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电影解密(惊悚残影空间带你了解电影武术指导那背后的秘密)
电影中的打斗是真打吗?今天就带你了解打戏设计原理。打戏两个字拆分为打和戏,‘打’指的是动作打斗设计;‘戏’说的是戏剧内容设计。有打无戏只能过眼瘾,算三流电影,有戏无打只能过戏瘾,算二流电影。真正把打戏拍好的电影打斗融于戏,打戏有两个人牵头完成,导演和动作指导也叫武术指导。被誉为天下第一武术指导的袁和平老师有一个指导理念,说动作戏并非真正的搏击,而是人工雕琢的动作剧本。
先提几部袁和平担任动作设计的作品,《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太极张三丰》、《精武英雄》、《卧虎藏龙》、好莱坞的《黑客帝国》三部曲,昆汀的两部《杀死比尔》,还有大家熟知的九八版水浒传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有《叶问3》、《霍元甲》和周星驰的《功夫》。袁和平的打戏可划分为十个等级,进而依据线性叙事技巧和力学原理设计动作流,比如说A和B俩人对打,由A出招,B接手B从最消极到最积极有十种状态,第一种叫“中招”,《奇门遁甲》中白虎展翅。辉将对手直接击飞,这种设计弱化招式互动,突出翻飞和眩光效果。第二种叫“躲闪”,《一代宗师》里宫二八卦进攻,马三飞升闪,这种设计突出躲闪后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种叫“格挡”,必用招式挡开A的进攻,《精武英雄》中腾田刚举起小臂护住面部,挡开了陈真的侧踢。第四种叫“迎击”,指B用招式直接对抗A,《太极张三丰》里张君宝和董天宝两人都直接用刀对刀硬拼,这种设计主要用来强化打斗间的过渡。第五种叫“化解”,《一代宗师》里叶问前移出招,宫二仰身躲过,继而转身出掌,卸力的同时顺着叶问南拳的力度轨迹将其牵引到远处,这种设计突出B的应变能力。
第六种叫“补击”,也叫回击,从A打倒B变成了B,在受击打的同时用招式回击A。
《精武英雄》陈真仰倒的同时顺势提腿用脚背击打对方头部,这种设计好看又难做。第七种叫“借力打力”,《功夫》里面包租公利用太极将天残地缺的发力轨迹顺势延长,从而卸掉对方力量并完成借力打力。
第八种叫“躲击”,《功夫》里阿星用咏春侧闪接拳躲击,顾名思义完成躲闪时进行还击,这是袁和平动作设计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第九种叫“截击”,A出招到一半就被逼半路截下,《精武英雄》中陈真以更快的腿功将飞到一半准备踢他的对手,从空中踢落截断了对手招式,也可以叫反杀。最后一种和第一种的情况一样,A一招命中B变成了B一招命中A。这十种情况被袁和平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类型的电影中,他根据不同角色量身定做清晰的动作。电影中的打斗并不是真的真实打斗,要么强弱明显很快就能分出胜负,要么实力相当继而出现相互撕扯相互胶着的蛮力斗殴,观赏性不高。打戏之所以好看,第一是因为观众的观影习惯是希望看到攻防交替的链条,一正一负持续进行,这一点被袁和平做的行云流水。第二是因为打戏并非简单的打斗,而是借打讲戏,一招一式其实都是角色的潜台词。过招往往过得不仅仅是力量和技巧,而是情感故事。这内容参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第一期刘实老师对于袁和平动作设计的研究,里面还有很多更有趣的点。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