在过去几个月中,由于害怕孩子咽喉痛或者天气潮湿,就数次不让孩子上学。不确定这位母亲是否能够通过心理评估,但值得对其进行诊断式研究,这样可以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主要症状、家庭关系有更明确的判断,也可以更好判断母亲的心理状况。

肯尼斯12岁时的一份医疗报告中写道:

肯尼斯对母亲十分依赖,又对母亲怀有很强的敌意。他仰仗母亲才能生活,但对母亲的控制和保护又经常表现出反抗。他渴望发展其他关系,但又极力抗拒这种渴望,比如,他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家长。

他很孤独,渴望离开母亲。他很压抑,离开母亲又会很伤心。母亲似乎只允许他有自己一个朋友。他的认知中有许多基本的矛盾。他努力讨好母亲,但母亲似乎总是很不满。总而言之,道林医生认为他是一个严重压抑的孩子,非常焦虑、孤独。他觉得只能通过抱怨治疗来接近母亲。道林医生认为,即便他不抱怨治疗,仍是一个身心失常的孩子。

奇怪的是,肯尼斯的父亲很少出现,就像不存在似的。根据FBI的性谋杀研究,66%的性罪犯和连环杀手家中由母亲管事。肯尼斯·比安奇的父亲同时打几份工,几乎从不在家。肯尼斯13岁时,他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和心脏病而去世了,肯尼斯深受打击,几乎崩溃。精神病学家的报告说,肯尼斯·比安奇是个很愤怒的孩子,但奇怪的是,他会把愤怒掩藏在友善和顺从的面具下。

肯尼斯·比安奇高中时很安分,因为运动员身份而受到女孩的欢迎。1971年,比安奇结婚了,但仅仅8个月后,妻子就抛弃他和另一个男人跑了。朋友们说他似乎一直没有接受婚姻破裂的事实。在此期间,比安奇做了一名救护车随员,并在大学学习了警务学,希望将来可以做警察。和妻子离婚后,比安奇非常沮丧、悲伤。

1971-1973年,罗切斯特市有3名女孩去杂货店买东西的时候被人勒死。当比安奇就是山腰杀手的消息传开后,罗切斯特警局怀疑这几起案子也是他所为,但并没有找到证据。

1975年,比安奇的母亲再嫁,肯尼斯跟着来到了洛杉矶。他和母亲的外甥,也就是他表哥安吉洛·博诺住在了一起。

博诺这时候已经40岁,有7个孩子,离过三次婚——部分原因是他喜欢暴力的肛交。他开了一家家居饰品店,自己就住在店后面的小屋里。博诺家里总有很多离家出走的年轻女孩来来往往。

有段时间,博诺和比安奇决定做拉皮条的生意,他们开始用毒品引诱离家的年轻女孩卖淫。好莱坞就是离家年轻女孩的圣地,全国各地的年轻女孩云集于此,博诺和比安奇很容易找人。不过,他们还是遇到了问题。一个女孩对客户讲述了她被博诺和比安奇虐待的经历,因而这位客人拒绝交还女孩。博诺和比安奇威胁了此人,那人却叫来了地狱天使的成员来威胁博诺,把博诺吓了个半死。

博诺和比安奇从另一个妓女手里买了一份“嫖娼熟客清单”,结果却发现被骗了。此后不久,第一个受害者——职业妓女尤兰达·华盛顿被勒死了。

与此同时,比安奇自己租了公寓,并遇到了当时做秘书的凯丽·博德。他们相恋后同居,并生一个孩子。凯丽说,比安奇经常去表哥的店里“打牌”,但她从不陪他一起去——她不喜欢博诺,她觉得博诺好像仇视女性。除此之外,她觉得肯尼斯是个幼稚、不靠谱的男人,但很温和、忠诚。她从未怀疑过比安奇过着双重人生,直到比安奇被捕后很久她仍不相信这一切。

经过了漫长、耗资巨大的审判,安吉洛·博诺最终被认定为另一个山腰杀手。由于比安奇已经招供并指认了博诺,所以博诺被判死刑,尽管陪审团并不愿意只判一个人死刑。博诺始终否认所有指控,但证据和比安奇的证词已经足够定罪了。

比安奇的故事还没结束,在被捕后,他竟然有了一堆女粉丝,而他被定罪后,女粉丝似乎有增无减。24岁的维罗妮卡·康普顿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剧作家,对性虐待、连环谋杀很感兴趣,并开始撰写有关比安奇的故事。最终,她来到监狱和比安奇会面,并开始和他恋爱。1980年夏,比安奇向康普顿展示了他是如何勒死受害者的,并将精液装在将胶手套里给了她。康普顿随后飞到贝灵汉姆,诱骗一个女子到自己的旅馆房间,并企图勒死她。她的计划是用比安奇的手法杀死这个女人,并将精液留在现场,伪造凶手仍在杀人的现场,以证明比安奇并非真凶,只是二人精液相似(当时DNA测试还未施行)。但是这个受害者比康普顿强壮得多,成功逃脱,康普顿随即被捕。入狱后,康普顿通过信件和另一名连环杀手——“日落大道杀手”道格·克拉克成了恋人。康普顿因为谋杀未遂被判终身监禁,并在1994年前不准假释。她出狱后进入华盛顿精神矫正中心治疗,并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书——《灰烬为食:在美国监狱中康复》。出版商在书中写道:“她叙述了杂乱、令人心碎的生活,表述了监狱体系如何成功改造了犯人。”

有趣的是,安吉洛·博诺在二人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肯尼斯·比安奇的很多作为都是为了取悦表哥,但在肯尼斯来到洛杉矶之前和去了贝灵汉姆之后,博诺也没有单独作案。另一方面,博诺尽量抑制比安奇的冲动,并小心翼翼地抹去所有犯罪证据。最终,博诺对比安奇的冲动感到厌倦,并建议他去贝灵汉姆和凯丽一起住。后来比安奇两次试图单独作案,但很快就被捕了。没有比安奇,博诺不杀人;而没有博诺,比安奇的谋杀破绽百出。连环杀手的搭档之间往往如此互相依赖。

(编辑:寇茽)

为何近30年来连环谋杀剧增?

当我们了解了连环杀手风潮的起起落落之后,我们更好奇为何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谋杀案如此急剧地增长。有一些犯罪学家认为,连环杀手并没有增多,但受害者增多了。创造出“连锁失明”这个术语的学者史蒂文·艾格尔还曾是纽约州连环杀手电脑分析项目HALT的主管,现任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服务学院院长,该学院目前是连环谋杀死亡研究的领头羊。

艾格尔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日渐增长的看法,即杀死某一类型的人较少被谴责,比如妓女、同性恋、流浪汉。相比而言,一个白人大学女生的死亡比中产阶级大叔的死亡更容易让人同情。艾格尔解释说:

有些连环杀手的受害者,生前就被视为低人一等,所以死后也只能得到“更少同情”(生前他们就被人忽视,死后变得仿佛“从未存在过”),他们的死亡更像是“清理库存”或者“清除污点”,而凶手则被看作“敢于清除社会不良因素”的人。

五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学生在盖恩斯维尔市接连被人杀死,在《时代》杂志和电视台的渲染下,引发了全国性的紧张气氛。而与此同时,底特律市有11名黑人妓女被人杀死,却无法登上报纸的第三版。没人关心她们,因为她们无法让人“怜悯”。

当然,如果有人愿意去查一下连环杀害的受害者都是些什么人,他会发现其中有大量妓女、底层穷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乱交的同性恋和离家出走的孩子——都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群,都不被人关心,他们的死亡甚至让某些人幸灾乐祸。比如“绿河杀手”加里·里奇韦就曾对警方说:“我觉得,我杀了这些妓女是在帮你们。你们拿他们没办法,但我可以。”

只有经常出现女大学生、儿童等类型的遇害者时,民众才会不那么冷漠。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那些“社会渣滓”之所以被连环杀手盯上,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与普通女性相比,连环杀手显然更容易将妓女骗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女大学生和儿童,由于年轻,自然无法深思熟虑,也因此成了容易下手的目标。传统的学者认为,连环杀手挑选他们下手是因为便利,而不是故意选择这种“社会边缘人”的。

艾格尔认为,尽管麻木对待社会底层人民的现象由来已久,但我们现在的文化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杀戮文化”是由纪实犯罪文学、小说、电影、新闻共同塑造的,目前这些媒介都在宣扬连环杀手如何聪明,如何骗过警察,并强调他们行为的合理性,而遇害者在这些故事里通常只是陪衬,甚至更糟——是咎由自取。

艾格尔举例说,《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对两位连环杀手的描述很不严谨,但更让他震惊的是,观众对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智慧超群、个性复杂、甚有教养的食人博士汉尼拔竟然非常欣赏。汉尼拔成了这部电影里最耀眼的明星,超越了朱迪·福斯特饰演的FBI探员斯塔林的光辉。艾格尔更关心的是:

安东尼·霍普金斯将一名残忍、冷酷、兽性的连环杀手演绎成一个反英雄的人物,这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演技高超,也是由于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观众已经接受、甚至赞扬连环杀手了。

喜欢喝基安蒂红葡萄酒的汉尼拔是一个“好”连环杀手,而片中的另一位连环杀手——“野牛比尔”则性别错位、卑鄙下流、一贫如洗、妄图变性,他将受害者剥皮并丢弃在臭气熏天的地窖里,显然是个“坏”连环杀手。就像一位影评人说的,大家愿意和汉尼拔这样的食人魔共进晚餐(只要汉尼拔不吃他们),而野牛比尔就是那种“无人关心”的人。谁愿意和野牛比尔这种人待在一起呢?

艾格尔认为,这种将连环杀手分为“可以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做法,证明社会以另外一种价值观看待连环杀手,即他们比杀死配偶的“普通”凶手更“高级”:

对于许多人来说,连环杀手是勇气、个性、智慧的象征,是满足他们反叛幻想、替他们批评社会现状的代言人。对于一些人而言,连环杀手是快速实现正义、清除社会“害虫”的象征。虽然连环杀手总是在逃亡,但他们总能逃过警察的追捕;虽然他们总是处于四处逃跑的恐惧中,但他们的“机智”弥补了这一点。

社会评论家马克·塞尔泽也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美国的连环杀手文化是顶替早期另一种奇特的美国习俗而形成的:

连环谋杀及其表现可以看成西部片或类型小说中暴力文化的再现……本质上讲,西部片一直都是关于连环谋杀的。

塞尔泽还提到了犯罪文学和每周电影节目中的犯罪片的流行,他把新的连环杀手文化称为创伤文化,也就是“公众对毁坏身体、开膛破肚的幻想,对震惊、创伤和伤口的迷恋”。

这种连环杀手文化的种子,其实19世纪的安格斯·麦克拉伦在分析托马斯·尼尔·克里姆医生的案件时就已经提到。克里姆医生杀死了多名前来堕胎的妇女,麦克拉伦认为克里姆医生的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塑造他们的社会造成的”。在克里姆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一个女人独自来堕胎,会遭到强烈的鄙视和蔑视。麦克拉伦认为,与其说这些连环杀手是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物,“其实最佳的解释应该是,他们并不是‘不法之徒’,而是‘过度社会化’的个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最大限度地执行社会的判决”。

马克·塞尔泽认为,现在的连环杀手也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长大成人、接受教育,因而他们把自己的杀戮行为看做“模仿冲动”,或者用罗伯特·肯尼迪的话能更简单地表达,“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罪犯”。

这种文化上的解释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何连环谋杀持续增长,让我们理解一个新的循环正在形成。

面对连环谋杀案时,人们有一种令人震惊的冷漠感,受害者如果是社会边缘人的话会更加明显。就像谋杀了48人的“绿河杀手”加里·里奇韦基本没有媒体关注,但所有人都知道泰德·邦迪、安德鲁·库纳南。而很少有人知道肯德尔·“臭小子”·弗朗西斯或威廉姆·莱斯特·萨夫,尽管他们两人都杀了很多人。

从1996~1998年,弗朗西斯杀了八名妓女,并将尸体藏在自己的阁楼上,但无论是他还是受害者都没有吸引媒体的注意。而且,弗朗西斯杀人的地方就在纽约州波普基西市——这座城市毗邻哈德逊河,位于奥尔巴尼市和纽约市之间,距离南边的奥尔巴尼电视台太远,距离北边的纽约电视台也太远。这起案子仿佛从未发生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8名受害者仍然没有激起任何反响,因为这个故事“不吸引人”——他既不是个食人魔,也没有咬下受害者的肉——他只是勒死了受害者,用垃圾袋装起尸体扔进阁楼,任凭父母抱怨有奇怪的味道(他对父母说,阁楼上有死老鼠)。

从1986~1992年,威廉姆·莱斯特·萨夫在加州艾尔信诺湖地区杀了13人,如果这还不足以引起注意,那他在洛杉矶电视台附近杀人仍没有报道就很奇怪了。萨夫杀死了一名吸毒的街头妓女,并将她的尸体扒光丢弃在商场附近的垃圾场,就是想引起人们对毒瘾的注意。可惜,萨夫上庭时正赶上辛普森杀妻案。13个死掉的妓女对比两个豪华住宅区的白人女子,谁更引人注目不言自明。还有乔尔·里夫金,在纽约和长岛杀了17名站街妓女,而媒体都去报道科林·弗格森了,因为他杀了六个“深受尊敬的白领”。科林·弗格森在电视上大出风头的时候,里夫金却无人关注——如果不是电视剧《宋飞正传》里用他开玩笑,可能没人知道还有这桩事。

如今媒体报道连环谋杀并不看重被杀死了多少人,而是名人身份、受关注程度——一辆车库里被盗的名牌跑车胜过垃圾场里的五具尸体。

精神病和心理变态人格

公众、媒体、执法机关,甚至学术界都常常混淆精神病和心理变态人格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含义很不同。

精神病是指某人患有精神错乱,这是一种使人衰弱的有机精神类疾病,人们尚未完全了解这种疾病,但知道它会导致幻觉、错觉和行为的巨变。极少数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出现暴力行为,更少的连环杀手患有精神病。针对1964~1973年间的2000名谋杀犯进行的研究显示,只有1%患有精神病。精神病患者不关注现实世界,因而很难成为连环杀手。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通常只针对自己。

另一方面,连环杀手通常被诊断为心理变态人格或反社会人格。心理变态人格不会导致个性或行为失调。一名法庭精神病专家说:

他们不遵循任何的道德准则,只按照自己的一时心意行事,或做那些让自己最愉悦、满足的行为。

心理学家S.K.亨德森在1939年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心理变态人格:

心理变态人格是我们为这些人起的:他们有一定的智慧,有些人非常聪明,少部分人差一点。他们从很小的时候起,贯穿一生都有反社会的特性,并呈现周期性或分散式的发作。在很多案例中,很难用社会方法、刑罚、治疗纠正,也没有预防或疗法可以根治。正常生活的偏离、缺失、失败不仅仅是任性或顽劣,不仅仅会对本人产生重创和严重威胁,更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疾病。

心理学家推测,心理变态人格患者对恐惧和焦虑的体验能力下降,导致其道德感无法发展。心理变态人格患者通常很有魅力,擅长操纵别人,喜怒不形于色。他们丝毫不同情受害者,并发展出一套心理防御机制,如合理化(“谁让她搭了我的车”)、投射(“她是个无情的荡妇”)、分裂(“我不记得杀了她”)。他们自我感觉很特别,“有资格”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之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变态人格患者缺乏同理心。

一本《精神病手册》列出了一些心理变态人格的主要特征,其中很多都能在连环杀手身上找到:花言巧语,外表迷人,行为夸张,需要持续刺激,病态说谎,诈骗、操纵他人,缺乏同情心、愧疚感,缺乏同理心,寄生虫般的生活方式,自制力弱,乱交,青少年行为问题,缺乏现实的长期目标,冲动,不负责任,不计后果,人际关系都很短暂,青少年时代有违法记录,曾被取消假释,多种犯罪倾向……

不是所有的心理变态人格患者都有暴力行为,但平均而言比一般人更暴力。有研究说20%~30%的囚犯是心理变态人格,但在企业CEO、演员、政客中也有同样比例的心理变态人格患者,所以心理变态人格不等于连环杀手。

心理变态人格的难点在于其失调很难捉摸,这种疾病无法追溯到单一的化学因素、病菌、有机处理剂,其行为失调深藏于心理学、环境和生物化学等因素中。癌症都比心理变态人格更容易治愈。很多凶手都是在第一次杀人后被捕入狱,“被治愈”后出狱,却成了连环杀手。比如埃蒙德·其普15岁的时候因杀害了祖父而被捕,入狱五年后出来却又杀了七个女人,包括其母亲。阿瑟·肖克罗斯在纽约瓦特镇谋杀两名儿童,被判入狱14年,于1987年4月出狱,到了1990年,他在罗切斯特地区又谋杀了11名妇女,被捕时还在食用一具尸体。

但是,心理变态人格可以随着年龄而自愈。从21岁起,大约2%的患者的病情会逐年缓解。年纪越大,他们越融入社会,尤其是在四十多岁后。这或许就是连环杀手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的原因,也可以解释有很多逍遥法外的连环杀手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成功治疗心理变态人格太少见了,每次出现一例,都会被说成“发现新大陆”般的奇迹。1999年的《罪犯治疗和比较犯罪学》国际杂志记载了一件事:马塞尔(化名)强奸了六名儿童,在接受治疗时又强奸了一名成年男子,但在接受治疗后,他已经正常生活了20年。2003年,同一本杂志声称一位X先生的谋杀幻想被治愈了。文章声称,尽管X先生表现出一些和连环杀手类似的特点,但没有诊断出任何心理变态人格的迹象。治疗X先生的俄亥俄州精神病学家总结说:“他没有心理变态人格,所以同意接受治疗,而没有策划谋杀。”

连环杀手的幻想

FBI行为科学调查组的探员和连环杀手、性杀手进行访谈后,形成了比很多精神病学家更复杂的理论。FBI推翻了“连环杀手谋杀是对其所受虐待的自卫反应”的理论,因为他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连环杀手都在小时候受到虐待。比如泰德·邦迪尽管是私生子,但家庭稳定,母亲爱他,继父也疼他。他为什么、从哪里、如何产生了这么大的愤怒,以至于要杀害20名女子呢?

FBI认为,连环杀手从童年时期通过逐渐增强的幻想“制定计划”、形成习惯。他们发现,连环杀手童年的几个特性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其中包括白日梦、强迫性手淫。在研究中,“白日梦”的定义是“任何脱离当前事务的认知活动”。幻想则被定义为全神贯注的复杂思考,表现为想法、图景,或仅仅是感觉,幻想是白日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FBI的研究中,82%的罪犯在童年时喜欢做白日梦,同样有82%的罪犯有强迫性手淫行为(表明白日梦可能多与性相关)。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和成年后,只有1%放弃了白日梦和强迫性手淫行为。

幻想可以减轻焦虑和恐惧,每个人都会幻想。一个受虐的孩子发展出侵略性的幻想,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痛苦。但触发这种幻想的不一定是虐待或暴力事件,日常生活中的父母离异、家族疾病,甚至被朋友拒绝都可能导致失控、焦虑、恐惧,因而在压力之下转向暴力幻想。

失去关爱而且孤独的孩子会把幻想藏在心底,混淆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在这个私密世界中,孩子会将幻想强化,延伸幻想的边界。在FBI的研究中,71%的连环杀手童年时代感到孤独,成年之后的比例达到77%。这种孤独感是幻想的温床,而连环杀手是最孤独的一群人。

他们的性格发展依赖于幻想,而幻想的主题并不是社交。幻想让他们有了控制感,让他们逃离了现实,他们越来越上瘾,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压力大的孩子而言。

如果幻想中包含暴力、复仇或谋杀,他们会对此上瘾;如果伴随着手淫,幻想就会和性联系起来。精神病学家将这种过程定义为“条件反射”,导致“幻想与性高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约翰·约瑟夫·裘伯特杀了多名男孩,他小时候的幻想中就包含勒死、刺死裸体男孩的内容。暴力和性在谋杀幻想中融为一体,却不为人知。就像FBI访谈的一位连环杀手说的:“没人想知道我有什么问题,没人知道我的幻想世界。”

随着一个人渐渐改善、改进幻想,它渐渐成为未来行动的预演。从某种角度而言,青春期或成年后(甚至是童年时代)的连环杀手的幻想是在“试运行”。艾德蒙·其普小时候拿着刀子到老师家附近转悠,幻想和老师做爱就是这种情况。约翰·裘伯特13岁时被一个女孩的自行车压了一下,就用尖锐的铅笔插进了女孩的背部。蒙蒂·拉尔夫·里萨尔19岁时强奸和谋杀了五名妇女,而他在5岁的时候就用枪打伤了表哥。泰德·邦迪3岁的时候也曾拿着刀子站在睡觉的阿姨床边。

将幻想投射到现实,是连环杀手和普通人的儿时幻想的不同之处。我们的幻想,无论平静还是暴力,都只存在于幻想中。

连环杀手的童年暴力幻想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折磨、杀死动物,以及欺负小伙伴。FBI研究显示,36%的连环杀手童年时折磨过动物,46%在青春期这么做过。54%的杀手小时候欺负小伙伴,青春期的比例上升到了64%。

FBI研究显示,连环杀手除了折磨动物、欺负伙伴外,还偷东西,童年时比例为56%,青春期升到81%;纵火,童年时比例为56%,青春期为52%;尿床,童年时为68%,青春期为60%;做噩梦,童年为67%,青春期为68%;叛逆,童年为67%,青春期为84%。

其中纵火、尿床、折磨动物是连环杀手童年最普遍的行为。多数精神病学家同意,同时表现出这三种行为的儿童长大后很可能比较暴力。

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行为,比如闯空门、窥阴癖、裸露癖,也出现在连环杀手身上。恋物癖盗窃——偷盗女性内衣、鞋——也在有些连环杀手身上出现过,比如杰瑞·布鲁多斯。

令人震惊的是,太多连环杀手有偷窥、裸露的案底,有些可以追溯到谋杀之前几十年。他们其实是在测试可行性,如果没被发现,或者没被定罪,他们就会把幻想一步步推进到谋杀的高峰。FBI采访的一位连环杀手说:“谋杀是非常现实的,不是电影情节。你必须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幸存。”

不幸的是,幻想究竟不同于现实,连环杀手总是无法在现实中完美实现其幻想。当他们对结果感到失望,就会一次次杀戮,企图找到最完美的方式。连环谋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有些连环杀手完美实现了幻想,然后就停手了。艾德蒙·其普的最终幻想是弑母,当他实现后,就不再杀人,而是自首了。安德鲁·库纳南的幻想是杀死名人——汤姆·克鲁斯、史泰龙、詹尼·范思哲都在他的名单里,杀了范思哲后,库纳南发现再杀人就没有意义了,于是饮弹自尽。

有些连环杀手,一旦找到完美实现幻想的方法,就会一再重复,将谋杀演变成一套固定不变的“仪式”,永不餍足。还有的连环杀手实现终极幻想后,会追求更加精巧、暴力的幻想,寻求“更刺激”的体验。

连环杀手的个性就像是生物化学、成长环境、社会氛围调成的复杂鸡尾酒,没有现成的公式。有些受过外伤的孩子通过自嘲式的表演成了伟大的喜剧演员;有些奇思妙想的孩子成了作家;有些喜欢幻想画面的孩子成了画家;有些成了建筑师、商人、律师、政客、将军(愤世嫉俗的人或许认为,将军杀人比连环杀手多得多,却获得了荣誉和奖赏)。我们必须了解,很多和连环杀手拥有同样悲惨童年的人最终功成名就。但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有很多成功人士也是连环杀手,比如约翰·韦恩·盖西,这个谋杀33人的连环杀手还是个百万富翁。泰德·邦迪大学毕业,还进入了法学院深造。克里斯托弗·怀尔德奸杀了12名女子,却拥有两家建筑公司,还是一名业余赛车手,为海洋公益组织捐款无数。“时报广场开膛手”理查德·科廷厄姆是一位重要的计算技术局专家。加里·海德尼克将女性受害者藏进地窖(《沉默的羔羊》中野牛比尔的参考原型之一),却是一位金融奇才,家资巨富,豪车无数,而他藏匿受害者的地窖就位于费城北部的豪宅中。但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幻想比现实的成就更重要。

造就连环杀手的关键,是他们幻想的性质和实现方式。一名采访过连环杀手的FBI探员说,很难和凶手谈论他们的童年的幻想。在这片黑暗的幻想之地上,潜藏着谋杀的种子。这名探员报告说:

与谋杀犯的访谈表明,他们的世界充斥着控制他人的想法。这些想法通过很多方式表现出来。童年时,他们折磨动物、欺负伙伴、鄙视他人、纵火盗窃、毁坏财产;青春期和成年后则更加暴力,斗殴、入室行窃、绑架、强奸、无性谋杀,直至包含强奸、折磨、分尸和奸尸的有性谋杀。

艾德蒙·其普说:“在开始杀人前很久,我就知道自己会杀人,事情必须走到这一步。幻想太强烈,持续太久远,内容太详尽了。”

心理侧写和FBI行为科学调查组

1991年,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沉默的羔羊》中显示,FBI在华盛顿特区附近有一个训练中心,那里不做别的,只是思考、分析千百件未破案件的卷宗和照片。电影暗示他们可以进入凶手的头脑,并提供一份描述——基于犯罪心理而提出的假设性描述。现实中,FBI的确有这么个地方,就在距离美国首都30英里的地方——维吉尼亚州匡提科。

匡提科是美国海军的基地,也是FBI训练学校的所在地。FBI行为科学调查组(BSU)最开始是想利用这里的设施训练探员进行人质挟持案件的谈判和预判。20世纪70年代后期,BSU开始进行连环杀手和强奸犯的系统分析,开创者是FBI探员罗伯特·雷斯勒、约翰·道格拉斯、罗伊·哈泽伍德。

匡提科的地下有一处防空洞,美国的核心情报处——全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NCAVC)就位于其中。FBI心理侧写的部门,即犯罪调查分析科,就在这里研究连环谋杀、绑架、恐怖袭击和其他严重暴力犯罪的数据。

绝大多数连环谋杀案的调查、证据收集、追捕嫌犯都没有FBI的参与,这是当地警局的职责。即便连环谋杀跨越了管辖区,FBI也不会参与——原因一直是个谜团。只有当地警局提出申请,将13页资料提交给暴力犯罪追捕项目(VICAP),FBI才会提供分析咨询服务。FBI分析完毕后,会再通过VICAP将报告交给当地警局。尽管一般称为心理侧写,但这个技术的术语是犯罪调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简称CIA)。

有时,FBI的分析师会前往犯罪现场,或加入FBI在当地的特别行动小组——现场协调小组——后再勘察现场。FBI的探员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因为FBI只招聘大学以上学位的探员。NCAVC的探员一般有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生学位,都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之士。他们被尊称为“心理神探”和“恶魔猎手”。

NCAVC是在1984年6月由里根总统授命成立的。在连环杀手“风潮”时,洛杉矶警探皮尔斯·布鲁克斯就开始设想这样的机构,但用了20年才梦想成真。

除了柯南·道尔创造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和爱伦·坡创造的神探杜邦这些虚构的神探,利用心理侧写破案其实是门新生的技术。这项技术的第一个对象很可能是阿道夫·希特勒,在二战期间,战略情报局(OSS,中情局的前身)委托精神医生W.C.兰格分析希特勒的个性,目的是为了预测希特勒在特定环境下的决策可能性。兰格的分析相当准确,成功预测了希特勒会在战争末期自杀。

· 心理侧写案例:“疯狂炸弹客”乔治·米特斯基

从1940年开始,此后16年内,纽约的公共场所受到一系列炸弹的袭击。炸弹客共放置了大约30枚炸弹,但没能全部引爆。1956年,炸弹的威胁越来越大,警方担心迟早有人会因此丧命。

根据“疯狂炸弹客”给报纸写的信看,他显然是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前雇员。但这样的离职员工成千上万,警方也不知从何下手。此时,纽约警局向精神病学家求助,他们找到了纽约州心理卫生助理研究员——詹姆斯·A.布鲁塞尔博士。

查阅过警方案宗后,布鲁塞尔的一席话让警方惊奇不已:“他体型匀称。水平和竖直的比例都很标准。既不胖也不瘦。”根据警方记录和行为方式,布鲁塞尔认为疯狂炸弹客有妄想症。然后,布鲁塞尔解释了自己的推理,他引用了恩斯特·克雷奇默对一万名精神病人的研究——克雷奇默发现85%的妄想症患者都有“运动员般”的身材。因而,布鲁塞尔认为,如果疯狂炸弹客是妄想狂,那么他有85%的概率是个身材匀称的人。

鉴于妄想症发展缓慢,到35岁左右才会完全爆发,布鲁塞尔认为疯狂炸弹客已经作案16年,现在一定是中年人。

从他打印整齐、排列有序的信件看,布鲁塞尔认为他是个非常“优雅”、“正派”的男子。他可能曾是个优秀员工,准时上下班,工作出色。从炸弹的手艺看,布鲁塞尔认为他是个电工或管道工。他可能总是穿戴整齐、刮净胡须,没有违反过纪律。布鲁塞尔进一步推断,如果他被炒了鱿鱼,可能是因为健康原因,而不是工作表现问题。

信件的语言显示他受过良好教育,但可能是在外国出生,或者和外国出生的人住在一起,因为他的语言有一种欧洲式的不自然,没有美国俚语和口语,就像是用外语写成后再翻译成英语的感觉。通过他既用刀(划开电影院座椅藏炸弹)又用炸弹的行为,布鲁塞尔认为他可能是斯拉夫人。而他又如此整洁,可能是罗马天主教徒,很可能是波兰人。他的信既不是从纽约寄的,也不是从温切斯特寄的,布鲁塞尔认为他很聪明,不会在住处附近寄信,可能是从来纽约的路上寄的。从纽约到温彻斯特县画条线,其中会经过布里奇波特、康迪尼克,而这两个地方都有大量的波兰人。

他的信件是手写的,但像印刷的一样整齐,每个字母都很规整,这也符合妄想狂追求完美的特质。只有其中一封信里的W写得好像是两个U连在一起,布鲁塞尔认为这象征着一对乳房,但这个异常的粗心之处还是让他觉得有些奇怪。炸弹客用刀子划开座椅,也让布鲁塞尔感到疑惑,因为这也不符合他整洁有序的个性。布鲁塞尔认为这两个怪异之处可能表明作案动机和性有关,并认为炸弹客的母亲很可能已经去世,而炸弹客独居或和一个年长的女性亲属同住。他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单身,但不是同性恋。

最后,布鲁塞尔推断炸弹客穿着保守,不穿新式衣服。他还对警察说,炸弹客被捕的时候可能穿着双排纽扣套装,而且扣子都是扣上的。

利用这些信息,警方对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前雇员档案进行了排查,列出了其中技术优越、住在康涅迪格、有波兰姓氏、中年、因身体原因被辞退的员工名单。

乔治·米特斯基的名字就这么出现了,他在1931年一次擦拭发电机的时候出了事故。米特斯基申请残疾赔偿,但医生没有发现任何疾病。他从此旷工,自然也没了工资。他在1934年申请赔偿,声称那次事故让他得了肺结核。被拒绝后,他连续三年给联合爱迪生公司写信诉苦。1937年,他不再写信。1940年,第一个炸弹爆炸了。

米特斯基的工作记录显示,他在事故前是个优秀员工,一丝不苟,遵守时间。他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和两个姐姐住在康涅迪格的沃特伯里市。他一直未婚,父母双亡。邻居们都叫他“沉思者”,因为有时候他不理会别人打招呼,似乎是在沉思。除此之外,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无害的独行客。警方审讯时,他很快招供了。被捕时,他穿着一件蓝色的双排扣套装,扣子都扣着。随后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米特斯基案之后,警方开始经常寻求精神病学家的帮助。但问题是,每一个精神病学家都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推断。在波士顿行凶客的案件中,警方就发现各个精神病学家的分析各不相同。当时,每个精神病学家各自为战,尚未形成系统研究。

心理侧写的争论

关于心理侧写缺少科学方法的争论一直存在。如果心理侧写更像是艺术而不是科学,那么它的准确度就非常依赖侧写师的个人天赋,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应该相信一个侧写师而怀疑另一个呢?心理侧写师岂不是成了互相仇视、互相拆台的职业?而且,既然心理侧写缺乏一套科学体系,那么普通人的结论是否和心理侧写师一样有效呢?就像是弗兰克·迈克洛斯基在听证会上说的,“对我而言,政治家、教师、保险推销员也有同样出色的心理学技巧,但我不会相信他们能做出公正的判断”。

心理侧写依赖个人,这不适合执法机关的跨辖区合作。比如,在泰德·卡钦斯基一案中,专案组给出的心理侧写说凶手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可能上过大学,很可能是一个有技术的蓝领工人。但FBI的心理侧写师比尔·塔斐亚认为凶手有学位,甚至可能有自然科学类的博士学位,比如电气工程或数学,年龄应该在50岁多点。塔斐亚声称,他受到强大的压力,“要想继续跟进此案”,必须按照专案组的看法修正侧写。但最终确定的凶手卡钦斯基完全符合塔斐亚的推测:53岁,数学博士。

在2002年的环城高速狙击手案中,心理侧写再度引起质疑。尽管FBI的官方侧写并未公布,但前FBI心理侧写师、私人侧写顾问们一致认为凶手是一个白人有组织杀手,35~40岁之间,杀人没有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动机,而只是因为“激情”。但结果警方逮捕了两名黑人嫌犯:41岁的约翰·艾伦·穆罕默德和17岁的约翰·李·马尔沃,杀人动机不明。尽管数名目击证人看到了“暗色皮肤”的嫌犯,并且有证人举报两个“西班牙人”,警方仍固执地寻找“普通的白人”。一个专案组成员后来解释道:“人都可以化妆的……我们不能漏过丝毫可能,说不定凶手是白人呢。”

前FBI反间谍特工I.C.史密斯说:“一开始你就知道80%~90%的枪击犯是白人,然后再排除掉那些家庭幸福的人,剩下的就是那些孤独者了。”这就是心理侧写的先天缺陷:它以数据的可能性为基础。的确,历史上多数连环杀手都是反社会性格、为了“激情”杀人的白人,但遇到例外的时候,心理侧写就不灵了。再说,狙击型杀手本来就不多,出现例外的可能性也就更大。犯罪学家罗伯特·凯普尔说:“可怕的是,看着连环杀手的变化,就看到了美国的变化……因为连环杀手就生存在社会的边缘,而不是主流,尽管他们会伪装成主流人群的一员来引诱受害者。所以,必须时刻关注那些边缘化的情况,才能发现真相。”当遇到环城高速狙击手这种棘手、压力大的案子时,错误的心理侧写可能误导调查,甚至草菅人命。

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心理侧写的精确度,这很困难,因为大多数心理侧写师都拒绝接受能力测试,显然是害怕个人和专业可信度受到质疑。最近的两项研究都没有质疑心理侧写本身,而是对心理侧写的准确程度进行了探讨。

2000年进行了第一次实验,实验对象包括专业心理侧写师(为警局提供心理侧写服务的人)、没有接受过犯罪心理学培训的精神医生、有五六年经验的资深警察、心理医生,以及理科和经济学的大二学生。这项实验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自愿参与的专业心理侧写师太少,只有五人,其他每种实验对象都有20~35人。

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一份卷宗,案件都是真实发生的,因而实验主持者事先知道凶手的身份和心理状况。实验要求参与者提供一份针对凶手的心理侧写报告,要包括体型、认知过程、犯罪行为、经历和习惯等,然后由研究者根据报告的准确度打分。

心理医生的得分最低,心理侧写师的得分最高,没有犯罪心理学经验的精神医生次之。在犯罪行为、体型这两项中,精神医生的得分要比心理侧写师还高。尽管只有五名心理侧写师参与,但的确表明心理侧写师是犯罪心理侧写领域最准确的专家。精神医生最熟悉精神疾病,所以他们的得分第二。但其他几组人的成绩就有点奇怪了,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学生、警察、心理医生。未受过任何训练的理科和经济学学生竟然比警察更厉害,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警察和FBI心理侧写师一样是执法人员——何况,FBI的心理侧写师一直都是以犯罪调查为主、以心理分析为辅的啊。

2002年,这个研究团队又对“调查经验对心理侧写准确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次的研究对象分为六组:31名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资深警探、12名资深谋杀案警探、19名实习警探(至少做过10年普通警察)、50名警察学院新生(只接受过不到6周的训练),以及31名化学系的大二学生。给每一名参与者的案子都和上次实验一样。

结果令人吃惊:化学系的大二学生比所有警察都强!在警察之中,警察学院新生、资深谋杀案警探得分最高。这项实验证明调查经验与心理侧写的准确度关系不大,也证明FBI一直坚持“调查为主、分析为辅”来训练心理侧写师并不合适。

最终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与预想的相反:调查经验越丰富,心理侧写时越容易被经验干扰。这可能是因为,警探在多年破案过程中不断“摸索”,他们越来越注重主观经验和“感觉”,越来越不重视“事实”,而大学生和警察学院新生则不会有此偏见。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资深警探当年升职时不靠学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没有现在的大学生和警察学院新生高。对心理侧写而言,正规教育非常必要,比警方的调查经验更重要。顺便说一下,FBI很多心理侧写师都有行为科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也是BSU探员虽然调查经验不够丰富,但心理侧写非常准确的原因之一。

最后,在下结论之前,我必须提醒大家,这两次测试都只用了一个案子,因而可能更适合某个群体,而不是另一个群体。无论如何,两个测试让我们认识到,经验对心理侧写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本文由时代华语图书供稿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