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灵动岛最新适配(从Iphone14的灵动岛看用户体验设计)

最近Iphone14的发布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讨论,特别是灵动岛的设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创新设计,却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议论。这个交互设计将药丸屏的缺陷变成了亮点,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发布会之后,灵动岛上了热搜,朋友圈也被刷屏。灵动岛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想为之买单与尝鲜。而与此同时,灵动岛更引发了抄袭争议。有关网站和部分的网友认为,iPhone 14系列上至少有5个功能都是抄袭了安卓,至少也是借鉴了安卓厂商的灵感,包括灵动岛、打孔前置镜头、常亮显示、动态刷新率、车祸检测在内的所谓新功能都是华为、LG等安卓厂商玩过的。

至于这次设计创新是不是抄袭,我们暂且不论,毕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谁都不好下定论,但从这次苹果的设计创新,我们可以看出其在用户体验上做出的用心。

iphone灵动岛最新适配(从Iphone14的灵动岛看用户体验设计)(1)

01用户体验不只是好用,更是超越心理预期

贝恩咨询曾为362家企业做过一项调查,有95%的企业认为自己关注了客户,80%的企业认为自己向客户提供了优秀的体验,而在这些被调查企业的客户中,只有8%的客户认同企业的观点。真实的反差是很大的,大部分所谓的用户体验设计、了解客户,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客户的体验问题。答案很明显,我们都在既有的产品上不断优化着产品的体验,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产品基本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导致客户不满意。我们被表面的东西吸引走了,反而忽视了那些看不见的体验。

根据贝恩咨询的调查,可以看到除了那8%的客户感觉不错之外,另外92%的企业都在单方面地进行优化,而实际上,客户本身并不领情。一个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深度的用户体验,包括是否达到了用户预期、让用户记住产品,并让产品和其他产品区别开来。

说回到苹果手机,大家都知道以前的苹果手机是有一个按键的——Home键。苹果手机为什么当初只有一个按钮?是设计师给用户的一个发泄点。苹果的首席设计师叫乔纳森·艾弗,他以前是做马桶设计的。一个设计师的设计经验会延续,所以你可以想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历史的经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马桶上面有两个按钮,体验就不好了,你每次冲水都不知道该按大的按钮还是按小的按钮。所以借由此灵感,设计师才设计了这样一个按钮。

当然这个故事里有些戏说得成分。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苹果手机这个按钮的设计,是要回到桌面上,从用户的心理角度,只要不流畅或者有问题,就直接想到按这个按钮。从心理学的角度,确实是用户暴躁、急躁时候的宣泄点。从iPhone出现伊始,人们一直都在琢磨,苹果的这个Home键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随着2017年iPhone X的发布,Home键已经取消。这也是苹果对于用户体验的又一次创新设计。

iphone灵动岛最新适配(从Iphone14的灵动岛看用户体验设计)(2)

02用户体验不只是好看,更是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用户体验也是一样,很多人都希望有一个漂亮、干净、简洁的界面,这是对的。但是现在大部分产品都会重视产品的视觉效果了,所以需要更加关注产品的内在,把体验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单纯把体验当作用户的心理感受、操作交互,是对体验狭隘的认识。就像人不是通过外表等表象来衡量的,关键是内在,例如道德品质、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

一般把用户体验的层次分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最核心的就是最顶层的用户体验战略层,这一层代表的是产品的整体目标,包括产品的核心体验和资源聚焦、目标达到、核心体验的差异化。用户体验的核心目标,不只是表层的,而是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建设品牌效应,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用户。

用户体验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

1)核心体验要领先竞品。能够让产品脱颖而出,例如,2016年京东的自营商品可以85%实现当日达;外卖送餐30分钟内达到,这些用户体验对用户来说是刚性的,能够帮助产品脱颖而出。

2)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一个好的用户体验,一定是能够使收入、现金流等方面获得提升。

3)建立核心体验的要素。产品的体验点非常多,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体验都做到最好,需要寻找出对用户来说,最为核心的体验来进行重点打磨。

iphone灵动岛最新适配(从Iphone14的灵动岛看用户体验设计)(3)

03用户体验不只是设计,更是顺应生活

与其堆砌功能,不如抓住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围绕使用做功能。无论在设计上怎么努力,大都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来实现的。很多产品人员,花了很大的精力来打造产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设计,但是产品还是不会成功,为什么?因为没有抓住用户真实生活中的体验。用户日常的生活是真真切切的,不是被设计的,而是应该被顺应的。所以,设计不能用来教育用户,也不能逆着生活场景来引导用户。产品设计人员不能单纯想当然地设计,陷入自我想法的黑洞里面去,而应该首先成为产品的用户。只有自己成为产品的真实用户,才会发现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所在,否则设计就会脱离现实。

设计人员关注的内容在于:

1)坚持不断收集用户反馈,避免以设计能力为主导。设计能力很重要,但设计本身只是一个技术专业的活,设计的专业能力能够解决那些普遍的共性问题。因为自己的感受一般是片面的,所以需要听取外界各方面的反馈,收集一定量的反馈样本,才能够帮自己做出反思和判断。

2)自己成为深度用户,避免抛开现实生活进行设计。体验感的真正问题,在于每个人对于体验的感受不一样。由于产品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设计师如果不深入业务,所设计的结果会偏离用户的真实体验。设计者和用户之间,隔了一个“坚持使用”。最好的体验,就在于你就是用户,如何把这个环节打通,才能改变体验的真正问题,否则只有看用户抱怨,听用户反馈,再不断优化体验。

综合而言,对于体验的反思,比功能要更难一些,因为功能好用不好用,我们可以去操作,能不能解决问题是比较容易感受到的。但是体验是个性化的,尤其是自己设计,自己再来突破,相对比较难,而且同样一个产品,用了几次后,自己可能就会进入惯性,忽视不好的体验。因此,解决体验的真正问题,就是外界的触动,以及设计人员的反思。

比如筷子,一个外国人从来没用过筷子,他是没有办法设计筷子的,因为他没有这个痛点和需求。有筷子使用经验的人,比较知道下边这张图的上侧,是比较正规的饭店所采用的放筷方式,一般的家庭很少放一个瓷器来专门搭筷子。下而侧的这个设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筷子食用部位比较细,不接触桌子,这样就能保证卫生。

只有自己实际体会过这种生活经验,才能做出好的设计。设计要适应用户的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来迎合设计。

iphone灵动岛最新适配(从Iphone14的灵动岛看用户体验设计)(4)

04用户体验不只是技术,更是深度感知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是张小龙对于产品经理定位的一个解说:

很多时候产品经理是做了一个功能,而不是做一个定位。我把它总结为,功能是做需求,定位是做一种心理诉求,也就是说定位是更底层的一种心理供给。通常来说,我们做软件,产品版本功能更新时,会尽可能把一些技术指标罗列在上面,告诉用户我们的性能又增强了,格式又多了,下载的速度又从每秒钟多少K提升到多少K了。我们总是把用户当作技术专家、机器人看待,但是用户要的不是这个东西。

所以在产品里面,我们一直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尽可能不要把技术指标暴露给用户,我们会禁止显示正在下载,每秒钟多少K这样的信息,“下载”两个字样尽可能不显示。同样,我们在做更新的时候,为什么要做一个新功能介绍?用户真的对你的功能、特性感兴趣吗?虽然这是大家的日常工作,但用户不需要。用户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参数、特性、技术指标这些东西,而是你给他提供了什么新的体验。

有的时候,我们的程序里面有bug,但如果我们产品做得很好,用户也会容忍这种bug。有bug也是人性的体现,否则的话,测试无法通过,作用发挥不了。我们引用老乔的一句话: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或者说,产品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这句话说得容易,但是你怎样在自己的产品里加入这种人文或者艺术的成分?其实挺不容易的。因此,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他需要提高某些方向上的自身修养,在技术之外的人文方面也要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用户体验不是一个技术活,而是一个艺术活。用户体验不是展示自己的技术,不是站在技术角度的一种呈现。所以用户要的是一种深度感知,这种感知是用户可以理解、也关心的一种内在感受。就像乔布斯发布iPod的广告,“将一千首歌曲装进口袋”,他不是说硬盘有多少GB, CPU有多快,因为这些是技术词汇。同样的,用户可能真的不关心CPU有几个,因为用户永远都不理解你的CPU到底有多快。

用户需要的是一种深度感知。如何建立深度的用户感知系统?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心。用户需要一个数据、一个形象的表示,来感受产品的价值点,这就需要为他们建立一个感知系统。

2)为用户找出感受的来源。产品对用户的感受,需要有一个冲击力,这种冲击力的体现需要是有形的,因为有形的可以被感知。

3)让用户感觉到驾驭的力量。为用户提供自身驾驭能力的感知点。

iphone灵动岛最新适配(从Iphone14的灵动岛看用户体验设计)(5)

05用户体验不只是逻辑,更是满足贪嗔痴

谷歌设计原则的第一条:“以用户为中心,一切就随之而来”。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不是理论,而是要深入了解用户到底需要的是什么?用户需要的实际就是满足欲望,这种欲望以往只是基本的生活需要,现在人们的欲望更多是工作需要,还有社会需要这些更高级的基本需求。

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了解的是用户的人性面,了解人们在工作、社会中的各类欲望。人性面的内容包括对社会存在感的定义、工作存在感的定义、自我存在感的定义等,这些存在感都受用户贪嗔痴的影响。人性深处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人性的角度,对好的东西的贪念、对大众行为的跟风、对于外界的自我炫耀、对权力的渴望、对地位的安全感、对企业的把控力等,这些隐藏在深处的需求,需要产品为其提供一个释放的途径和引导的途径。这就是产品要解决的问题,给用户的欲望一个释放的途径,但又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内。

关于体验的难点在于,体验是个体的内心感受,设计人员如何能够了解真实的体验是什么状态,这是最难的。

不同人对产品的体验不同,我们来看一个马化腾说的关于Instagram体验的故事:当年美国的Instagram特别火,美国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类似微信,但是不发消息,全部都是照片,需要手按着才能看,只要看的人一截图,发照片的人就知道有人截了图。该软件主打的卖点是感知截图。当时马化腾和几个人试着玩了一下,觉得很无聊。而且当他们公司估值1亿美金的时候,公司只有几个人,腾讯副总裁看了,觉得这个公司不靠谱,说公司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里,外面看里面清清楚楚,丢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部搬走了,而且创始人也好像挺高傲。后来,这个不被大家看好的软件,用户特别喜欢,数据增长很不错,然后腾讯在其估值8亿美金的时候入局投资。所以马化腾说他也很后悔,感觉现在年轻人玩的新奇产品自己看不懂了,因此比较鼓励团队去创新。

综合来说,体验价值的来源,是来自设计人员的同理心,以及用户的反馈。

iphone灵动岛最新适配(从Iphone14的灵动岛看用户体验设计)(6)

设计不是技术,而是如何方便用户使用产品。原研哉说过,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是和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目的是回归简约、方便生活。从这些案例里面,可以大致看出一个概要,就是日常的很多行为,实际上都是源自生活的惯性,顺应这些惯性,就能设计出符合用户行为的产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