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的分裂(苏联解体的祸源)

关于俄罗斯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网络上的解释可谓百家争鸣,研究苏维埃解体的文章,书籍,论文多不胜数。甚至苏联议题一直都是党校的研究议题之一,无数人都希望知道,为什么强大的苏维埃就这么衰落下去了,伟大的无产阶级者漠视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崩溃,强大的苏联红军在帝国的红场上看着一群寡头集团鲸吞掉国家实体而没有任何作为。

苏联解体后的分裂(苏联解体的祸源)(1)

赫鲁晓夫

当然,我并非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所谓的真相,毕竟任何人看到的都不过是历史事实的一个面而已,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苏联,敝人不才,仅是一个愚蠢的贩子而已,这里浅论一下为什么俄罗斯会这样,给大家一个视角。当然,毕竟那是一个帝国的历史,我们不能用几句话去把苏联近代史给说完,所以依然是浅说一下而已,有遗漏,出错的地方是必然,诸君莫要计较才是。

苏联解体后的分裂(苏联解体的祸源)(2)

马林科夫

俄罗斯民族的的悲剧,在商业视角上看的话,是丢失掉了政治实体导致出现的去中心主义出现。最近总是流行所谓的去中心化结构,而去掉中心后的多方力量协同决定了整个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力量是否会出现丢失,整个组织还是否能够发展。这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苏联给我们作了一手的好死。给我们论证了权利实体丢失导致的资源调配无法完成而导致的国家衰弱,群魔乱舞。记得近代史的一定知道斯大林时代的权利集中主义带来的强盛苏维埃,这里就不说了,毕竟这一篇叫祸源,而不是叫苏维埃简史。俄罗斯民族的悲剧,在我的视角是源于1951年的苏联宫廷政变,这一次巨大的政变改变了苏联政治格局中获得合法性的所有依据的同时也直接击碎了苏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和丢失助力的一次最悲惨的事件。1951年,在斯大林在临终之际,为了防止苏联出现党内党而形成苏联的内斗,设立了所谓“万无一失”的摄政体系,用于团结苏联力量,毕竟当时的苏联国际环境迅速恶化,北约联盟已经成型,整个冷战已经开始,所以将苏联国家的权利交于马林科夫、贝利亚等四大金刚。而根据当今俄罗斯的近代史上看,俄罗斯史学家根据解密资料认为,当时最有力量的两人为贝利亚和马林科夫,他们是最有可能接替斯大林成为苏维埃掌舵者的人物。

而当时最有可能获得苏联人大、苏联共产党支持的候选人是来自格鲁吉亚的苏联内务部部长贝利亚,此人曾经是作为斯大林最忠诚的战士而存在。而马林科夫则占资源优势,总体力量强于贝利亚。这种众望所归和实力强势的人一旦放到一起会产生天然的不可调和矛盾。

前者需要变革增强自己的力量,而后者则具备天然的继承优势。所以,在这种时候,双方都会开始行动。贝利亚的激进主义是一切悲剧的开始,斯大林死后贝利亚立即开始着手所谓的改革计划,诸如否定斯大林的政策,开始释放那些开发远东的政治犯回到莫斯科。这一批人里,主要是滨海区和犹太州地区曾经贝利亚的战友们,贝利亚的势力单薄急需政治力量的补充。

当然在另一个角度里,贝利亚的做法是肯定另一批政治资源的认同——斯大林反对主义者。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任何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的出现必然会有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当强者斯大林死后,反对斯大林的那群人会成为关键助力,而否定斯大林进行的所谓的独裁主义,释放政治犯的本身也是在暗示反对力量,我其实和你们是一伙的。而当时四大摄政中的领头者,实力最好的马林科夫,目睹贝利亚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无视了马林科夫在苏联的中心作用。这直接引发了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对抗开始。所谓一切的政治斗争的根本都是为权利而战,贝利亚的所有做法无论其对错,本质都是在挑战马林科夫的权威性。而苏联大选在即,贝利亚释放政治犯,平反冤狱等行为为贝利亚在当时的苏联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威望,苏联各加盟国的人大代表非常看好这个改革主义的人物当然反对斯大林的人则更加的支持贝利亚。在苏共党内,也慢慢的有很多人朝着贝利亚靠拢,贝利亚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成为苏联的政治涡流,并在影响力上胜过了马林科夫。马林科夫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就这么发生在自己的眼前,因为所有的政治斗争最后都一定会是图穷匕见,放任贝利亚的政治行动无疑会造成马林科夫的所有政治前途被毁灭。于是,马林科夫集团在这个关键时期,他们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在形势一天不如一天的情况下,寻求党内高层来支持自己扩大力量对贝利亚集团形成压制是唯一的办法。虽然我们做事后诸葛亮很容易,现在看这种行为是作死的,但穿越到那段日子里,马林科夫其实是没有选择的。于是马林科夫看上了和他一样情况悲哀的赫鲁晓夫。当时的赫鲁晓夫虽然身在高位,但因为斯大林对他的评价,赫鲁晓夫实质上在党内已经处于边缘化。用我们的话说,赫鲁晓夫就是一个阴谋家,一个无时无刻都在试图谋取最高权力的一个野心家。对于野心家而言,在最衰弱的时候,最佳的方式是寄存于现存强者,所以马林科夫的出现,对赫鲁晓夫额而言是一个天赐良机。于是两人就如同苍蝇遇到屎,联合恨晚一拍即合。无数人犯错酿成更大的错误,仿佛是很多悲哀的出现。当时的赫鲁晓夫势力是很弱小的,所以在贝利亚集团眼里,赫鲁晓夫这个被斯大林钉在了耻辱柱上的落水狗本质上就是一根鸡肋,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因为现实的贝利亚集团是急需力量的,所以人饿急眼了就什么狗屎都会吃,那是绝对真理。

于是赫鲁晓夫面见了苏联红人贝利亚,两人相谈甚欢,贝利亚觉得自己这一刻简直就是战神附体,万国来朝,连赫鲁晓夫都支持自己了,各种飘飘然。于是,赫鲁晓夫成为了打入贝利亚集团的一个楔子,一个间谍,而这一切信任着赫鲁晓夫的贝利亚并不知情。所以,后来也才有了我们抨击赫鲁晓夫的时候,说赫鲁晓夫是典型的骑主义者,一个满脑子进行政治投机的修正主义者,反正赫鲁晓夫大爷也没啥原则,唯一的原则就是能获得什么权势。而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两人的合流,直接导致了整个苏联政治体系的改变,赫鲁晓夫正如斯大林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个政治上的能手,非常适合拉拢人,很快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拉拢到了一大批人,这里面有苏联红军里威望最高的朱可夫将军,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有在党内几乎没有什么弱点存在的和事佬勃列日涅夫等人加入到了这个马林科夫政治集团。试图正面肛了贝利亚,而事实是他们就真的这么做了。而马林科夫更没想到的是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勃列日涅夫等人形成了另一伙人,一个寄生在自己身上的更强更纯粹的政治势力。一个巨大的政治对抗集团就这么形成了,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形成。随后,苏联党内在克林姆林宫召开的一个会议上,赫鲁晓夫及朱可夫等人发动了政变,直接用武力抓捕了当时的苏联政治红人贝利亚。得意忘形的马林科夫认为自己已经除掉了最大的敌人,马上宣布了贝利亚的死刑。而殊不知,他们在以叛国罪处死贝利亚的时候,却忘记了贝利亚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整个改革运动失控,直接断送并瓦解了苏联的实体。

苏联解体后的分裂(苏联解体的祸源)(3)

贝利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