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动突破心理防线(有种责任叫敢为人先)
作者|郭帖
编辑|孤鸽
1988年春节前,山东省寿光县县委书记王伯祥收到了一份稀罕礼物——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
那时北方过冬,向来只见萝卜白菜,三元朱村支书王乐义告诉他,在东北有人会用过冬不用生煤火的大棚种菜,让黄瓜、西红柿也出现在冬天。王伯祥当即决心去“取经”,把这种新模式引入寿光。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破冰》的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王伯祥,1943年出生于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有关他的家乡,有一首流传的民谣:“走的是弯道,听的鸭拉叫,吃的是黄蓿菜,喝的牛马尿。”16岁的时候,赶上饥荒,他每天推着独轮车前往寿北腹地,拉黄蓿菜回家充饥。艰苦的岁月,磨炼了他改变家乡的意志。
1967年,他开始在寿光县委办公室工作,至1986年任寿光县委书记时,他对这片土地已有了20多年的研究认识。他深知寿光百姓祖祖辈辈种菜,也深知寿光百姓们在种菜致富路上跌过跟头。1983年时,寿光就发生过一场“白菜悲剧”:寿光农民迎来白菜大丰收,结果由于品种单一、缺乏市场导致滞销,2500万公斤白菜烂在地里。
那一年冬天,王伯祥下班路上遇到一个哭泣的菜农,买了他一整车白菜,全家吃了一个冬天。
这场“白菜悲剧”决不能重演。上任寿光县委书记后,王伯祥深知市场的重要性,抓的头一件事便是蔬菜经营市场。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观念中还有“姓资姓社”的顾虑,干部们更是怕走错路线。但王伯祥不怕,他说:“乌纱帽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要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
从1986年起,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占地面积从20亩扩大到600亩。王伯祥心中欣喜:“这个蔬菜批发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交易量越来越多,很快在寿光形成了一个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老百姓不管种什么样的菜,种多少菜,拿到寿光这个市场上,没有卖不了的。”
1988年春节,王伯祥得知冬暖大棚能种反季节蔬菜,立刻邀请来东北技术人员韩永山传授冬暖大棚技术。为了留住人才,他自己还住在平房里,却将50多平方米的一套新房子分给韩永山,让韩永山一家子“农转非”搬到寿光来。
当时许多农民既没钱又没技术,他们不相信“过冬不生炉子的大棚”能种出黄瓜来,更不愿意出钱。王伯祥自己去找银行要贷款,为县里每个大棚补贴2000元。农民还是不愿信,他就让党员带头试点,成功了再推广。
还有一个问题是“杀青”。如果要建蔬菜大棚,就要砍掉20多亩青玉米。在当时这不仅是经济补偿问题,更是破坏粮食生产的政治问题。但王伯祥又一次拿出了那股敢想敢干的劲:“损失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
1989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寿光三元朱村17名党员从冬暖大棚中收获了反季节黄瓜,每公斤卖到20元,一个大棚收入达二三万元。以此为起点,王伯祥在寿光全县范围内推广冬暖大棚,至1991年,蔬菜大棚由17个变成了3.3万个。
这是寿光的“蔬菜革命”,由此起步,这座仅百万人口的山东贫困县脱贫致富,撑起了无数中国人的菜篮子,成为国务院认证的“中国蔬菜之乡”。
短剧《破冰》中,王伯祥有一句台词:“羊肉汤,头锅才最鲜。”在改革开放初期,王伯祥敢为人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去过王伯祥家里的人,也会说他“跟不上时代”。1991年,王伯祥升任潍坊市副市长,搬家时仅用一辆小货车就把家当全部拉完。在寿光当了8年领导,他家里住的还是上世纪50年代盖的四间平房。他说,“当县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
王伯祥还有个绰号是“泥巴书记”。这个绰号是在1987年10月的寿北“北大洼”治理战役中留下的。为了将寿北盐碱滩化为高标准的台田、盐田、养虾池,他动员了20万群众开进北大洼,一起吃住在工地上。农业部原部长林乎加来视察时,看到王伯祥满腿泥巴地从窝棚里钻出来,感慨地说:“一个县有这样的县委书记,还有什么事办不成!”王伯祥当时的秘书说:“之所以那么多百姓肯跟着伯祥书记吃苦受累,正是因为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啊。”
在《破冰》的结尾,是一段富有深意的对话。王伯祥问杨县长:“你相信这片盐碱地,以后能种上棉花吗?”杨县长说不知道,“但我信你。”
王伯祥如今78岁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破冰》导演焦永亮去采访他的时候,依旧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魄力,那是一个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人的气场。
对话焦永亮:以小见大,展现那个年代的面貌
拍摄《理想照耀中国》剧集的时候,焦永亮很容易产生一种责任意识。
去寿光采风的时候,焦永亮坐在饭馆里,侧面跟老板、服务员等人打听:“有没有听说过王伯祥书记?”这个名字往往只留在老一辈脑海中,年轻人已不太有印象。
他越发觉得这个片子该拍:“得让更多人了解,有这样一位书记。”
博客天下:看到王伯祥书记出现在《破冰》片尾,筹拍这部剧的时候,您见过王伯祥书记吗?对他有何印象?
焦永亮:我们去见老爷子的时候,老爷子已经快80岁了,但身体还不错,站在楼上等着我们。他很热情,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硬朗。跟他聊天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当年干这些事儿时候的那股魄力,哪怕他80岁了,身上还是依稀有那种气场。
博客天下:《破冰》中王伯祥书记与杨县长的关系很有意思,他们彼此“互怼”,办起事来又团结一致。当初您为何会进行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
焦永亮:因为王伯祥做的事情,在那个年代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我们目前呈现的《破冰》,主要是在讲王伯祥书记与县长之间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把那个年代寿光的事情牵出来,尽量以小见大。这两个人的人物关系,代表了那个年代人的思想觉悟。我们“破冰”,破的就是当时人的意识形态。这里面有两个典型,一个像王伯祥这样敢想敢干,另一个也代表了那个年代人的正常思维。
胡亚捷老师(杨县长的扮演者)非常喜欢这个角色,他晚上给我发大段大段角色理解,也提供了许多帮助,比如县长、书记分工该有什么不同。他这个角色是非常真实的。在那个年代的人,像杨县长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像王伯祥书记那样的想法是超前的,一般人不敢想的。所以他得拉着这个小伙子,担心他胆子太大、步子迈太大了。
但他们还是一对好搭档,有一场戏是技术人员韩永山闹着要走,王伯祥一个无助眼神看过来,杨县长就明白了,然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人哄回来。这场戏就是很真实,很多时候跟老百姓打交道是要一点技巧的。可能当时他们不理解这个事情有多大好处,但是把事情办好了,慢慢大家会理解的。现在寿光年纪大一点的人,都感谢王伯祥书记,没有他的魄力,寿光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博客天下:这出戏开头的时候,您用了一种很轻松的喜剧的方式去拍。为什么?
焦永亮:我一开始是定位真实,没想要喜剧。但是我们这是一个群戏,我就想试试看能不能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讲述当年想给老百姓做点实事儿,会遇到什么让人头疼的困难。而且,潘斌龙是开场第一个人物,我想既然请了他,就得发挥一下他有点小幽默的气质。
这里有个细节,我特别满意。有个老大爷的台词始终是“刮大风咋办”,这个是现场改的。原本其实还有其他问题,但我觉得咱们把这个人物摘出来,让他反复问“刮大风咋办”,代表了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淳朴可爱。
博客天下:您觉得《破冰》这部戏所传递的这种理想,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有何意义?
焦永亮:我觉得《破冰》传达的一个核心思想内涵是,哪怕大家都不理解你,但只要你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心实意为别人好,你就给自己一点信心。不管做什么事,坚信下去,坚持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