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了孟子给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迁都到大梁,故也称梁惠王)举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意在说明只要天天打仗,老百姓就没好日子过,你梁惠王和那些穷兵黩武的君主没啥分别,都是好战之君,国家搞成这样子有啥好抱怨的。

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1)

五十步笑百步(图片来自网络)


孟子为啥一会说五十步,一会说一百步呢,恐怕不是随口而说,战场上打败的一方要逃命,战胜的一方必然会追击,这个道理是很显然的。打败仗古代称为败北,那么“北”是什么意思呢,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解释:北。背也,二人相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落荒而逃的时候是不是背对着追兵,《玉篇.北部》上也说:军败走曰北。另外古代皇帝登基的时候要面南背北,天子自然是南面称尊了,下面大殿上站着的都是北面称臣,所以“北”也有臣服或者失败的意思在里面。

综上所述,“北”的实际含义就是败退,败逃的意思,那么得胜一方追击败军就叫做逐北,西汉的大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里面说: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这个逐北的后果就很可怕,感觉是大屠杀了。贾谊所说的那是战国末期的战争场面,而孟子所说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应该是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两个时期的逐北策略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总体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2)

追亡逐北(图片来自网络)


孟子和梁惠王对话的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320年前后,此时离春秋时期也不过一两百年,而且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说明他对春秋的战争是有过研究的,也应该知道诸如“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闻丧止伐,无及寡”这些战争礼。所以从春秋时期作战礼仪这个角度看,五十步或者说一百步其实是胜者逐北的距离,超过这个距离就停止追击了。

至于到底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司马法·仁本》上是这么说的:“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当然也有人说是五十步,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不妨碍孟老夫子对梁惠王讲大道理,两个人心里都清楚这套规矩在当时(战国时期)已经荡然无存了。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3)

战车(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姑且就认为是一百步吧,这个距离多长呢,《荀子.劝学篇》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抬脚的距离就是一跬,只能算是半步,那么一步的距离就是两次抬脚了,长度大概是1.4米左右(这个肯定不精准,毕竟到秦始皇的时候才统一度量衡),那么一百步应该不超过150米。按照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来说,败军跑到150米之外就算是主动脱离战斗了,表示认输了嘛,胜者也就应该停止逐北了。

春秋时期的实际作战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士”,都是贵族身份,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重荣誉讲风度,按照咱们的说法就是从礼重仁,那时候打仗虽然也抢地盘,但主要还是以惩戒为主,你只要认输了,都还是给活路的。打仗也是按照规矩礼仪来,逐北也很像个仪式,过了一百步就不追了。比如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溃不成军,战车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后面追击的楚军还主动帮忙将战车弄出泥坑,然后接着表演“逐北”好戏,晋军还调侃说:你们楚军以前老吃败仗,所以逃跑的经验丰富,所以才指点我们脱困哪。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4)

泓水之战,宋襄公“仁义”(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638年,宋楚的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也当了一回堂吉诃德,捍卫了一把贵族精神,坚持“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让楚军高高兴兴地过河,稳稳当当地列阵,最后被楚军打得大败,这种“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的战法在实战中遭受重创,其实从春秋时代一开始,就已经有了从“礼战”往“诡战”发展的苗头,比如说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齐人三鼓,鲁人却引军不发,曹刿还弄出一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高论,其实这是违反战争礼仪的行为,人家冲过来了,你就应该接战,但曹刿不按常规出牌,导致齐军连着冲锋三次,弄得疲惫不堪,鲁军积蓄力量乘机反击,胜负自定矣!

曹刿在随后的逐北上也有一套,手法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那些兵法大家,请看《左传》的记载:

《左传.鲁庄公十年》上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真的很厉害,头脑冷静,思虑周到,“惧有伏焉”是怕齐军使诈,其实是多虑的,就冲他们之前那近乎执着的三次冲锋,就看得出齐军此刻还是满脑子宋襄公的礼战思维。这要搁在战国时期两国交战,早就一个冲锋掩杀过去了,管你敲不敲鼓,接不接战。至于“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则是标准的逐北军事理论,忽然想到如果曹刿也写出一部兵书来,那一定不逊于《孙子兵法》啊。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5)

一鼓作气(图片来自网络)

补充一点,之所以当时一百步就不追了,除了礼仪的原因之外,可能还有作战工具的考量,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还是大量使用战车的,本身速度就不会很快,行进对路况还有一定的要求,再加上战车上的弓手射程有限,敌方如果跑得较远的话实际上也无法造成有效杀伤。所以这个距离不是随便定的,比如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对秦王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这个距离就近了,击杀成功的可能性大增,秦王当然有所畏惧。

春秋中晚期,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之邦的吴越两国开始崛起,先后称霸,而提出“兵者诡道也”的孙子在吴楚大战中已经大显身手了,这时候的逐北更加讲究策略,《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佯北勿从,锐卒勿攻。”,特别强调了“佯北勿从”,不能盲目追击,一定要先判断敌人是不是真的败退了。我们经常在评书里面听到这样的话:虚晃一枪,拨马便逃。这就是典型的“佯北”。但如果判断不是“佯北”,那么就要坚决逐北,乱而取之,比如在吴楚的柏举之战中,吴军就一直追着楚军穷追猛打,楚军半渡过河之时追! 楚军埋锅造饭时追! 一直追到楚国郢都!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6)

柏举之战(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到战国之后,随着兵法策略的大量应用,逐北的过程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大为延伸了, 兵法上说穷寇莫追,但也说过要乘胜追击,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兵者诡道也! 像宋襄公那样墨守成规搞教条主义肯定不行,一定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逐北逐得不好,指不定就掉到别人坑里去了,魏惠王的时候,魏国和齐国打了一场很有名的马陵之战,其中孙膑减灶斗庞涓的战法甚为精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膑让齐军故意示弱,摆出一副大溃逃的架势,这是一种很高级的“佯北”了,庞涓自作聪明,看到齐军的军灶越来越少,以为“士卒亡者过半矣”,遂自领精兵逐北,结果在马陵这里中了埋伏,身死兵败,在著名兵家人物吴起看来,庞涓这种人就是愚将,商君书上也说逐北要小心一点,不要盲目冒进。

《吴子.论将》: 其追北佯为不及,见其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也。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商君书.战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7)

马陵之战(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战国末期,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逐北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消灭敌国的有生力量,不给敌人喘息休养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贾谊所讲的追亡逐北,更多的是指秦军攻伐六国的战略而不是战术。宜将剩勇追穷寇,对残余势力的基本态度就是斩草除根,比如说公元前227年,秦国灭燕的易水之战,秦大将王翦攻占燕都蓟城,然后一直将燕军追到辽东(就是从今天的北京追到辽宁的辽阳),可以说是千里逐北,最后燕王喜献上太子丹的脑袋才暂解秦军之围。其后秦灭楚之战也差不多,都是穷追不舍,兵锋所指,尽成秦地。《庄子》有段话虽说不是指秦灭六国,但和贾谊的说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则阳》: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战国策的说理技巧(浅谈春秋战国时的逐北策略)(8)

孟子见梁惠王(图片来自网络)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说得没错,春秋讲“礼”也好,战国不讲理也罢,战场上就算是退了一步,那也是败北之军,不过你是佯北还是真败,后面追赶的逐北之将得睁大眼睛了,呵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