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十位老兵(抗美援朝老兵记忆)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李子骄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不能忘却,精神代代相传,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从本周起“军旅人生”栏目推出系列节目《抗美援朝老兵记忆》,带您走近曾经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听听他们有过哪些难以忘怀的战斗经历和故事?70年岁月变迁,那段战争岁月又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抗美援朝的十位老兵(抗美援朝老兵记忆)(1)

王应邦,山西省灵丘县人,1926年12月出生。1944年10月应征入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4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后因负伤回国,转业到河北保定。战争年代,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在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军功章,朝鲜革命军颁发的一等功臣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解放奖章”等荣誉勋章。

炎炎盛夏,王应邦老人坐在小院门前的一抹阴凉里,不时向远处张望。他右手扶着拐杖,身着绿色军装。走近之后,记者发现,他上衣口袋旁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破洞,格外显眼。老人说,这是抽烟时不小心烫的,说起抽烟的缘由,有着70多年烟龄的老人陷入到回忆之中。

王应邦:当时参加抗美援朝,部队都是晚上行军,走80多里地,挺累的。休息时就抽根烟,抽半根或者一根。部队发的烟叶,拿出小盒里的纸,把烟叶卷起来抽。

记者:您是1951年4月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王应邦:对。有一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当年,25岁的王应邦告别家乡,与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在异国的土地上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在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第五次战役中,王应邦随所在部队,也就是63军189师迅速突破临津江防线,深入敌人纵深十五公里,先是击溃了土耳其旅和菲律宾营,之后包围英军的29旅,全歼英军的王牌格洛斯特营,打出了志愿军英勇善战的威名。

王应邦:为了优待俘虏,我们蒸了大米饭。他们在墙角吃大米饭,我们吃炒米炒面,英国人就伸出大拇手指头,说我们好。

记者:您记得当时您作战的时候拿的是什么兵器吗?

王应邦:咱们的枪都不太强,有轻机枪、重机枪、步枪。

记者:除了枪之外,还有别的作战装备吗?

王应邦:枪、炮。炮有迫击炮、60炮。敌人的武器好,咱们的武器差。

抗美援朝的十位老兵(抗美援朝老兵记忆)(2)

在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的不利条件下,63军官兵担负了全面阻击敌人、为大部队回防争取时间的重任,这就是志愿军史上最为著名的铁原阻击战。那场战斗异常惨烈,战斗兵员几乎牺牲殆尽,最后机关干部、通讯员,甚至炊事员都进入阵地参加了战斗,作为通讯兵的王应邦,在那次战斗中英勇负伤,后来右肺叶做了部分切除。

王应邦:我是通信兵,负责放电线、收线,容易碰到飞机扔出的炸弹。当时就是一个小的弹皮打在我的肺部,有半个黄豆粒那么大,也没怎么管它。回国以后,在训练部队的时候,我就咳血。检查后发现是弹皮把肺感染了,我就到白求恩和平医院做了手术,拿出两根肋条。

记者:您受伤的时候周围有没有别的战友?

王应邦:有,有打掉了脚的,有打掉了胳膊的,什么样的都有啊。

记者:受伤的人太多了,您也救不过来?

王应邦:对,是那么回事。军队是保家卫国的,打仗就有牺牲的,谁都能牺牲,我说主席的儿子都来朝鲜了,我们怕什么。

在王应邦老人的胸前,有一条深深的十几厘米的疤痕。他经常跟孩子们念叨,比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回国,还结婚成了家,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近些年,老人的记忆力不如以前,但他常常做梦,在梦里,不仅有铁马冰河的战争风云,还有战友们清晰又可爱的面庞。王老的大儿子王保生告诉我们,父亲嘴上不说,实际上特别挂念自己的战友。

王保生:2000年的时候,有8个战友来看他。当时也是在这间屋子里,他们给我爸爸行了个军礼,说老营长你好!

记者:他看见那些战友们激动吗?

王保生:激动,当时他是189师通信营,他们有一个团打窦家山,3000多人,下来以后只剩了不到100人。这段回忆不想说了,我都替他难受。

没事的时候,王老常常会拿起放在床头的黑白照片,翻来覆去地看,好像这样自己就能离他的军旅生涯更近一些,那些关于战友和战场的记忆也就不会慢慢消失。

1944年6月,支队协同破坏日本铁路线一次;1945年9月,解放浑源战斗一次;1945年10月,解放丰镇战斗一次;1945年11月,济宁战斗一次;1946年10月,解放张家口一次……

抗美援朝的十位老兵(抗美援朝老兵记忆)(3)

在老人的档案里,详细记录着他参加过的那些战役。和档案一起留下来的,还有一枚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军功章。

记者:您胸前挂的这个军功章还记得吗?这是一个毛主席的头像,后面是五星红旗,下面写了四个字,人民功臣,您还记得这是怎么发的吗?

王应邦:记不清楚的。

记者:还有一个是银章,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您也不记得了?

王应邦:嗯。

岁月流转,记忆似乎被封藏起来。那一枚枚军功章背后的故事,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不难想象,眼前白发苍苍的老人曾在枪林弹雨中誓死不退,九死一生。王老的小女儿王淑梅回忆说,从战场回来后,由于身体负伤,老人不得不洒泪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邮电部门工作。

王淑梅: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因为他是接线员出身,机房如果出现点问题,他就第一个跑过去,看看有什么问题。电缆在下面被水泡了,汤汤水水的,他穿着鞋就下去了,在电缆坑里修。别看他是一个局长,他能干的不会让别人干,都是亲自干。

说起来,因为身体受伤提前退役,一直是王老心中的遗憾,可他退役不褪色,到河北新城县邮电局工作之后,他发现由于通信不发达,办事程序繁琐,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于是他利用自己在军队所学,潜心研究改造通话设备。没有电子元器件,自己出钱去买,没有图纸,自己琢磨。王应邦的小儿子王伟告诉记者:

王伟:特别忙,几乎每天都在单位。他那时候是局长,骑自行车下乡,每天都是好几十里地。在工作上绝对是特别特别认真的,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全部带到单位来了。

抗美援朝的十位老兵(抗美援朝老兵记忆)(4)

在他的努力下,1957年,徐水县召开第一次电话会议,后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还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然而,身上的光环还未褪去,一场灾难就悄然降临。文化大革命中,王老被打成右派。在女儿王淑梅的印象中,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里,父亲从不曾当着家人的面掉过一滴眼泪。

王淑梅:1979年平反的那一刻,我父亲那么坚强的一个人,都掉眼泪了。别人说给他补工资,他说,不用补了,国家已经给我平反,我就挺知足了。不管怎么样,爸爸挺起腰来了。他一直对我们说,我活着就挺幸运的,我不要求什么。在我印象中,父亲真的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2019年建军节前夕,驻河北保定市徐水区部队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作为特邀嘉宾,已经94岁高龄的王应邦老人重回军营,看到战士们,他情不自禁地敬了一个军礼。回忆起那天的情景,王老的外孙王策说,姥爷一大早就换好军装,一直坐在门口等。

王策:当时我说,姥爷咱们该走了,他特别兴奋,说行,快点,一会要开始了,就和拉紧急集合一样。

记者:那天他穿的也是军装?

王策:对,他就爱穿军装,别的不爱穿。我退伍回来之后,他就穿我当兵时的春夏衬衣,都舍不得扔,老是说,那时候当兵多么好呀。

记者:我听说您家附近之前还有一个部队在这,能听见他们出操。

王策:对,起床号令都能听见。我姥爷比他们还起得早,早上5点起,走五公里、十公里,部队11点半开饭,他也是11点半开饭。可能是在我姥爷的影响下,我也当兵去了。

抗美援朝的十位老兵(抗美援朝老兵记忆)(5)

老人的坚持,儿子王伟都看在眼里,他说,父亲对部队的感情永远无法割舍。在他的期盼中,一代代子女在军营中淬炼和成长。而王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军队的留恋,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愿。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