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

宋庆龄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她娴静谦逊、不慕名利,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1981年5月29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在北京病逝,中共中央随即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当时孙中山先生被安葬在紫金山中山陵,按理说她应当与丈夫葬在一起,一同受国人敬仰。

然而就在6月4日的国葬仪式上,宋庆龄的骨灰却被葬在位于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陵园,与父母长眠了在一起。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

宋庆龄

更令人震惊的是就在宋庆龄墓的左侧并列着一个同等规格的墓地,墓碑上写着“李燕娥女士墓,宋庆龄立”,李燕娥又是谁?她为何能与名誉主席的墓地并列呢?

原来李燕娥曾是宋庆龄的保姆,两人感情深厚,早在宋庆龄临终前就专门立下了遗嘱:我要和保姆李燕娥合葬。

李燕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她和宋庆龄之间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宋庆龄为什么专门在遗嘱中提到要和她合葬在一起呢?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2)

李燕娥

关于两人之间的故事,还要从李燕娥到宋庆龄家担任保姆时说起。

主仆情深,于战火中患难与共

李燕娥是广州中山县人,1911年出生在一个船工家庭,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从小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在同为船工的叔父的抚养下长大。

当时船工靠拉江上来往的行人和运输货物为生,战乱年代除非家园遭受损毁,一般人很少愿意背井离乡,这就导致船工的生意稀少,生活困顿,李燕娥小时候就因此经常挨饿。

在李燕娥16岁那年到了出阁的年纪,然而贫寒出身,又无人脉,叔父便把她嫁到了周边的一个整天不务正业的小混混家里,饱受折磨。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3)

青年时期的李燕娥

当时广东是革命的园地,李燕娥在跟随叔父在船上送行过往的客人时,就接触到了很多的新思想,其中包括女性的独立和自由,年纪轻轻的她听后深受启发。

李燕娥被迫嫁到他家后,不堪忍受虐待,于是就在一天晚上趁丈夫熟睡之际偷偷溜了出去,当时她听说同乡谭妈正在上海生活,为了躲避夫家的追捕,她决定背井离乡,只身跟随北上的行人一起前往了上海。

李燕娥从来没出过远门,她只是听别人说上海在长江口上,但具体位置在哪里她却不知道,于是她边走边打听,饿了就靠要饭为生,到了晚上就睡在路旁。

就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跋涉,李燕娥终于在1927年夏成功地抵达了上海,又经过一番打听,她终于找到了谭妈的住处。

这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响应南京蒋介石的行动,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4)

汪精卫

此时身在武汉的宋庆龄闻之怒不可遏,次日就公开宣布与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脱离了关系,17日就离开了武汉动身前往上海,准备从这里出发前往莫斯科寻求苏联的援助。

谭妈曾经在宋庆龄身边当过一段时间的保姆,一听说宋庆龄回来了,顿时喜出望外,因为她正为了李燕娥的生计发愁,觉得这是一个解决的机会,便把她介绍给了宋庆龄。

当时宋庆龄正住在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的一处的洋房里,天一大早谭妈就领着李燕娥来到了这里,在出发前还特意叮嘱她一定要注意言辞。

二人在管家的带领下来到了客厅,李燕娥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豪华的房子,心里十分激动,一时左顾右盼,全然忘记了谭妈的叮嘱。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5)

李燕娥

宋庆龄身穿旗袍二楼慢慢地从走了下来,举止优雅,谭妈赶紧走上前去与她打招呼,并和她介绍了随行的李燕娥,宋庆龄丝毫没有一点架子,主动与李燕娥握手。

李燕娥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她在乡下还从来没有和别人握过手,只见她直接用双手与宋庆龄相握,而且还握得很紧,着实让宋庆龄惊了一下。

一旁的谭妈见状连连向她使眼色,可她完全没有注意到,还一直热情地和宋庆龄打招呼。

宋庆龄仔细端望着这个身穿粗布衣裳、有些矮胖的年轻姑娘,没有生气,反而对她的朴实和热情大为欣赏。

之后,李燕娥和宋庆龄讲述了自己从幼年丧失双亲到被迫嫁人遭受虐待再到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宋庆龄听后心里有些难过,她再次握住了李燕娥的双手,连连叹息道:“你多么不幸,多么可怜呀!”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6)

宋庆龄

谭妈随后便把此番带李燕娥前来的目的告诉给了宋庆龄,希望能为她安排一份工作。

宋庆龄觉得李燕娥也是一个苦命人,便答应了她的请求,当时家里正好还缺一位保姆,便由李燕娥接任,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54年的主仆生活。

不久后,宋庆龄就出发前往了莫斯科,临走之前还专门委托秘书黎沛华帮李燕娥处理婚姻上的问题,不久之后李燕娥就与丈夫解除了婚约。

1931年8月,宋庆龄返回了上海,积极以各种形式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广泛的革命斗争。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7)

宋庆龄(左)与孙中山(右)

李燕娥做了保姆以后,对宋庆龄心怀感激,做事勤勉用力、一丝不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的差错,这让刚刚回来的宋庆龄更加刮目相看。

李燕娥和宋庆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在宋庆龄心里两人从来没有主仆之分,而且李燕娥的卧室就在她卧室的外面,仅仅一墙之隔,工作之余,两人经常进行亲切的交流,久而久之,感情日益深厚。

宋庆龄对李燕娥十分信任,把家里所有的钥匙都交给了她,而且还经常让她帮自己收发一些重要的信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李燕娥也下定决心“要服侍宋先生(当时对德高望重的女性的尊称)一辈子”。

宋庆龄因为是孙中山的夫人,在国民党阵营乃至全国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为此她刚一到上海就被国民党特务给盯上了,他们试图经过李燕娥打入宋庆龄家探听消息。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8)

宋庆龄

可李燕娥从始至终都对宋庆龄十分忠诚,她果断拒绝了特务们的重金利诱,也无惧他们的威胁,在她的警惕下,一个特务也没能潜入进来,为此多次受到了宋庆龄的表扬。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李燕娥被迫和宋庆龄一起转移到了香港居住。

当时香港是很多爱国民主人士的避难所,为了团结这些力量一起抗日,宋庆龄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积极为国内的抗战筹集军事和医疗物资,支援抗日。

而李燕娥在这里的“任务”更重了,她一天需要往外跑好几趟,帮宋庆龄寄发着大大小小的信件,也就是在这里,宋庆龄开始教她读书认字,学习一些传统文化,并告知她一些最新的时事,李燕娥的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9)

保卫中国同盟中的宋庆龄(左四)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开始派飞机轰炸香港,一天上午,一架轰炸机朝着宋庆龄住处所在的街道飞来,此时宋庆龄正在家中休息。

因为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觉得日本人不敢对英美开战,故而被英国占领的香港有很多房子没有修防空洞,宋庆龄的住处同样如此,好在当时她的邻居家里刚好修了一个。

关键时刻,李燕娥不顾个人安危,果断在墙边架好扶梯,然后搀扶着宋庆龄翻过了墙头,越到了邻居家的防空洞避难,最终躲过了这次危机。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0)

日军轰炸香港

就这样,李燕娥陪伴着宋庆龄在战争年代走遍了几乎大半个中国,始终用全力保护着宋庆龄的安全,因为她知道滴水之恩当然涌泉相报。

一件血案

建国初期,宋庆龄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一职,经常需要前往北京参加一些会议,特别是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专门安排人为她在北京修建了一所新的住宅以后,她在北京的时间往往更多。

而此时李燕娥就留在宋庆龄在上海的家里照料着家中的一切,虽然宋庆龄经常不在这里居住,但李燕娥还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宋庆龄在北京的时候也会经常想念李燕娥,为此,在一次临时回到上海期间,她与李燕娥约定日后要每周互通一封信告知现状,以报平安。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1)

李燕娥(左)与宋庆龄(右)

之前宋庆龄因为工作繁忙只教了李燕娥认了很少的一部分字,此时的李燕娥根本无法写出书信。

为了方便起见,宋庆龄让她在上海寓所的管理员周和康主动把李燕娥要说的话代为记述,并在信的最后让李燕娥署上自己的亲自签名,以确保信的内容是李燕娥所述。

此后,两人经常通过书信联系,思念之情得到了缓解,然而一场血案再次牵动了二人稍稍平复的心情。

那是1961年11月25日的早上,宋庆龄上海寓所的厨房里突然传出了一声尖叫,周和康听到后赶忙跑了过去,等到了厨房一看李燕娥正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2)

宋庆龄(左)与李燕娥(右)

原来就在前不久,李燕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厨师何元光竟然私自贪取供给给宋庆龄的伙食,这她哪里能看得下去,几日后,李燕娥找来周和康,两人设了一个陷阱故意引蛇出洞,最终把何元光人赃并获。

刚开始何元光主动坦白说偷来的伙食都带回了家中给五个孩子食用,因为当时确实经济困难,考虑到情有可原,李燕娥二人就原谅了他的行为,并劝他引以为戒,不要再犯。

此后李燕娥一直盯着何元光,这让他没有机会再次行动,然而他非但没有对李燕娥之前放他一马感恩戴德,反而怀恨在心。

这天早上,何元光正在厨房做饭,因为家里的一点事此时的他心情很是糟糕,就在这时李燕娥来到了厨房问她饭做好没有,何元光以为她又是来监视自己的,这让他更加无法忍受。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3)

李燕娥与周和康

于是,趁着李燕娥走向前去端饭的时候,何元光一气之下拿起菜刀就朝着李燕娥身上奋力砍去,李燕娥顿时发出了惨叫,没几下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周和康赶到时刚好目睹了眼前的这一面,看着正手握菜刀的何元光和满身血迹倒在地上的李燕娥,周和康惊呼道:“老何,你到底在干什么?还不快把刀放下!”

何元光见到李燕娥倒在地上后顿时愣在了原地,周和康的一声棒喝惊醒了他,此时他才知道自己犯下了命案,事已至此,只能奋力一搏,于是,他全然不顾周和康的喊话,拿着刀就朝着周和康砍去,企图夺门而出。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4)

宋庆龄

可已经40有余的何元光岂是年富力强的周和康的对手,一番搏斗之下,周和康成功把他制服在地,听到打斗声赶来的警卫随即把何元光抓去送到了公安局,而李燕娥也被立即送往医院。

好在因为及时抢救,李燕娥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可却因此造成了轻微的脑震荡,需要住院休养一段时间。

一周、两周、三周过去了,正在北京开会的宋庆龄迟迟没有收到李燕娥的来信,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可能是因为比较忙忘记了,可李燕娥一向严谨,连续三周没有回音只能说明李燕娥那边可能出了问题。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5)

宋庆龄写给李燕娥的信

于是,宋庆龄赶紧给上海寓所警卫室打电话询问情况,可那边却说一切正常,李燕娥回家探亲了,然而宋庆龄还是很担心她的安危。

一天夜里,宋庆龄梦到李燕娥浑身血迹倒在地上,拼命地向她求救,为此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她就乘坐飞机返回了上海亲自看一看情况。

起初李燕娥从医院里刚刚醒来以后,周和康知道她和宋庆龄亲如姊妹,便打算立即把这件事报告给宋庆龄,可李燕娥拉住了他并说道:“宋先生是为了国家在忙,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小事让她担心。”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6)

李燕娥(右二)

听了李燕娥的话后,周和康这才隐瞒了真相,可得知宋庆龄即将回到上海,便觉得已经无法再隐瞒下去,便告诉给了宋庆龄,宋庆龄得知后心急如焚,一路上都没怎么吃饭。

宋庆龄回到上海寓所后,见到了在家继续工作的李燕娥,赶紧握住她的手激动地说道:“李姐,为了我,你受苦了!”

李燕娥见宋庆龄专门为了她赶回上海,心里十分激动,但也因此心怀愧疚,她含泪向宋庆龄说道:“先生,我没事了,您能来看我我非常感动,但您的会还没有开完,怎么能为了我一个人赶回来呢,您这样做让我心里很是愧疚。”

宋庆龄看着李燕娥还是如此善解人意,便想起了以前在一起生活的艰苦岁月,和李燕娥轻轻地拥抱在了一起,一时无言。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7)

宋庆龄(左)

第二天一早,宋庆龄又乘坐飞机赶了回去,临走时还一直劝李燕娥照顾好自己。

“我要和李燕娥葬在一起”

此后,宋庆龄更加关心李燕娥的情况,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她严格地要求周和康等人一定要及时地汇报情况,不能再以任何理由有所隐瞒。

1979年,李燕娥患了子宫癌生命垂危,宋庆龄知道后,赶紧派人把她从上海接到了北京,并为她安排了最好的医生诊治,然而当时她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回天乏术。

宋庆龄望着日益消瘦的李燕娥心里非常难受,但为了不让她担心自己,在和她聊天的时候还是强颜欢笑,不仅如此,宋庆龄还让工作人员每天都为她煮一碗鸡汤让她补身体。

此时的宋庆龄也已到了耄耋之年,身体也被各种的病痛折磨,而且还要经常参加各种国事活动,十分劳累,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直牵挂着李燕娥的身体。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8)

李燕娥

甚至在宋庆龄写给友人的信中也经常提起自己家的这个“李姐”,比如有一次她和支援中国的外国医生马海德写信时提到:“我亲爱的管家生病,对此我非常难受,她不仅是我事业上的得力助手,更是我的亲人……”

1981年2月5日,李燕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在她的骨灰被送往上海安葬的那一刻,宋庆龄含泪目送,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她的墓碑上一定要刻上‘李燕娥女士之墓,宋庆龄立’,她是我的亲人,她的骨灰将被埋在宋氏墓地,等我死后一定要长眠在她的身旁。”

此时的宋庆龄病情逐渐恶化,在弥留之际,她立下了遗嘱:“我死后,要把我的全部积蓄都捐给福利机构,我的葬礼一切从简,还有,就是请把我葬在父母的身旁,和李姐并列。”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19)

宋庆龄

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中共中央为她举行了国葬,按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埋在了位于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陵园。

在6月4日的国葬仪式那天,上海全市下半旗致哀,一切的娱乐活动都被停止,数万名群众到场纪念,邓颖超、廖承志等众多革命先烈的家属亲自前来护送,一同送别这位伟大的女性。

今年是宋庆龄先生逝世30周年,我们去万国公墓缅怀时能够发现,宋庆龄墓的上方是她父母的墓地,而与她墓并列的就是李燕娥的墓,两人的墓同等规格,仿佛告诉后人她们就是姐妹。

临死前写的遗嘱有效么(为何临终前却立下遗嘱)(20)

至于宋庆龄为何没有选择与孙中山一起合葬在紫金山,她在生前也做出了回答:“孙先生安葬在南京中山陵是理所应当的,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瞻仰,而我不应该去沾他的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