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1)

日本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日本版海报

由松竹电影公司拍摄于1971年的《生死恋/愛と死》是由剧作家山田太一根据武者小路实笃的小说《爱与死》和《友情》改编而成的。此片是继石原裕次郎主演的日活公司电影《倾城之恋》(1959)之后对该小说进行的第二次改编。

影片可以称作是纯爱言情剧的典型范本。在恋人野岛进(横内正饰)与仲田夏子(栗原小卷饰)之间,出现了野岛进的好朋友大宫雄二(新克利饰)。大宫雄二被仲田夏子的魅力强烈吸引,在友情和爱情之间痛苦煎熬,但最终选择了和仲田夏子在一起。由于工作关系暂时离开东京的大宫雄二,每天用通信的方式将自己的爱意和思念向仲田夏子倾诉。但是突然有一天,仲田夏子因事故去世的电报送到了大宫雄二的手上。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2)

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剧照

本片尤其对于女主人公仲田夏子生命伤逝的改编,相当让人诚服的。在原先小说当中,仲田夏子姑娘是死于流行性的感冒。现在《生死恋》中则改为—次意外的爆炸事故。

相信很多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观众都曾看过被引进到中国的好莱坞爱情片——阿瑟·希勒Arthur Hiller导演的《爱情故事Love Story》(1970),更记得电影中那首名为“Where Do I Begin”的主题歌吧。

当年负责《爱情故事》在日本发行事宜的松竹电影公司,看到该片卖座极佳,就也想拍一部类似题材的影片,并执意请《爱情故事》的作曲弗朗西斯·莱Francis Lai为未来的电影谱曲。被对方婉拒后,请来了日本著名作曲家服部克久。而女主角锁定了栗原小卷。当时她的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跟吉永小百合被认为是日本青年电影女演员中的两个头牌,她的出演无疑成为《生死恋》的一大卖点。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3)

日本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日本录影带版封套

中村登导演是松竹电影公司的大牌导演,他执导的《纪之川》(1966)《智恵子抄》(1967)曾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曾引进了他执导的《女の一生/女人的一生》(1955),1965年他作为日本电影代表团成员访华时带来的《古都》(1963)在电影圈内放映后也获得好评。

除了《生死恋》,他导演的《遺書 白い少女/白衣少女》(1976)于198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近年《智恵子抄》也曾在电视台播出过。中日第一部合拍片《未完の対局/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本来属意由他执导,但在筹拍过程中他不幸因病去世。

细腻动人的《生死恋》有着松竹电影公司作品的一贯风格。这家公司以拍摄抒情伤感的女性电影而闻名。就连用粗麻布作背景,推出片名和演职员表的《生死恋》片头,都跟该公司大导演小静安二郎作品的招牌式做法如出一辙。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4)

日本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剧照

但是《生死恋》在当年的日本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票房。《电影旬报》(1971年6月下旬号)的“票房价值”一栏中这样指出:“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像作者一样,感觉《生死恋》这部电影略显老套。虽然有着中村登电影的一贯风格,也拍得有相当水准,但是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的特征却一个也没有。(中略)总而言之,这只能是一部票房收入很一般的片子。”

但是《生死恋》这部在日本被看做略显老套的言情片却在八年后的中国炙手可热,这可能是当时的日本人没有预想到的。该片在中国公映后,在观众中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电影中男女主人公邂逅在网球场上,一时间中国的网球迷数量激增。

模仿《生死恋》的片名,相继出现了《庐山恋》(1980)、《海之恋》(1980)、《苦恋》(1980)、《洪湖恋》(1980,公映时改名为《元帅之死》)、《舞恋》(1981)等在片名中加上“恋”字的影片。《生死恋》中男女主人公互读写给对方情书的场面被中国演员们在舞台上再现,成为地方巡演中的保留节目。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5)

日本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剧照

拍摄完成于1971年的《生死恋》虽然在八年后得以在中国公映,但是当时的多数观众显然把它当成了一部来自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潮的爱情片。由于“文革”中跟世界长期脱节,中国观众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已经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参照系统。如《生死恋》中女主人公身着的奶油色的喇叭裤、耸肩外套、以及大颗的吊坠挂件等,无一不是70年代初期日本女性的衣着打扮,但是中国观众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或者根本不在意这些,毫不怀疑地把它们拿来作为最新的流行时尚追捧模仿。

与此相仿,《生死恋》中并不算新鲜的导演或摄影手法,在当时也被当做崭新的电影语言。比如在第一次互表心迹的恋人面前,一辆电车呼啸而过的镜头,或者摄影机透过被暴雨击打的车窗拍摄车内即将分手的男女主人公痛苦表情的镜头,抑或是女主人公去世后,男主人公冒雨来到两人第一次相见的网球场,场上回荡着女主人公朗朗笑声的场面,等等。

第四代导演沈耀庭就曾撰写文章对网球场一场戏中的声画处理给予了高度赞扬,第五代导演江海洋也在他1982年向北京电影学院提交的毕业论文中,详细地分析了影片中的雨夜车内分手一场戏的镜头处理。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6)

日本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中国电影连环画书封

而《生死恋》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男追女跑”的场面,一时间国产电影爱情片中频繁出现类似的镜头。花丛里、草地上、大海边、雪夜中,女孩儿手持漂亮的纱巾含笑跑过,而她的男朋友则从后面大踏步追来,再加上慢镜头处理。对此,电影评论家于敏叹息道:“一表现爱情就奔跑、追逐、白纱飘在空中。莫非文艺家自己恋爱时也是这么一般化,而没有任何特点么?”

《生死恋》当年在中国风靡一时究竟说明了什么?如前所述,在“文革”时期,爱情被视作电影中的禁区。“文革”结束后,虽然爱情描写获得解禁,但是表现爱情还是需要一个大的政治历史背景作为依托。在这种情况下,《生死恋》作为一部探索爱情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纯粹的爱情片能获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7)

中国电影杂志上的介绍日本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

当然在今天看来,《生死恋》既不是世界名片,甚至连导演中村登的代表作都算不上。但是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确实发挥了意外的作用。电影理论家倪震指出:“日本电影的技巧手法,在改革开放时代初期被中国电影人争相模仿,可是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在国外已经毫不新鲜了。”

栗原小卷也成为最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日本女演员。电影中出现的她的手提包、喇叭裤、风衣等都被仿造成热门商品。她的盘发造型也曾风行一时,像叶文玲在小说《浪漫的黄昏》(1986)中描写的“眼下又二度时兴‘栗原小卷’式发型,三十上下的女子梳这种发型,常常显得洒脱高雅,映衬得身材更加苗条欣长”。

生死恋栗原小卷剧照(生死恋两国观众反响不同)(8)

日本电影《生死恋/愛と死》(1971)日本版海报

继《生死恋》以及熊井启导演的两部《忍ぶ川/忍川之恋》(1972)《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望乡》(1974)之后,栗原小卷主演的电视剧木下惠介导演的《三口之家》(1968)、《望郷の星―長谷川テルの青春/望乡之星》(1980)、舞台剧《四川好人》、电影《莫斯科之恋Москва, любовь моя》(1974)、山田洋次导演的《男はつらいよ 柴又より愛をこめて/寅次郎的故事36:柴又之恋》(1985)、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1991)相继跟中国观众见面,她那有些西方式的美丽外形和浪漫气质,使中国的“栗原小卷”热经久不衰。

2001年中国媒体人列举出“20世纪十大最性感女性”当中就有栗原小卷的名字,2002年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相关活动,北京还举办了“栗原小卷电影回顾展”。现在她作为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常任理事,致力于日中友好交流事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