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火锅上市(他做出两家上市公司)
封面图 |《让子弹飞》剧照
文|风马牛 (冯仑风马牛)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又在筹划上市了。7月13日,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以介绍形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如果上市成功,张勇将拥有三只「火锅股」。
01
2009年4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黄铁鹰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发表了一篇关于一家连锁火锅店的商业案例分析。据《哈佛商业评论》编辑说,这是他们杂志进入中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黄教授所写的火锅连锁店,就是海底捞。2004年,海底捞开进北京,掀起一阵风潮,成为「火锅界天花板」。
2011年,黄铁鹰出了一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采访了海底捞老板张勇及多名海底捞店员,试图寻找海底捞的护城河。一时之间,「海底捞」三个字变得更加火热。那时小米刚创立没多久,雷军说,他与团队学习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海底捞,从海底捞身上,学会了如何超出客户期望,如何做口碑。
连张勇本人都有点害怕这种名气,在微博上「灭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时,「消费升级」这个词还未出现,并不平价的「海底捞」,靠着「变态服务」成了一种难以解释的消费现象。
2012年,趁着热度,海底捞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店。2013年,海底捞开到美国。1994年,当张勇东拼西凑8000块钱在四川简阳开出第一家火锅店时,大概没有想过,有一天,海底捞会开到国外去。而今天,海底捞已在海外11个国家拥有103家餐厅,并将分拆海外业务上市。
1971年,张勇出生于四川简阳,一家六口人住在大杂院里,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家庭条件一般,生活拮据。张勇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贫穷。初中毕业后,张勇进了简阳一所技工学校学电焊,毕业后进了四川国营拖拉机厂当工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有了「万元户」,而张勇的工资每个月才90元,他想做生意挣钱。「你只要敢做,九十年代初期,你做什么都能够赚钱。」张勇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就是那个敢做的人。他想过买扑克游戏机,做博彩生意,还想倒卖汽油,但都中途失败了。两次失败后,张勇的目光转向成都很流行的一种串串小火锅,也就是火锅版麻辣烫。
他花180元钱在简阳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临街店面,开始做起了小火锅生意,2毛钱一串。干了半年后,张勇一算账,竟然挣了1万多。张勇的火锅店,并不以口味取胜,最开始时,他既不会熬汤,也不会炒料,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小店客源不断的秘诀是——态度好。客人要什么,速度要快,客人不满意,就赔笑脸,多送青菜,结账抹零。久而久之,小店生意红火了起来。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在此时就已埋下伏笔。
爱情也在此时光顾,张勇认识了女孩舒萍,也就是他后来的太太。2018年,海底捞上市,张勇与舒萍夫妇身家达550亿元,一年后,夫妻俩跻身胡润百富榜第九名,身家达1200亿元,与曾经的首富王健林家族平起平坐。谁能想到,巨额财富的起步只是2毛钱一根的串串呢?
虽然能挣钱,但那时的张勇其实不太想干火锅生意,后来接受采访时他曾说,自己不太爱吃火锅,因为以前摆摊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忙到凌晨三点、四点,每天都吃别人剩下的火锅。但他知道自己没学历、没背景,没有其他路子养家糊口。于是1994年,张勇和女友舒萍、同学施永宏及其女友,凑了8000元启动资金,定制了4张火锅桌,租了个二层的店面,开始正经做火锅生意,海底捞就这样诞生了。
「海底捞」这个名字来得很有趣味性。四川麻将最后一张牌「自摸」,术语叫「海底捞月」,张勇当时在想店名的时候,舒萍在一旁打麻将,正好最后一张牌「自摸」,于是就决定叫「海底捞」。
02
翻开黄铁鹰写的《海底捞你学不会》,并不能看到高深的管理学话语,而是一篇篇有关普通服务员的日常与想法。在《海底捞你学不会》中,黄铁鹰重点描写了一个人物——杨利娟。黄铁鹰说,杨利娟的故事让他太太哭了三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懂了杨利娟,也就窥见了海底捞管理的秘诀。
杨利娟是张勇从一家餐馆挖过来的,开出了每月160元的工资,当时简阳餐馆服务员的平均月薪是80-90元。一开始杨利娟并没有答应,觉得自己老板挺好,不想跳槽,后来老板关店,杨利娟才去了张勇那儿。忠诚、善良,是张勇最看重杨利娟的点。1998年,张勇在简阳开出第二家海底捞门店,杨利娟成为第一家门店店长。
杨利娟出生于四川农村,两个哥哥做生意赔了钱,欠了一屁股高利贷,十几岁的她只好出来打工,补贴家用。海底捞的工作很辛苦,忙的时候得小跑着点餐送菜。一天下来,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小个子女孩杨利娟经常累趴下。一个月160元的工资,杨利娟自己只留10元,其他的全部寄回家。
1999年,海底捞走出四川,开到了西安。由于人生地不熟等原因,海底捞在西安一开始发展并不顺利,张勇便把杨利娟派往西安做店长。杨利娟到西安时,最差的时候连一桌客人都没有。那段时期,杨利娟带着团队厚着脸皮到处给海底捞做推销,改善服务质量,找到海底捞本身的优势,西安店的局面才慢慢打开。西安店的成功,为海底捞开向全国打下了基础。那一年,杨利娟才21岁。
2012年,杨利娟全面掌管海底捞所有门店运营。
2018年,海底捞赴港上市,张勇敲钟时旁边站了一个小个子女人,那不是他的妻子舒萍,而是杨利娟。杨利娟当时已是海底捞首席运营官,而那时海底捞已拥有10万多名员工。海底捞上市在制造了张勇夫妇财富神话的同时,也制造了杨利娟的逆袭神话。杨利娟被称为「中国最牛服务员」,她的故事有着人们最爱看励志情节——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通上升渠道,创造财富。
海底捞中,有不少「杨利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专长,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传菜员每传一个菜,肉菜一盘计2毛,素菜一盘计4毛,前台服务员每接待一个客人能挣3块3,这就是海底捞员工积累财富的模式。
张勇最初做生意,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目标是买一套房。他理解这些与他出身相似、目标相同的员工。海底捞员工入职培训第一天的第一句话就是:双手改变命运。即便已经成了「改变命运」模板的杨利娟,在接受采访时依旧认为:「用尽今天的力气,明天就会变得更强。」张勇常在海底捞内刊提到「人生而平等」。他还做过一个内部讲话,题目叫《好想有个家》,希望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挣到足够的钱,在城市里买房子安家落户,把孩子接过来。
海底捞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行走不少于10公里,后厨手常红肿开裂,能在海底捞坚持3个月的都是狠人。如何留住人,并使服务员保持最佳服务状态?薪资与榜样激励成为张勇管理海底捞的底层逻辑。
2015年,张勇曾表示海底捞员工待遇大概高出同行业10%,试点门店中有1/3的普通员工能拿6000元左右工资,高的能拿8000元,领班能拿到一万以上。2018年,张勇说夫妻俩在海底捞打工,一年存十几万不成问题。2019年海底捞员工成本近80亿元,比2018年的50亿元增长了58%,网上曝出海底捞店长月薪能达10-12万元,高薪神话引发热议。
有位专家曾告诉张勇,人力成本不能超过17%,但在2011年,海底捞人力成本就达22%。张勇说,海底捞在选址时,会选相对偏一点的,这样能节约一些钱到人力上。海底捞素有「房租杀手」之称,名气为它带来议价能力。一直以来,海底捞的两大成本支出为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而房租成本则较其他餐饮企业要低得多。以2017年为例,呷哺呷哺租金成本占比为12%,已属于行业优秀水平,而海底捞仅占4%。
雷军曾去吃过几次海底捞,他问一位服务员为什么整天乐呵呵的,服务员回答说:「我四十几岁的下岗女工,找不到工作,海底捞一个月给我四千多,我睡觉做梦都会笑醒。」
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是师徒制、晋升机制和店长独特的薪资体系。
海底捞内部遵循传帮带的师徒制,比如杨利娟就是张勇的徒弟。海底捞员工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师徒制能从情义与利益两方面培养与捆绑人才,后来成立了海底捞大学来进行人才培训。海底捞员工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2007年,海底捞推出「升迁考」的晋升制度,晋升途径包括管理晋升、技术晋升和后勤晋升。张勇说,海底捞很少从外面直接招主管或区域经理,在海底捞,晋升阶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此外,2016年前后,海底捞对店长的利益分成开始以「0.4%自己管理餐厅利润 3.1%徒弟管理餐厅利润 1.5%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公式执行,通过裂变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这个体系中,复制杨利娟成为可能。杨利娟的徒弟袁华强,就走通了这条路:他家境贫寒,19岁中专毕业,2000年加入海底捞,6年时间从门童做到北京大区总经理,出入有专车和司机,2007年就在北京望京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公寓,并将父母也接到北京,书写了跃升神话。
03
距离黄铁鹰写出《海底捞你学不会》,已过去十一年。海底捞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海底捞在加速。1994年至2004年,海底捞只开出了8家连锁店,之后,进入到快速扩张期。2009年黄铁鹰的文章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后,2010年,海底捞门店数量飙升至52家。
2016年,张勇将海底捞的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分拆出来在港上市。两年后,海底捞在港上市,张勇拥有了两家上市公司。
上市后的海底捞,加快了开店速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的新开店数分别为200家、308家、544家、421家。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门店数量共1443家,比排名第二的呷哺呷哺多出419家。与之相应的是人力成本的继续增长,2020年,海底捞员工成本达96.77亿元,同比增长21.1%。2021年,海底捞员工总数为14.66万人,同比增加1.55万人;员工成本为148.75亿元,占收入比重为36.2%,同比增长53.7%。
「快」给海底捞带来了危机。
2020年,张勇判断疫情会在当年9月结束,想趁餐饮关店潮「抄底」,大规模扩张。2020年,海底捞全年营收286.14亿,同比增长7.75%,归母净利润3.10亿元,同比下滑86.8%。2021年6月,张勇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说:「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11月,海底捞发布公告,将于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2021年海底捞全年营收411.1亿元,同比增长43.7%,亏损41.6亿元,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
与此同时,以口碑取胜的海底捞也遭遇了舆论危机,疫情期间涨价、过度服务等负面新闻萦绕着海底捞。2021年2月,海底捞总市值一度接近4700亿港元,如今已跌超80%。
海底捞鼎盛时期,张勇常居安思危,想到「未来十年我们会怎么死」。在他预测的「死法」中,一种是管理出问题,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另一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谁承想,疫情为海底捞踩下了刹车。
不光是海底捞,疫情期间餐饮企业都举步维艰。如今,海底捞开始收缩过冬,分拆海外业务上市也被外界解读为自救的手段之一。
2022年3月1日,海底捞发布一则管理层人事任命公告:创始人张勇卸任海底捞CEO,43岁的杨利娟接任。而早在2020年4月27日,张勇就以公司内部邮件的方式宣布了接班人计划。在张勇带领海底捞的过去二十多年,海底捞凭借着出色的服务造就了餐饮神话,在张勇退居幕后之后,海底捞还能保住「火锅一哥」的位子吗?
参考资料:
[1]《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黄铁鹰
[2]《对话海底捞CEO:从张勇到杨利娟》,作者:梁宵,中国企业家杂志
[3]《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不在服务》,作者:张勇
[4]《海底捞董事长张勇:餐饮竞争核心问题不是味道》,网易财经《创业家系列访谈》栏目
[5]《海底捞张勇访谈:让员工为公司拼命前,先学会谈钱》
[6]《海底捞千亿上市,你学也学不会的到底是什么?》,作者:刘铮筝,《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7]《专访海底捞CEO杨利娟:用尽今天的力气,明天就会变得更强》,作者:王寒,华商韬略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王十二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