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意思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意思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④,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如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⑦。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第178页)
一、解题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至十四载之间,也就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长清的判官这段期间。这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在远离长安的安西边塞,兵力还相当强大,士气还相当高昂,处在军中的诗人,也同将士们一样,满怀报国立功的壮志,心情非常乐观开朗。
此诗虽是奉送大将军出师的祝贺之作,但由于诗人对边地的军旅生活和将士们的精神面貌有深刻的了解,诗中熔铸的是诗人自己强烈的感受、丰富的想象、乐观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因而全诗充满了热情洋溢的英雄主义气概。
二、奇而壮的浪漫诗风
历代的战争诗多哀苦之声,而盛唐的大量战争诗却一反其调,唱出了激昂豪迈的高歌,成为历史上空的訇然巨响。岑参此诗即是代表,其中突出表达了唐军雄视西陲的声威,显示出从军事到心理上的强大优势,同时也鲜明的体现了岑参边塞诗所特有的雄伟瑰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他善于用夸张的智慧、粗犷的笔触写奇异景物,其诗歌不仅描写的对象是奇特的,给人的艺术感受也非常新奇。“大如斗”的碎石随风乱走,笔力千钧,想落天外。“轮台九月”而风雪骤至,亦塞外奇观。乐观开朗的英雄主义精神,使得他笔下的风沙猛烈,人物豪迈,但都给人以壮美之感。即使是描写可怕的事物如大雪、火山、热海等等都染上了一层瑰丽奇异的色彩,带有一种雄浑悲壮的美学特征。在他的笔下,荒凉可怕的自然界不再作为人们的对立物而存在,而被纳入崇高的审美范畴,被融入宏壮的诗人的生命中去了。“轮台九月风夜吼”、“风头如刀面如割”,在他人看来,这样的奇寒真令人凄怆落泪,然而岑参却把它作为“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的英雄史诗的背景,豪迈的气魄真可是懦者壮,怯者勇。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确实”,真实动人。唐代诗评家殷璠称赞岑参诗“语其体俊,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可谓的评。
三、反衬手法的运用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诗首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发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轮台九月”以下三句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看不见“风”色便转而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人仍不忘以一句“风头如刀面如割”来呼应前面对风的描写,同时也写出了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诗的结尾,诗人巧妙的抓住了马身上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和砚水结冰这两个细节进行细致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笔墨酣畅的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这就引出了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将士凯旋的诗意,行文就如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反衬手法的运用,将出师的广阔自然背景和征途的典型细节巧妙结合起来,有力的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雄气概,使全诗带有一种豪迈的浪漫主义情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