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上的枣树有哪些特点(长城枣树车辙)
在《觉醒年代》中,创作者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用表达与思考穿针引线,为观众完美还原了振兴中国的思想道路的开辟过程。
但与此同时,《觉醒年代》也是一部艺术作品。将动物入画,以车辙、长城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别符号,通过枣树、风沙等写意的方式传达历史之韵……即便是十几秒一闪而过的空镜,或许都可挖掘出创作者对历史最深沉的表达。
该剧导演张永新日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解密了部分剧中镜头符号背后试图表达的思想深意。他希望通过艺术化的视觉符号,让观众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层的思考。
《觉醒年代》展现了当时中国人寻求新路的艰难过程。
细节关键词1:蚂蚁、青蛙、金鱼
第一集结尾,在码头自食其力的陈延年发现喝水的碗里有一只活着的蚂蚁。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把蚂蚁挑出来,放生至路边的野花上。在张永新的创作中,该细节与第二集中陈独秀放生青蛙可以对照来理解。第二集中,陈延年兄弟二人为讽刺父亲,把“荷叶黄牛蹄”替换成了活的青蛙,而后陈独秀将青蛙扔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这是一对在剧中一开始就‘拧着’的父子。但是在对待动物上,他们又有共同的特点。”
“动物入画”在《觉醒年代》中并不少见。例如第一集开篇,骆驼蹄子踏在了镜头上;陈独秀在上海震旦学院慷慨激昂地给同学们讲述“国民之最后觉悟”和新青年的六条标准,一只蚂蚁爬上了他的话筒;湖南长沙,滂沱大雨中的街道上,毛泽东怀抱着一摞《青年杂志》创刊号穿街而过,镜头两次拍到了一只鱼缸中的金鱼……
金鱼镜头。
张永新认为,这些“隐喻”背后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作者并不便于将其讲的太透,“它仅仅代表我个人心中的某个意象。我倒是非常希望观众朋友看的时候,能够有更多元的解释。”
细节关键词2:车辙
一队骆驼商队与两个清朝女人擦肩而过。而后独轮车、双轮车接连走过城门,但双轮车似乎并不适应道路上的单轮车辙,只能被翘着推过去。这是《觉醒年代》的开篇,也是该剧第一次出现“车辙”。
“车辙”在《觉醒年代》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辙,那时中国的车辙就已经被框定下来,包括尺寸按秦尺多长,2000多年也一直没有太大改变。但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1915年,西方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船坚炮利,坦克、蒸汽机、胶皮轮子、履带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但中国,还在用车辙。
剧中,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军阀的士兵马队的马蹄子,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甚至张勋复辟时扔下来的黄龙旗也落在了车辙上。在张永新看来,这些视觉上的符号所形成的隐喻,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尽可能多且真实地展现“车辙”逻辑,《觉醒年代》的美术部门专门做了75米长的大车辙,由工作人员扛着,随时跟着剧情铺在路面上,铺在镜头前。张永新试图在这样的一部作品中,拓展戏剧的视听语言,把剧本所希望表达的内容,用一种艺术且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不知道最终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是渴望观众朋友能够看到这些我们所谓的心血所在,让这些点点滴滴的视觉符号,能够帮助大家在接受这个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他一些信息,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张永新说。
《觉醒年代》无处不用心。
细节关键词3:“小热昏”
“嚓啦啦小锣敲起来,《青年杂志》已出版,中国社会多磨难,陈独秀两张药方来公开,德先生,赛先生,已经跑到中国来……”第三集中,上海街边一位民间艺人,用传统的“小热昏”小曲,在看热闹的老百姓和外国人面前唱着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所表达的“新思想”。
张永新在拍摄前曾考证过真实历史,“小热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游走于杭州一代,后来流传到上海周边地区,是那个年代比较普及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但“小热昏”更特别的是,其唱词里除了家长里短以外,还承担着最早的“新闻说唱”功能,“那个时候的媒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更没有电视,所以‘小热昏’是底层民众能够接受新闻、信息的很好的着力点。它也代表着一定的离俗味道。”张永新透露,随着剧情往后看,“小热昏”还会出现几次。“另外它传唱的文字,都是当时的历史真实,我们截取过来放到的剧中。”
细节关键词4:两株枣树
陈独秀邀请周树人为《新青年》创作白话文小说,周树人在看到一些身边朋友受孔教三纲毒害的遭遇后,有了灵感。是夜,周树人激愤地在稿纸上写下一行字:“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彼时,镜头随着周树人奋笔疾书的笔触落在纸面,而后缓缓拉向窗外。透过窗户的眼睛,院子里一席清冷的月光洒下,打在枣树上。在这里,周树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枣树截图
剧中鲁迅院子里的“枣树”,源于鲁迅创作的散文诗《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虽然枣树的画面在整部剧中只出现了几秒,但张永新坚持让制片部门特意从山东买了两株枣树,千里迢迢送往横店,栽种在剧中鲁迅的院子里。
“枣树是一个什么概念?(枣树)去干求知、桀骜不驯、向天刺穿的精气神,我以为特别像那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精气神,因此我们在把形象元素放到剧中时,是经过仔细考量的。”
细节关键词5:残破的长城
《觉醒年代》中曾出现长城的画面。那是一段极为残破的野长城,“野”到几乎没有修缮的地步。长城里长满了灌木丛,出现在画面内,一坨一坨的。在这段长城之上,张永新拍了两场戏。第一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站在残败的长城之上,谈到长城对于中国,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长城可以在几千年前保佑民族抵御入侵、远离战争,但是放在那个时候,长城已经没有这个功能了。国家已经衰败、沦落到如此的地步,谁还有心思去兼顾长城呢?”
而第二场戏,是李大钊独自站在巍峨的长城之上,一袭长衫,风吹动着他长衫的衣角。李大钊背着手,面色平静,眼神坦然。他极目远眺,千里长城就在他的脚下,他的眼前。那一刻,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了。
在张永新看来,第二场戏中的长城,不再是衰败的,而是巍峨的,雄浑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新生,也直接切中了“觉醒年代”四个字想要传达的意义,“我相信那一刻,所有具有中华文化情结的人,都能感受到民族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 张赫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陈荻雁
来源:新京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