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2019年12月26日,济南14岁男孩从21楼跳下;

2020年6月4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10岁的缪可馨,上完语文课后翻越四层栏杆坠楼身亡;

2020年6月8日晚,安徽省宣城市第八小学五年级学生,13岁的小羽在家中浴室上吊自杀。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

济南14岁男孩轻生

触目惊心!!!

这么密集发生的同类事件,提示我们,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哪里呢?是给予孩子的爱不够多吗?是我们的教育者不够兢兢业业吗?

答案是否定的。

反观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家长,都不如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长更辛苦、更忙碌、更为孩子而活;也没有哪一个时期的教师,比我们这一时期的教师更劳累、更敬业。

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2)

关于孩子坠楼的报道

叛逆期孩子的行为特点:不计后果

很多青少年的极端行为,就是出现在叛逆期。

叛逆期10-12岁开始,16-20岁结束。14岁是高峰期。随着青少年生理成熟期的提前,叛逆期也逐步提前。

近期出现的几个自杀孩子的年龄段,恰恰处于叛逆期。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3)

女孩的叛逆个性与母亲冲突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

叛逆期的行为特点,就是不计后果。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基本只有就是家庭和学校。

家庭中,以父母为主,孩子需要通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

在学校,以老师为主,孩子需要通过老师的帮助,得到老师的认可,才能在集体中建立尊严,受到尊重。

孩子在13岁左右,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觉醒,希望自己能够被像个大人一样对待。

这个时期,如果家长依然事事都要为孩子做决定,不让孩子有任何自主权,孩子的心理就会走向两极:或者变得懦弱胆小;或者变得叛逆不羁。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4)

不择方式指责孩子只会使孩子叛逆或懦弱

在学校,如果老师只顾着教授应试知识,而罔顾孩子的自尊需求、荣誉感需求和独立需求,不择方式地对待孩子,孩子也会被逼走向两个极端:或丧失尊严,自卑怯懦;或走向叛逆,故意与老师对抗。

自杀,就是一种最为极端的叛逆手段。

缪可馨跳楼事件发生后,有网友评论说:孩子的心灵太脆弱、太没有抗压能力了。

孩子的心理脆弱,是客观规律!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到孩子心理的脆弱、娇嫩。

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娇嫩柔弱中长大的?正因为脆弱,才需要大人更好地呵护。

孩子的心灵有多娇嫩?看看自杀原因就知道了

孩子自杀的原因,常常令大人们悔恨欲死。

因为没有完成作业;

因为打碎了玻璃;

因为被老师批评;

因为令父母失望;......

这些幼小的生命,还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壮丽,就被一点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挫折打倒了。

中小学生自杀的因素包括:1)家庭矛盾33%;2)学业压力26%;3)师生矛盾16%;4)心理问

题10%;5)情感纠纷5%;6)校园欺凌4%;7)其他问题6%

在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中,接受调查的2500名上海中小学生中:

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3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5)

自杀原因统计数据

我们能够精心呵护一个婴儿,因为懂得婴儿的娇嫩;可是千万不要忘了,十几岁的孩子,他的心理娇嫩得和婴儿一样。

孩子的世界太小了,老师家长的一句呵斥,投影在小小的心灵上,就是一场风暴。

所以不要怪我们的孩子太娇嫩,是我们大人太粗鲁了。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6)

孩子的心灵比这课嫩芽还要娇嫩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你真的了解你的学生吗?

13岁浴室自缢的孩子,事件发生后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只知道孩子平时性格内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你自以为了解孩子,可是,孩子的喜怒哀乐你根本不知道原因,因为你没有真的走进孩子的心里。

除了家长,老师也是一样。

缪可馨的语文老师,在孩子坠楼后依然照常在家长群互动,还接受几十名家长的点赞。

因为她感觉孩子的死是孩子的性格所致。

可是,作为老师,你不应该了解你的学生的性格吗?何况这个孩子上个学期刚刚语文考了第一名。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7)

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

相信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能够学业有成的。

“如果孩子需要,我们愿意做任何事情。但是我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啊!”这是一位家长的肺腑之言。

@炎炎夏想说的是,真正的爱,首先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且正视这些规律,学习怎样做父母,怎样做老师。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上面这句话,是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的约翰·杜威说的。下面的话也出自于他:

“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辛苦劳累地为了孩子做了那么多,却大多数是为了——

孩子将来考个好分数;

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

孩子将来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为了未来,牺牲当下的快乐也在所不惜。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8)

孩子的心灵如此纯真,我们要让她充满快乐

在为了未来这一看似高尚的目的之下,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孩子的天性被扼杀,孩子的心理诉求不知道该对谁倾诉,才是本文开头那些悲剧的源泉。

为了孩子的未来,无可厚非。但是。孩子和家长,更应该活在当下。

有句话说得很好:今天永远是你一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在孩子不断接受教育的同时,她的生活也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每一个一天,组成了生命。

每一天都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每个人都应该好好享受奇妙的生命带来的唯一一次的体验。

所以教育不是拔苗助长,也不是千篇一律将孩子教育成标准格式。

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一边受教育,一边享受生活的乐趣,探索生命的美丽。

父母要教会孩子热爱生命、对抗羞辱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所以,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榜样。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的美,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能力。

比如:带孩子去郊游或公园,告诉他一棵小草拱出泥土,它的力量有多么强大,那就是生命的力量。

比如一起给一只流浪猫喂食,告诉孩子,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珍惜。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9)

跟外公一起,感受生命之美

比如一起去陪伴年迈的外公外婆,告诉孩子,外公外婆的一生,经历了年轻的热情似火,中年的负重前行,如今可以静静享受老年的恬适安逸......

也许孩子的理解不会那么深入,但是贵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渗透,“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才能渗透进灵魂。这样的孩子,会有一颗博爱的心,会珍惜他人的生命,更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昨天同事的孩子给她发微信,单位办公室廊下一个燕子窝,被打扫卫生的人给捅掉了。

同事的儿子用了一个纸盒子垫底,将损毁的燕窝又放在原来的地方,一只只小心翼翼地,将嗷嗷待哺的四只小燕子放回了窝里。

孩子说,本来有五只小燕子,摔死了一只。口气特别心疼。

能够如此珍爱一只小鸟的孩子,父母的教育一定很不错。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0)

修复好的燕子窝,燕子妈妈认可了

2.要教会孩子无视一些人的羞辱,相信父母是最坚强的支持者

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曾描述过他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

他说,那就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你们会通过挑战和被挑战,通过直面异议和分歧,来学习这种能力,并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虽然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小孩子也要从小就有直面异议和分歧的能力。

如果缪可馨的父母,曾经告诉过孩子,你的作文写得好,不是老师说不好就是不好的。要知道,有些时候,有些人,就是在“胡说八道”。

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人,有爸爸妈妈的爱在支撑你,你永远不会孤立无援,学会藐视那些欺负你的人,污蔑你的人。

也许,事情的结局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可惜,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1)

教会孩子去面对分歧和异议

记得@炎炎夏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考试时不让同学抄卷子被嫉恨,那个同学趁值日的时候,将其他同学的铅笔盒塞到我的课桌下,第二天刚到学校,老师就让两个同学挨个搜查,结果从我的桌子里搜出了那个铅笔盒。

当时很多同学看我的目光应该不一样了吧?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当时我义正辞严地说:这一定是有人在栽赃陷害!因为我的父母从我记事起就教育我,公家的东西,他人的东西,再喜欢也不能拿,因为那是偷,我们张家,决不能出小偷。

所以我根本不觉得害怕,不觉得理亏。也许是我坦然的神情,也许是我平时经常考第一,也许是老师知道我是谁的女儿,反正,当时我亲爱的老师说:我不相信这么聪明的学生,能笨到把这么大的铅笔盒就放在抽屉里,我也不相信你会偷东西,这个事情我要调查清楚,还你清白。

后来有人举报是那个要抄我卷子的人陷害我的。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2)

让孩子知道,有些人就是在胡说八道

这件事情我一直印象深刻,正因为有平时的家教,让我懂得做人道德清白的自豪,我才有底气面对这样的羞辱和陷害,而不是哭天抹泪、寻死觅活。

所以,做父母的,要好好呵护自己的孩子,只有家庭之爱,才是孩子一生遮风挡雨的伞。

老师要终生学习、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

爱因斯坦说:

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而是培养一个个全面的、立体的、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唯分数论,只看分数不看孩子身心发展是否健康,心地是否善良,品行是否端庄,只是在十几年之后,产出一些像流水线上制造的一样的,清一色的毕业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3)

缪可馨作文本上粗鲁的大红叉和批语

所以,缪可馨的老师在孩子发表自己观点的作文本上,粗鲁地写上了传递正能量,这样的要求,让我想起那个特殊年代,大街上人们的衣服统一的黑老蓝,舞台上只有样板戏,这样的生命,是不是太单调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只有让孩子们的灵魂自由快乐地成长,不要给孩子的想象力和多样化带上枷锁,才能培养出瓦特、牛顿、爱迪生。

至于那些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一己私利打压学生,故意针对某个孩子,故意摧毁孩子稚嫩的自尊心的老师,根本不配称为老师!!!

相信随着我们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这样师德败坏的老师会越来越少。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4)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美】帕克·帕尔默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且不断探索这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反馈。

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使得专业知识的传授事半功倍,还可以使老师认识到孩子们不是千篇一律的,是一个个有个性特点的生命体。

也就是说,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

比如,同样的十多岁的孩子,同样是成绩不理想,小明同学被老师大声批评了,他可能还是会大大方方跟老师打招呼,笑着和同学说话;

而小丽同学,很可能就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这么简单的题你也能做错?”,而好几天感觉丢人,抬不起头来。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5)

老师就是园丁,用心呵护每一株幼苗

老师真的是园丁,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在孩子们身上,茉莉花,需要大水大肥多晒太阳;吊兰则需要在半阴处养育,琴叶榕一周才能浇一次水,绿萝天天浇水也不嫌多。

孩子是娇嫩的花儿,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用心去呵护。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在文章《唯有温暖御风寒》中写道:

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对抗挫折的

能力,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

愿天下的老师,都具有完整的人格、有趣的灵魂、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用自己的心灵,去温暖孵化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愿天下的家长,把温暖和爱洒在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自杀倾向儿童心理与行为矫正(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16)

唯有温暖御风寒

愿我们的师长,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呐喊,满足精神的需求,不要忽略和违背了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

唯有温暖御风寒,让全社会,都给予孩子以温暖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