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析(什么是道玄之又玄)

熊厚音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析(什么是道玄之又玄)(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次想把《道德经》进行一下系统的解释,原来写过一本书叫《双经合一》,是把《道德经》和《阴符经》和起来讲的。在我写过的几本书里面,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比较生动一点,思想也比较透彻一点。后来元君老师从修炼的角度,写了一下她读《道德经》与练功相结合的体会。其内容我都修订过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要讲,就讲一讲我们修炼中的体会,再就是我们自身从文字上是怎样理解《道德经》和《阴符经》的。

那么在具体的修炼中我们怎样具体的去认识道的问题,《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东西呢?讲的是道。道和德的问题。道,讲的是宇宙的一种存在。德是讲的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或生存的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把握。所以它把这个规律谐音成为中国文字中的“得”,就是“得到了”的意思。你得到了,或者说你得道,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

中国字和中国的语音虽然只是一种符号,但这种符号是全方位的,它一旦发出信号以后,这个东西它有相通、相连的一面。我们要注意这个联系,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也是这样。比如从《周易》这种古老的经典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声音的和谐性是比较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它的同意性、通意性和它的同音很相关。怎么相关呢?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联系。这个联系一般不易被我们的主观所捕捉到。把这个放到学问中去探讨的话,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考虑的事物。这就值得我们去体悟它、感悟它,然后再去觉悟它。

觉悟后你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信号问题。这个信号本身带有广谱性。你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或者说只要有缘分地方,有缘分的时间,有缘分的事物,它都可以得到一种信号的支撑。就是你对一个问题能够从信号中得到一些启示。比方我的孩子山山无意中说过这样的话,这个“道”字中的“首”字如果写的草一些,就成了兰州的“兰”,那么兰州,谐音就可以是难州,“州”和周易的周同音。

道,兰,难这三个字我们在意识中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如果联系起来,就可以说明一个道理,道和周易的周字有相通的地方,兰州的州和周易的周同音。如果我们牵强附会一点,它就有联系。但我们平常生活中不习惯于这种联系,“州”和“周”扯不上线。州代表地点,而周代表形象。那么到底有没有联系呢?他说到的两个字是兰州,也就是难州,难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本来是个抽象的东西,但它可以说,可以表达出来,但又不是常态的那种表达。

那么我们这种牵强附会的现象是非常还是常?我想肯定是非常。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以及在修炼中就要适应这种变化,不适应,今后碰到的很多信号上的联系你就解释不通。因为你心里无论如何拐不过弯儿来。这个拐弯儿怎么拐呢?就像当初西游记里面说的一样,孙悟空太过于表现自己,它的师父,菩提老祖,就在他的头上敲了三下,敲这三下明明是惩戒,但如果单纯从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就会产生消极的因素。

这个道是非常道的,它不是单纯从坏的一面去想问题,它从好的方面去想问题,这个好的方面是什么呢?这就是启示。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启示。只不过是我们忽略了它。就像李铁军今天说的那个事一样,他跟我讲的一系列事情实际上都是这样一种心态应该处理的问题,但是往往我们容易把它理解成为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这两种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师父打了猴子三戒尺以后,把手一背,就进房里去了。猴子怎么想呢?他想打我这三戒尺,是叫我三更以后去见他。把手往后面一背是让我走后门,那肯定不能走前门了,耳提面命的时候,只有走后门。这就是我们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要习惯于这种例子。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大道来说,它时时刻刻都用这种方式来启示我们。

为什么要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它呢?因为只有这种心理状态才是符合于道的。这种状态就叫水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读《道德经》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上善若水,水有些什么特点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它首先考虑的是对人家,对万事万物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考虑消极的东西。就是你再怎么脏,再怎么不受欢迎,它都可以把你容纳进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容的一部分。可容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我们修道的一种核心。希望大家以后从这个角度多思考一些问题。

名可名,非常名。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实给一个名的话,就是我们的名实概念。古人的名实概念比《道德经》产生的要早。名实概念是我们古人在对待万事万物中所形成的一种理念。他知道这个东西你给它加上名以后,它和实际之间有区别。只有中国的学问里才有名实之争,西方,由于他们文字的字符没有形象性,所以他们没有名实之争。

中国的文字带有形象性,所以相对说来,可以把形象概括在文字当中去进行表达。所以当你说名可名,就是可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但是不是常人所说的那种名。比如我们走的道,也叫道,天道、人道、医道,都叫道,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讲究道。是不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不是。它所说的是非常态的名,我们把这个问题要想好,你在理念上一定要知道,这些字符的作用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互有关联的。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兰州,这个道,你真正的要修,它首先的一个字是“难”,为什么难呢?因为它是抽象的。

第二点,它是生源,是万物之源。只能是它能看见你的全貌,而你却看不见它的全貌,这就叫源头。比方说,如果我们沿着长江,上朔到金沙江,再上朔到坨坨河,然后上朔到昆仑山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知道,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因为上面有很多支流,都汇到坨坨河里面去了。甚至有的地方支流也断了,成了沼泽地,然后再往长江里面流,很多源头汇在一起,真正的源头就找不到了。

就像这个道一样,它是生源,它是万物之源,所以说你要找它是非常难的。它很抽象,这个东西没办法捉摸。所以今后在修炼中这些最常见的文字游戏我们就要习惯于它。从什么角度去习惯呢?就从我刚才打的这个比方中,就像唐朝的一首诗所写的一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共饮长江水也好,黄河水也好,松花江水也好,我们共饮了它的水,但不一定得知道它的源头。这就是我们自身在生活中所容易忽略的地方。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修呢?

应该从具体的角度,从每一个细节上,去慢慢的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面性,抽象性。全面性是说你怎样从阳性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意思,然后从阴性的角度去把握自己的修炼。从这两个角度你都要去想一下。

我在《双经合一》里面曾经说到,实,为我心之子,就是实际的一面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给它命名而造成的。那么,在生活之中修道,就很容易了。就是你有了这种概念以后,你知道你很多的理念和想法都是由于心造成的,如果你离开这种想法,而是从自己的实践中,从对自然的认识这个角度去产生这些理念的话,你修炼起来就有很多的捷径可以被你观察到。

常道之中,对于迷失本性的大众来说,道,只有强之以名,而对应于凡心。常道对于我们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像,相当于道的虚幻一样。你给了它很多的名,但最终归纳起来,就象科学的发展一样,他没有很具体的结果告诉你,尽管这个东西很具体。

比方说人的很多疾病,比如感冒,西医说它是因为病毒造成的,现在有了遗传学以后,有了DNA的分析以后,医学中的很多概念就提升了。当然我不把它叫做一种矛盾,而叫做一种提升,这个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你的遗传基因里面有很多对应的地方本来就有这种信号,你才容易感冒。

有的人经常感冒,有的人一年也难得感冒一次。有的人很均匀的每年感冒一次。这些特点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从医学对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来看,在人的遗传基因里面有特殊的符号去记录它。这个结论和原来的病毒学说到底矛盾不矛盾?我想并不矛盾,但是它能够说明一个道理,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内因起根本作用的。而外因只是个起导向作用的条件。

比如风吹着了,你就容易感冒、伤风,但有的人没有这种特殊的基因,风吹一两次他根本都不在乎。这个现象就说明内因,如果你的身体强壮,就是你的基因健全或者完美,就可以起到保护自己身体的作用。

非常名。在我们的实践中要注意,我们自己给事物所下的结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去接受它。就像我刚才讲的医学概念一样,现在对医学的概念,都很执著,包括我们阎工,总觉得医学上的分析是非常可靠的。一天要吃多少个鸡蛋,多少糖,多少维生素,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是这样的。那么人的营养和什么有关,我想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修炼经验以后,就知道,人的营养,要靠内在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我们生活到底是追求内在机制的上升,还是追求生活品位的上升?现在很多人谈生活中的品位,就是人活一世,有很多东西要去经历它。追求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追求对生活的感受,感受中又要讲品位,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已经是越来越多了。

那么我们到底是追求内在的一面,还是追求外在的一面呢?我想这就和道可道,名可名这个概念正好相对应。就是你要追求它,但它不是常态的状态。你要想逃脱六道轮回,那就不是常道中的这些思维所能够逃得脱的。就是你绝对逃不脱的。

那么应该由什么样的思想逃脱呢?

有个方法,那就是,你要进入到妙道里面,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接下来说的话,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里的一些概念是顺理成章,一步一步推出来的。它所说的无名,肯定就是万物之始了,很多东西一开始都没有名,肯定是原来最原貌的东西。人即使不给它命名,它也存在,所以说是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为什么就说是万物之母呢?就是你给她加了一个名字就成了万物之母呢?我们人在认识万物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内在的母性,这个母性就是道性的一种基础。

我原来在书里面说,人不至虚,就难窥其性,就是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你很难以看得见事物的性质。物不至虚,就是物质这个东西,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就难以被造化。前面一句话很好理解。后面一句话,物体为什么不至虚就难以造化呢?像我们现在的科学,在很多的造化上,就是推动历史前进上,我们人都在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但是很难以发展核心的部分。

比方说,就像我今天偶然跟一个客人谈到这个问题一样,他说世界上有没有比火箭跑得更快的东西啊?我说要说明这个东西很简单,我们人现在发明的火箭,从地球到火星,这个距离并不算远吧,但它要花四年零六个月。一个很正常的人在很枯燥的宇宙飞船上,要度过四年半,会觉得时间很慢的。

我接下来说,你知道我们地球的速度是多快?现在宇宙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17——19公里之间,地球的速度是每秒钟24公里。这比人造的宇宙飞船还要快上几公里。这说明人所创造的速度还没有自然的速度高,你还费了很大的劲。

但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能改变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去改变我们的物质。当初,人类为什么发现了原子弹,发现了量子物理学?就是因为当时出了一个天才,叫爱因斯坦,他发现了相对论。当他在1914年发现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实际对物理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到后来发现了广义相对论,这就推动了整个物理界对事物的认识。

人类的思想对物质的概念已经不是停留在电和磁那个概念了,我们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有电和磁相互关系的事。只知道有电,怎么产生的磁呢?接下来发明了电话,到供电系统产生之后,物理世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妙处是逐渐逐渐在我们面前展开的。

如果你没有进入到虚的里面,你没有认识那个东西,就像当初发现电磁感应的法拉第,他是在偶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指南针在通电线路旁边放着的时候,指南针在转动,他就开始问自己,它通电以后为什么开始转呢?这说明人的感觉产生了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当时只是一种相。

名可名,我们就给他加了一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实际不实际?法拉第本人当时还没有找到磁和电之间的量变关系。即使找到了,他也不知道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想象,人们利用磁,发明了很多动力非常大的物理设备,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到虚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无限的去利用它。到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以后,原子弹不久就产生了。

这说明法拉第的发现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对物质虚的一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将来我们也是这样。修炼中如果没有进入到虚的状态,你说你什么东西也没看见,你说我要炼丹,你能炼什么东西呢?你没有看见任何信息中的“相”,你怎么练?

老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无欲和有欲。这个无和有,实际上也是我们生存的共有状态。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一点。

无欲,肯定是你努力的那一部分,有欲,是你平常所具备的那一部分。我们常态是有欲的,没有欲望你的生存就很困难。无欲你能达到了,那么你就展现了它玄相的那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修道,首先要跨到玄相里面去。

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缴。

缴是什么东西呢?古人就说它是一种界限,“缴”字有边界的意思。就是无论怎么说,它已经框定了,一个边界。还有一个是观察的意思,还有求取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看到边界,你可以看到你所深入的事物的那一部分,你要求取它,肯定还是得从有欲开始。就像张伯端在《悟真篇》里面说的,始于有作人不见,他这句话很难让人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引用它?就是他这句话和老子的这两句话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而这种联系,作为一般修道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肯定不理解他说的什么意思。他说有作,肯定和这个东西有关,( 玄相? )又看不见,那么谁看呢?无欲去看,就是说只有在无欲状态下你才能看见这个东西,这就叫始于有作人不见。很多人产生了玄相,就是说他心里边这两种运动抓得比较好,抓得和谐,这个和谐的理念使人们自然而然能够进入到一种状态里面去。这就是把有欲和无欲运用得比较好。我们在生活中肯定是有欲的,修道,你应该用无欲去接近玄的那一面。接近了以后,这个事情才有结果。

如果你不接近玄,你根本就没有结果。你单纯的研究文字,你要想修出道来,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有名的一面,毕竟有边界。就是“缴”这个字,文字被边界所约定了。不可能超越它。所以说,你还要用无欲去超越它。这就叫常无欲,以观其妙。

接下来师父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从文字上看,先把两者分开谈。然后又把它们和在一块儿。此两者同出于什么地方?同出于道。他们只不过是道里生出来的两类事物。这两类事物,你要看妙,肯定用无欲。你要找到人生求取的那一面,肯定要有欲。不练功,你怎能找到玄相呢?你能量不够。

作为常人,他的能量根本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激发潜意识,进入到玄界里面去。所以必须得有有欲,有作的这一面。接下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什么叫玄之又玄?就是说玄里面还包含着一层玄,(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的鱼眼部分,又是两个阴阳鱼。每个鱼眼都是玄之又玄的内容。)实际上,两者之间只不过是大和小的问题。大和小是容纳在一个整体里面的。而在小的阴阳鱼里面还有更小的。再往里面还有,是无穷尽的。这就叫玄之又玄。它代表了我们现有的物理空间的可延伸性。

当然我讲物理的方面可能多了一点。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用的,包括电视机、椅子都和这个东西有关。所以这方面讲得多一些,大家先习惯一下,等以后我们再慢慢的接近到我们修炼的具体实践里面去。

物理中的玄之又玄。庄子在《天地》里面,曾经谈到一个概念,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将一尺长的一根木棍儿砍去它的一半,第二天再砍剩下那半根的一半,每天都这样砍,它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这说明一个道理,物质的可分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现在量子力学中的分子也好,电子也好,夸克也好,越来越小,但人类技术发现,还是有不可知的一面,而且永远有,供我们去探索。这就说明了玄而又玄的道理。

既然物理世界是分之又可分的,那么道里面的玄,也是玄之又玄的,这是站得住脚的。就是说这个道不可穷尽,也就是说,你所见到的事,不一定是穷极的真理。所谓穷极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它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种简单的理念。不是简单的理念,就叫做非常道。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元君老师是怎样说的:

每一个练功的人都有练功的标准和法则。不论隐传明传都有方向性的选择。佛家以释迦摩尼为准则,儒家以孔子为标准。道家则以老子为标准。而现代气功就以严新气功为标准。

我想这是我们个人的观点。但它也代表了我们新时代气功热潮中的一种现象。因为严新气功产生的时候,最大的特点是,发明了带功报告。实际上带功报告并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当初的释迦摩尼发明的。因为过去讲任何一种法,都需要开法会,也就是古代的带功报告。

现代的带功报告由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产生普遍的效应;这是现代气功所体现出的一个标准。这就是以严新气功为标准的现代气功。严新老师出山比较早,尽管没有像郭林、赵金香等人搞具体功法搞得多,但从他的实践上来说,很多理念是非常明确的。

它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气功标准。练功的各个门派中,传功的度师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带功标准,千姿百态。但仍然离不开万物之母:道及大自然的各种信号支援。

就像严新气功一样,为什么他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成千上万的人都能够接收到信号呢?因为他借助了天地间的信号,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信号。天地间很多有功夫的师父的信号全都来帮忙。

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得道了,那么他的信号就是广泛的。道是自然的原始,水一样的性能。它柔弱无声,但汇聚到一起时却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我们所说的各门各派气功有各种各样的传法。

严新老师出山以后,从来没有说过哪个气功不如他的,哪个气功不对,谁的修法不同,没有必要等等,这体现出一个道理,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各类的事物并行存在是符合于自然的。

天下的人如果都长成一个模样,这个社会就找不到什么感觉了。天下的事如果都是一个模样的话,人们就会感觉到枯燥了。就像人平常吃饭一样,常吃一种饭菜,你就会感觉到厌倦。

名可名,非常名。每个人从母体出生以来,无不梦想世俗中的美好和繁荣,但多少的繁荣能够留得住啊?这一点很重要。多少富贵能够保持万年千秋呢?但是有一点,名,可以留千秋。特别是有功之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的功德之名。

伴随宇宙的生存而保留名声。无量的公德所获得的名不可估量,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极多深的历史性,象道一样不可估量。就像我们现在所宣讲的理念一样,千古以来,它一直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种潜在公德的理念。

因为接下来我们还要讲老子对德的一些观念。除了讲道以外,他还要讲德,你积累的德是什么性质啊?怎么样去积累啊?是从有形的角度还是从无形的角度去积累。有功之名和无功之名怎样去分别啊?我们到底怎样去建立自己的功名。过去儒家一般讲功名的,道家的功名念和儒家的功名念有根本的区别。

道家的功名念讲究潜在的运动。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另外的玄之又玄的那一面还有一种运动方式和存在,儒家往往只讲究显态的一面,它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为了在人世间博得一世功名。那么是不是能够流芳千古呢?我想最后自有公论。

所以元君老师在下面的话里面就说,修炼之人首先不要去追求一种目的,而要象出世的婴儿的感觉一样,无知无识的去练功。一定要能够经常的内观到各种别人内观不到的妙境,有意的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

你有意的去看,即使看到了,它也变成了虚的。这是因为你有欲了。有欲以观其缴。有边界在约束你。它是你肉体的边界。一种实在感觉的边界。你不可能超越这些东西。这就是有欲的一种坏处。所以她说,有欲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会受到各种世俗信息的干扰。

我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两个,在我的经验中有很多人都上过这种当。就是你带着一种想法、一种目的去观察你的玄境的时候,信息就开始干扰你,把你这个鱼钓上以后,它上面有倒勾,你想跑也跑不掉。你就顺着他吧。如果你挣扎,当你精疲力尽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这样的例子我平常也讲过很多,就不再重复了。

有意和无意,虽然是两种意识的反应,但在练功中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无意则真,有意则虚。长期保持在无意的无为中练功,其结果一定是玄之又玄,这些玄都来自于各种奇妙的综合。当然这里面说的这些内容,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演绎了师父的思想。

我曾经有一句比较简单的话,概括了我对第一章基本思想的理解。那就是,

无心求证,有意归真。

实际上什么时候是正确的?只有无心的时候才是正确的。有心的时候没有正确的。

我曾经听到有人说,一定要用有心的想法去追求真理,那么这些真理就都成了假的了。因为你有意去求它,你求到的东西就肯定不真了。这就是人世间有很多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清静态度去对待的原因。

如果我们有意的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目的去追求某一样事物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不妙,不可能妙,因为你有意了。那么有意用在什么方面呢?用在归真的方面。

为什么归真要有意呢?因为归真作为你的目标,是一种憧憬,它竖立在你虚的一面,就是你的脑海里面,你的感觉里面。或者你的意念里面,它是人们看不到的。但是如果它牢牢的在你的意念里面,并且没有被移动的话,那么这个东西最后终究要会实现,这是因为,意识这个阳性的东西如果被虚性的目标所吸引的话,虚性的目标就将凝聚阳性的能量,最后将变成你自己的具体行为。这个就叫修真。

有意的修真最后需要归入到虚无的道里面去。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立志,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立志,目标就产生不了。如果你的目标太具体了,你说我一定要回到玉皇大帝身边去,这就太具体了。那么你把玉皇大帝也虚拟掉,玉皇大帝不存在了,那么你回到什么地方去呢?或者说你怎么做呢?这时我就要借助于古人的很多说法,有很多东西,你要和众生绑在一块儿。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观点里面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百姓。你不能单纯的考虑你个人的问题。你即使想考虑个人的问题,也要把这些想法和百姓的存在考虑在一块儿。比如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天下人有乐的时候,我也有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忧放在前面,把乐放在后面,这是一种境界。

我们再看一看其他的人是怎么发愿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又是另外一种境界。地狱在什么地方?地狱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心中。地狱成空以后他才成佛,他把成佛和地狱绑在一块儿,那么人们心里什么时候才没有地狱呢?人们都觉悟了。人家都成了佛,他也就成了佛了。你说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啊。把自己的成功摆在别人成功的后面。我想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意念,以及这种求真的理念,是我们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 

感谢您的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享受高质量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