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和氏璧发现者名叫卞和)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资治通鉴》记载有4件大事,前边已经讲过了2件,第3件就是秦昭襄王向赵惠文王讨要和氏璧了。我们熟悉的和氏璧的故事,终于在《资治通鉴》里边隆重登场了。#和氏璧#

如果是现代人来写和氏璧的故事,首先一定要交代和氏璧的辉煌出身,不如此则不足以强调它的珍贵。但司马光不屑于做这种事,直接就讲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了和氏壁,秦昭襄王很想要这件宝贝,提出拿15座城市交换。但是,和氏璧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文化语码,来历是必须讲一讲的。

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和氏璧发现者名叫卞和)(1)

《韩非子》有一篇“和氏”,以和氏璧的来历比喻法家精英的不幸遭遇,这是记载和氏璧出处的最早一篇文献。故事是这样的:早在春秋时代,楚国人和氏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玉璞,把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安排玉工做鉴定,玉工不以为然,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和氏被治以欺君之罪:砍断左脚。

这小小一段内容,有好几个知识点需要解释一下。首先是卞和的名字: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发现和氏璧的人名叫卞和,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发现者名叫卞和,那么这块美玉为什么不叫卞氏璧而叫和氏璧呢?

原因很简单,早期文献里只提到“和氏”,没提到“卞和”,大概晚到汉朝,才有人把和氏说成卞和。前边讲过,汉朝人已经分不清姓和氏的区别了,或者说姓和氏已经合二为一了。而在先秦年间,姓用来别婚姻,总共也没有几个,而且数量永远不会增加;氏却越来越多,一个贵族大家庭只要传承几代人,有人分户另过,就会给自家取一个氏名。这就意味着,和氏既然有氏名,就应该属于贵族阶层。

贵族参与政治生活,高级长老称为大夫。周礼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要求,这里的“刑”并不是泛指刑罚,而是特指几种残害身体的所谓肉刑。和氏遭受的刑罚叫作,就是肉刑的一种。楚厉王是春秋时代的楚王,当年楚国虽然是华夏文明眼中的蛮夷,但心态上很想比华夏更华夏,所以,和氏如果真是楚国贵族的话,大概率上不会因为这点事就遭受刑。韩非只是编故事,所以才会拿自己时代里的社会风貌硬安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头上。

和氏发现的所谓玉璞,就是未经加工处理的玉石原石。原石的结构就像西瓜:玉石相当于瓜,玉石外面包裹着一层不值钱的石头,这层石头就相当于瓜皮。透过瓜皮来判断瓜瓢的好坏,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和氏璧发现者名叫卞和)(2)

但和氏独具慧眼,坚信自己发现的这块玉璞里面藏着举世无双的美玉。

那么,为什么专业的玉工反而看不出来呢?

这话必须两说,首先,从璞玉的外观判断内核到底是美玉、劣质玉石还是普通石头,其实没人能做得到。今天的玉石行业有一句谚语:“神仙难识寸玉”,所以云南和缅甸边境地带很多年来流行一种叫“赌石”的活动——简单讲就是拿一块璞玉来,有些还要开几个孔,靠这一点参数来猜盲盒,就考验买家有没有和氏的眼力。当然,所谓眼力,基本等于运气。付款之后,把璞玉切开,如果里面是上等翡翠,买家就会一夜暴富,而如果里面只是普通品质的玉石,甚至只是石头,买家就算为了买这块石头倾家荡产,也只能自认倒霉。所以,这一行才会有“一刀穷,一刀富”的说法。

这种行当,我们外行人也很容易一眼看到症结:卖家都不是外行,而是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的专家。如果从外观判断璞玉真的有迹可循的话,那么好的璞玉早就内部消化了,不可能拿出来赌。再说,这一行利润巨大,自然置办得起高科技设备,但显然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设备可以透过璞玉的表层看准它的内核。

这就意味着,两千多年前的和氏要么天赋异禀,要么鬼使神差,不然没道理那么笃信自己发现的是一块世界级的玉石精品,而玉工也不可能在不切开璞玉的前提下鉴定真伪。双方不管说好说歹,反正全是靠蒙。但是,哪至于去蒙呢?真正做鉴定明明一点都不难,只要把这块石头也好,璞玉也罢,简单直接地剖开就好了。

那么新问题又出现了:既然做鉴定如此简单,和氏为什么就不能在家里先把玉璞剖开,然后再捧着这个谁都说不出二话的宝贝去见楚厉王呢?

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和氏璧发现者名叫卞和)(3)

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韩非只是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目的是阐述故事背后的道理,顺便发泄一下愤懑情绪。

故事虽然在细节上如此禁不起推敲,但寓意实在太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所以真与假也就不重要了。

接下来,等到楚厉王驾崩,楚武王继位,和氏又去献宝,但结局还跟上次一样,玉工说是石头,和氏再受刑,右脚被砍断了。

后来楚武王驾崩,楚文王继位,和氏不敢再去献宝了,但可能又舍不得放弃这次机会,又纠结又委屈,抱着玉璞在楚山之下嚎啕大哭。一连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还是要哭,这回哭出来的就是血了。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问和氏:“天下遭受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成这样呢?”

和氏的回答是故事的关键,有必要先看原文:“吾非悲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诓,此吾所以悲也。”意思是说,我不是为自己遭受別刑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宝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啊。

楚文王被打动了,终于派玉工剖开了和氏的玉璞,果然得到了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和氏璧发现者名叫卞和)(4)

小故事讲完了,韩非就该阐述大道理了:奇珍异宝是君主们迫切想要的东西,和氏就算献宝献得不够好,至少对君主没有害处,但结果呢,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才终于让和氏壁的价值被世人认可。法术可比奇珍异宝有价值多了,是治国的必备利器,但君主们对法术的需求并没有对奇珍异宝的需求那样迫切。法术之士之所以还好好活着,只因为他们掌握的玉璞还没有进献上去而已。

韩非所谓的“法术”,就是法家概念里的“法”和“术”。

难题摆出来了。先看需求端:法术对于君主的价值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君主对于法术一定是有需求的。再看供给端:法家知识分子既掌握着法术,也很想把法术献给君主。一端真的想要,也开得起价,一端真的想给,也物有所值,按说两端应当一拍即合,但事实刚好相反,和氏的不幸遭遇就是明证。

障碍究竟在哪儿呢?很明显,就在玉工身上。

玉工代表哪些人呢?代表的是朝廷里的群臣——君主身边的近臣,游手好闲的老百姓,耍嘴皮子的游士,等等等等。基本就是除了君主和法术之士以外的所有人。他们之所以会从中作梗,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烈的从中作梗的动机:一旦君主真的运用法术治国了,那么朝廷大臣就没法擅权,君主的近臣就没法弄权,懒惰的人必须去种田,耍嘴皮子的人必须去参军打仗。

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和氏璧发现者名叫卞和)(5)

这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在和氏璧的故事里,和氏并没有剖开玉璞再去献玉,玉工做鉴定也没有剖开玉璞。因为,韩非是拿玉璞象征法术,法术好歹也是一门有门槛的学问,不是什么一目就可以了然的物件。反正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只要能把道理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故事细节没说圆倒也无妨。

那么,君主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越过“玉工”,直接跟法术之士完成交易。

在和氏璧的故事里,和氏被玉工害得很惨,而在现实世界里,法术之士被玉工所代表的人群害得更惨。韩非列举吴起和商鞅的例子,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命题:“大臣苦法而细民恶(wù)治”,意思是说,上到朝廷大臣,下到草民百姓,一致痛恨法家路线。这就见出法家的理论方向了:只服务于君主一个人,把所有人通通变成君主的工具,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君主发挥工具价值。我们理解法家思想,这一点是关键中的关键。

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和氏璧的来历出自《韩非子》,真实性很不可靠,因为韩非只是创作寓言故事,借题发挥,重在阐明法术之士备受排挤的处境,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真实的和氏璧确实是一块美玉,但来历未必真有《韩非子》故事里那样富于传奇色彩。

真正以现实当中的血与肉,乐与怒,生与死为和氏璧赋予传奇色彩的,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和氏璧发现者名叫卞和)(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